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隻松鼠2020新財報:利潤下滑都是疫情的鍋?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劉曠”(ID:liukuang110),作者劉曠,36氪經授權轉發。

三隻松鼠2020新財報:利潤下滑都是疫情的鍋?

圖源:劉曠

在某個午後,甲方的“五彩斑斕黑”要求正讓你焦頭爛額生無可戀,而這時,手邊有一份可口零食能夠幫你脫離苦海暫時快樂,豈不是美滋滋?雖然在一整包零食見底後,這種快樂也隨之一起消失,徒留回味。

這種零食給予的快樂,類似於“奶茶續命”的歡愉,給煩悶生活增添了一絲絲樂趣。而三隻松鼠,就是這種快樂的“供應商”。近日,三隻松鼠公佈了2020一季度業績預計,預計實現歸屬股東的淨利潤為1.78億—2.1億元,同比下降15.76%—28.6%。

三隻松鼠在2019年確認營收超過百億,達到101.94億元,同比增長45.61%。而歸屬股東的淨利潤為2.49億元,同比下滑17.8%。從數據中不難看出,三隻松鼠正處於一種營收高速增長,但盈利卻逐漸下滑的態勢。

三隻松鼠的煩惱:盈利持續下滑

實際上,三隻松鼠的業績下滑已經延續了一段時間。

在2019年第三季度,三隻松鼠實現營收22.03億元,同比增長53.21%,但是淨利潤只實現了2921萬元,同比減少50.95%。而四季度的利潤下滑則更為嚴峻,在營收繼續上漲達到340.75億元的同時,卻虧損了4521萬元。

對比之前三隻松鼠的淨利增長至少30%的歷史數據來看,這無疑是很明顯的業績變臉。而營業成本的居高不下,則是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去年前三季度,三隻松鼠的營業成本分別為19.17億元、31.19億元、47.57億元,分別佔營業總收入的比重為66.80%、69.14%、70.84%,其中銷售費用分別是5.51億元、9.26億元、14.06億元。

三隻松鼠2020新財報:利潤下滑都是疫情的鍋?

2019年Q1-Q3三隻松鼠營業成本

銷售費用的節節攀升,主要是由於三隻松鼠對電商渠道太過於依賴。根據官方數據可知,三隻松鼠在天貓和京東兩個平臺上的銷售額佔全部銷售的80%以上,這種對線上渠道的過度依賴,導致了三隻松鼠的平臺運營費一直居高不下,進而吞噬利潤。

從2018年開始,三隻松鼠的平臺運營費增長速度就已經超過了營收的增長。2018年和2019上半年,三隻松鼠的營業收入分別增長26%和39%,而同期的平臺運營費增速卻為60%和75%。

而三隻松鼠一直引以為傲的輕資產模式,卻也成為了三隻松鼠盈利持續降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三隻松鼠想要提高盈利,無非是從提高營業和減少開支兩個方面入手,但是提高營業會導致平臺運營費用的增長,這個選項並不合適。

似乎三隻松鼠的選擇只剩下減少支出這一選項。但是三隻松鼠的輕資產模式,可以用來壓縮的支出空間並不大,雙向的困境共同拉低了三隻松鼠毛利率和淨利率。

成長於電商紅利時期的三隻松鼠,因為其代工模式的原因,其毛利率一直備受關注。從招股書中數據可知,從2016年到2018的毛利率分別為30.20%、28.92%、28.25%,也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而在電商紅利逐漸消失的情況下,三隻松鼠毛利率下跌的同時,銷售費用卻在節節攀升,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利潤的增長。儘管身處十分熱鬧的休閒零食市場,但始終是薄利多銷,盈利規模難以擴大。

線下突破

盈利走低的困境之下,三隻松鼠也在尋求新的突破。而從三隻松鼠對發展線下門店和擴張產品種類的熱忱來看,似乎擴大規模成為了三隻松鼠新的選擇。

早在2016年,三隻松鼠就開始了拓展線下渠道,但是渠道的拓展並不順利。到2019年,三隻松鼠只有150家左右的線下門店,主要建在二三線城市。

在2020年,三隻松鼠調整了線下門店的開店策略。未來新開的門店將主要集中在四五線城市,目標是拓展規模較小的經銷商。早在此前,三隻松鼠的負責人就表示在2020年三隻松鼠投食店目標為200—250家,松鼠小店1000家。2025年開店目標是1000家投食店。1萬家松鼠小店。

而以往專注於線上渠道銷售的三隻松鼠發力線下門店後,面對的是不熟悉的業務領域,以及完全不同的經營模式。如果這個預期的目標可以實現,三隻松鼠在面對激增的線下門店時,是否有足夠的門店管理能力去妥善經營,也依舊是未知的問題。

而對產品種類的擴張則是三隻松鼠擴大規模的另一項舉措。近日,三隻松鼠發佈公告稱,擬使用自有資金4225.6萬元投資設立4家全資子公司,除一家仍為休閒食品企業之外,其餘三家分別為嬰童食品企業、寵物食品企業以及禮品企業。

而在此之前,三隻松鼠還宣佈增設5家子公司、1家孫公司。至此,不到兩週的時間,三隻松鼠已經增設了10家公司。

舉例來說,針對寵物市場,三隻松鼠創立了“養了個毛孩”寵物食品有限公司,經營範圍包括研究、開發、銷售寵物食品、寵物用品、寵物保養品。而寵物市場是否能滿足三隻松鼠的需求呢?

根據《2019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2019年全國犬貓數量高達9925萬隻,且全年中國城鎮寵物犬貓消費市場規模高達2024億元。同時在目前的國內寵物市場中,消費者選擇進口品牌的傾向比較明顯,有超過40%的“鏟屎官”傾向於選擇進口品牌。

可以看出,國內目前寵物市場規模很大且品牌的集中度不高,寵物食品應該會是一個不錯的市場品類,國產寵物食品也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但是盲目多元化經營也會產生一定的風險。從實際運營上來說,所謂隔行如隔山,三隻松鼠如何通過自身的優勢切入寵物市場,對三隻松鼠的團隊、體系、人才和運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難看出,三隻松鼠短期內增設10家公司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是為了渠道下沉,以便於在未來配合線下的市場佈局,與預計開設的大量線下門店形成互聯互通;另一方面是為了拓展新領域,以尋求新的業績增長。

這種舉措有想象空間,但也充滿了挑戰。雖然投資的金額不大,但是在多方向佈局母嬰產品、寵物食品等領域,不禁讓人擔憂三隻松鼠的戰略目標是否清晰。並且這些領域之間並不能產生協同效應,這無疑又增加了三隻松鼠的運營難度。

儘管拓寬業務領域增加了三隻松鼠的產品類別,並且三隻松鼠的本意應該是想提升自己的淨利率水平。但是同時進入多個不同且陌生的領域,可能會造成更進一步的虧損,從而讓三隻松鼠本就慘淡的盈利“雪上加霜”。

對於此時的三隻松鼠,利益和規模,就像是魚和熊掌一樣難以兼得。而三隻松鼠選擇了擴大規模,這也意味著選擇了一條充滿挑戰的路,尤其在“現金為王”的當下,三隻松鼠的選擇讓風險陡增。

代工模式的後遺症

如果把產品質量比作一個食品企業的腿部,把銷售和規模當做頭部,那麼三隻松鼠就是“頭重腳輕”的典型。

成立於2012年的三隻松鼠是一家含著金湯匙的企業,在電商紅利的促進下,創始人章燎原帶領三隻松鼠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取得了驚人的銷量。然而在沒有自有工廠的情況下,三隻松鼠能獲得如此驚人的增長,依靠的則是其“代工模式”,也就是“貼牌生產”。

其實貼牌生產在食品行業中很常見,三隻松鼠也是其中一家。這種模式之下,代工方和三隻松鼠只不過是合作伙伴關係,代工廠只負責生產加工,而三隻松鼠則負責品牌效益、資源對接和營銷等方面。

這種模式有著不少的優點,不僅可以在短時間內促進產品規模的壯大,獲得很高的利益,也可以讓三隻松鼠減少生產經營方面的投入。但是在代工模式給三隻松鼠帶來了短時間內驚人增長的同時,也為三隻松鼠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代工模式很明顯是一把雙刃劍。在注重擴大規模的情況之下,三隻松鼠對貨量的需求也會急速上升,這意味著需要更多的代加工廠商。然而三隻松鼠卻不能保證所有的代加工廠商的加工質量都“上線”,也就難以保證其所有食品的質量問題。

而之前三隻松鼠爆出的甜蜜素超標事件和黴菌超標事件,也正好印證了這一點。有消費者自行對三隻松鼠的產品進行了甜蜜素檢測,發現部分產品符合國家標準,而有部分產品卻嚴重超標,這也表明了三隻松鼠對其產品並不完善的質量控制力。

三隻松鼠卻把產品外包裝做的十分漂亮,不論是在附屬配件還是包裝袋上都下足了功夫。但是在食品質量難以保證的情況下,外包裝再好,也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這也會讓很多消費者認為三隻松鼠存在過度包裝的問題。看起來很大很華麗的一包零食,在打開才發現,豐滿的包裝之下,卻是骨感的內容。對此消費者很難買賬,甚至會覺得自己受到了欺騙,也讓不少三隻松鼠的老用戶最終選擇離開。

儘管在預告中三隻松鼠稱由於受疫情影響,公司線下業務因客流不足導致營收大幅下降,線上業務因交通因素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銷售費用以及固定費用攤銷攀升,影響了一季度淨利潤的同比下降。

但是三隻松鼠對營銷和規模的偏重和對產品質量的放任,不斷挫傷消費者的信任和品牌忠誠度,才是其是盈利持續下滑背後的根本原因。

想要在食品行業中保持長久的發展,最為重要的依舊是作為基礎的食品質量問題,然而作為一家食品企業,“頭重腳輕”的三隻松鼠似乎走錯了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