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反思?

什麼是反思?

圖片來源:《龍櫻》

你好,學術星人

微信公眾號:學術星球

作者:拙棘

本號原創首發

編輯:吳偉

反思這個詞用了一個空間隱喻,字面上就是倒過來、回過頭來思考的意思,與之相對,一般的思考是“正思”,是對在你正前面的對象的思考。

反思是對自己的思考,是一種自省、內省。這個“自己”一般就是普普通通的行動者、認識者本人,既可以是對自己的總體性省查,也可以是對自己某些觀點、行為的檢討;當然“自己”也可以擴大化,變成某種集體,比如“我們要反思”。

思考是一種例外狀態。一般情況下,我們不自覺地應對各種事情,下判斷、作出行動都是一個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只有當眼前的事情卡殼了,變得不再順手了,對象才會從無意識的事情之流中浮現出來,變成一個明確的意識對象,然後我們才會停下來思考。當然,人類已經把“思考”這項活動制度化了,有些人專門負責思考,大部分人則主要負責行動——當然,行動總是帶著思考的,只是不自覺、不必自覺罷了。

反思是一種更高級的思考。無論是否有意識,我們總是帶著概念、帶著認知習慣、帶著一堆既有觀念去應對世事的。即便是思考,也要以更為基本的認識為前提,比如當我們判斷某個命題是否正確時,我們已經預設了判斷正誤的標準。我們的思考無法在空白處起步,總得先接受些什麼。

反思就是對我們自然而然接受的、被預設為真的一系列常識的思考,這些常識構成了我們思考的河床,具體的思考之流只能在河床上奔騰。不時清理河床的淤泥,乃至改變河道,以使河流奔向更寬闊的大地,自然比單純加大水流衝擊力度有用多了。

我們只看得清眼前的東西,看不清自己,除非藉助鏡子,反思、自省一直和鏡子隱喻結合在一起,這真是再自然不過了。

反思者是有自我意識的人,所謂自我意識,就是能夠把自我對象化,站在一定距離外觀察自己,反思者是一個能夠將自我分裂為日常自我和觀察日常自我的反思性自我的人。

反思能力並不單純取決於意願,不是單純靠謙虛謹慎就能具備的。日常自我就像一個正常運行的軟件,而反思性自我則是編輯軟件的人。只有懂得整個軟件的設計語言、運行邏輯,我們才有可能對軟件進行修改。總之,反思是一種跳出自我反觀自我的能力。當然,人永遠無法徹底跳出自我,拎著自己的頭髮是不可能徹底離開地面的。

反思似乎是件毫無收穫的事情。一般的思考能夠獲得新知,而反思只是整理你已經知道的——可能是無意識領會、無意識運用的——知識。但在反思的過程中,我們會產生認知驚奇:一些模糊、混亂的日常觀念突然被反思之光照亮了,而你本來以為一切都是井井有條的;於是你開始梳理這些觀念,在梳理的過程中,認識得以深化並變得系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