「覽勝」柔美矯健的隴西雲陽板

【覽勝】

柔美矯健的隴西雲陽板

李淑琴

雲陽板舞蹈誕生於隴西,屬於民間團體舞蹈,據說已經有1600多年的歷史。在20世紀70年代有一段演出停滯的記載,20世紀80年代中期雲陽板舞蹈又出現在廟會中,2011年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隴西雲陽板舞傳承特徵具有社會性和鬆散性,在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前一月由隴西縣各村社自發組織,民間老藝人親自教授排練,自古至今無詳細的文字記載,傳承方式以心傳口授、言傳身教為主。

隴西文化積澱深厚,雲陽板舞深受農耕文化的影響,“祈雨”是最原始雲陽板表演的目的。在隴西四月八廟會的朝山表演活動中,雲陽板舞蹈具有非常強烈的觀賞性。

隴西縣每個村子都有20到30人的傳承隊伍。表演舞蹈僅限男性參加,當地人也稱為“打板子”,不同年齡段的參與者分配的角色不同,分為表演隊、樂隊和儀仗隊,各個隊伍分工明確,以服飾區分。旗幡表演人員和專業的領路人是儀仗隊的核心成員,旗幡表演人員多為青少年,根據分工不同穿不同顏色的短打服,頭上包著紅黃相間的頭巾,手持銅鑼開道,樂隊的演奏人員大多是成年男性,不同樂器的演奏人員穿戴的服飾不同,樂器有銅鑼、嗩吶等。

雲陽板大多用槐木製作,呈現出的是兩條或四條長約8釐米的板子。成人需要用四條雲陽板,用黃色顏料繪製圖案或文字,圖案有龍紋、竹子、蘭花等,繪製的文字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

清朝以前該舞種究竟如何傳承無從考證,據說清朝後期的傳承人為石道人,民間稱作“石爺”,後來的傳承人是柴道人,人稱“柴爺”,自發在民間組織開展活動。到了清康熙年間,隴西雲陽板表演已經初具規模,當時主要以雲陽板作為訓練武術道具,以宗教祭祀形式出現,共有72套路,奠定了以後雲陽板套路的基礎,其中主要以北關二渠村和西大街傳承為主。新中國成立後,雲陽板舞在傳承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保留至今的套路有24套。近些年以家族式、師徒式傳承為主要的傳承方式。

大部分雲陽板舞的參與者都不記得何時開始跳雲陽板舞,它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小時候看長輩表演,長大了練習並參與到每年的表演活動中,有的村落幾乎所有男丁都學習過這種舞蹈。雲陽板舞是農民的舞蹈,表達了他們祈求子孫安康、五穀豐登等美好願望,所以說深受農耕文化的影響。農民的需要是雲陽板舞歷經數千年的傳承、發展、變遷而流傳至今的原因,不僅是身體素質的鍛鍊,也是他們潛意識弘揚、學習傳統文化的必然選擇。雲陽板舞具有中國民間舞的共性,藉助於民俗活動,實現了農民舞與農耕文明下人們生產、生活願望的有效結合,人們通過舞蹈表達自身的願望。

雲陽板舞誕生於隴西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中,無論是空間上還是時間上,都表現出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功能,使得傳統文化以雲陽板舞為載體在空間和時間長河裡不斷演進與發展。隴西雲陽板舞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充分體現了當地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雲陽板舞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繼承其精髓的同時,也要結合時代精神,融入新的內容,這既是雲陽板舞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因此雲陽板舞具有傳承傳統文化、教化規範和調節娛樂的功能。

在隴西,雲陽板舞現有省級傳承人兩人,縣級傳承人四人。摯愛它的傳承人都表示願意滿懷熱情、毫無保留地將雲陽板舞繼續傳承給子孫後代,使這一民間藝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