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章:道真的不可道嗎?雖然不可言傳,但是可以意會

【方圓居文化】前言:《道德經》古文版因為存在標點斷句、語法詞意等方面的問題而不好理解,而且不同的人、或者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對其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對《道德經》的解讀就有很多版本,這是很正常的。春節期間筆者因為抗疫的原因宅在家裡,重新研學了一遍《道德經》,以漢代王弼的通行本為母本,作了一個古文直譯篇,一個白話意譯篇,並將學習過程中的一些感悟一併逐章發佈。希望對正在學習《道德經》的朋友有所幫助,也歡迎各位師友批評指正。

道不可道


道德經第一章:道真的不可道嗎?雖然不可言傳,但是可以意會

方圓居文化書法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直譯】

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的道;可以叫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恆的名。

無,是天地出生之前的狀態;有,是天地萬物的母體。所以,通過體會永恆的無,能夠感悟道的奧妙;通過永恆的有,可以窺察道的端倪。二者出處相同但名稱不同,都稱為玄妙。

玄妙又玄妙,是一切奧妙的開端。

道德經第一章:道真的不可道嗎?雖然不可言傳,但是可以意會

【意譯】

道,是一個非常玄幻的概念,它看不見、摸不著,也沒法用語言來描述。如果能夠用語言表述出來,那就一定不是我說的那個恆常不變的道。這就像給萬事萬物起上名字,一個東西一旦有了名字,這個名稱就成為專屬,不是永恆的了。

天地是由道生出的。天地出生之前,道是一種混沌虛無的狀態,所以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更沒法給它命名,稱之為“無”;當萬物出生之時,道就像天地的母親一樣分明是存在的,稱之為“有”。因此,道就同時具備無和有兩種屬性,或者叫做兩種存在狀態。通過恆常不變的“無”可以體會它變幻莫測的境界,而通過恆常不變的“有”可以找到萬物的起源。

無和有,都是道的名稱,只是叫法不同而已。道具有無和有這兩種屬性,說起來就很幽遠深邃,不著邊際,是天地間一切奧妙的根本所在。

道德經第一章:道真的不可道嗎?雖然不可言傳,但是可以意會


老子所說的道是一個哲學概念,它既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而是一個形而上的虛無狀態

老子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他提出“道”的概念是基於他長期對天地萬物、自然本源的思考。

據說,老子在孩提時代就經常思考一些稀奇古怪、超出他的年齡和他所處的時代的問題。有一次,他的老師在私塾中給他們講授有關天地和人的關係,他提問老師:”天是什麼東西?“老師答:”天就是頭頂上邊無限遠處的清空。‘他又問:“高處的清空又是什麼?”老師答:“是太空。”他繼續問:“太空再往上是什麼?”老師說:“是更清更遠的太空?”他還不死心,接著又問:“如果無限遠的太空到了盡頭,那是什麼東西?”他的老師便無法回答,他又回家問他的母親、他周邊的所有人,得到的結果當然是沒有人能夠回答。從這裡我們可以想像出當時的情況,一個善於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蒙童,整天不是託著腮發呆,就是滿腦子冒出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一定會被世俗懷疑這孩子神經有了問題。但卻正是這種執著的思考,成就了這篇影響中國、乃至世界兩千多年的偉大著作,也才成就了這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

道德經第一章:道真的不可道嗎?雖然不可言傳,但是可以意會

老子對道的思考肯定也是經歷了這樣一個無窮無盡的推演的過程:天地萬物由天地造, 那麼天地又是誰生誰造的呢?由於老子所處的時代,他沒法想像化學反應這一類的造物形式,他只能推想一定有一種東西像母親生孩子一樣生育了天和地,為了便於論述,老子勉強給它定名為“道”。因為天地早在人們看不到的遠古就存在,所以道應該比無限古;因為它能孕育並生產天,道應該無限大;因為它能夠孕育並生產地,所以它也應該無限深。

老子還想到,天地之間一切萬物、包括天地本身,只要有形的東西就有名,有形有名的東西就屬於天地萬物的範疇,就是道之子孫。所以,無限古老、無限廣大、無限淵深的道只能是無形、無色、無音、虛無飄渺、混沌不清的那麼一種存在。老子定義的道也不是我們常說的神靈一類,在老子的概念裡,甚至神靈都是道的產物。

由此可見,道既然看不見、摸不著,也聽不見,所以它不是物質的。老子所說的道也不是精神世界的範疇,它分明就是天地及萬物的母體,所以,也不是唯心的,它只能是一種形而上的哲學概念。它是沒法用語言來描述的,但我們卻可以意會它的狀態。由此,我們不妨這樣界定它:

道是孕育生產天地及萬物的母體,它無限古老、無限廣大、無限幽深,它混混沌沌、虛無飄渺,聽不見、看不到、摸不著,只有在生產了天地的那一刻,才能推知到它的存在。

道德經第一章:道真的不可道嗎?雖然不可言傳,但是可以意會


道雖不可道,但老子從它具有的兩個屬性、三種精神、四個化身入手,為我們勾勒出一個若有若無的形象存在

正如老子所說,道是無法用語言來描繪的。儘管它不可言傳,卻可以意會。我們不妨從本章及後續章節中,老子陸續為道勾勒的特徵來接近它、觸摸它。

(一)道的兩個屬性

在本章中,老子說出了道具有的兩種基本屬性,即:無、有。正是因為道所具有的“無”,才能區分天地出生前和出生後的界線,而正是因為道具備“有”的屬性,才能說它是天地的母親。

按照老子的這一思路,我們不妨畫一個時間軸,天地出生的那一刻為“0”點,叫做“母”,即從天地出生的那一刻開始,道表現出“有”的屬性,假如老子能夠穿越到那個時間點,就能夠看見“道”的真實存在。“0點”之前的道因為正在孕育著天地,外在表現是虛無飄渺、混沌不清的,所以叫做“無”;“0點”之後,天地降生並衍生出萬物,從此之後,道有了母親的形象,它就真的像一位慈祥的母親在最遠處、最深處、最暗處默默地看著自己的萬千子孫,卻從不干預、從不發聲,任其自生自滅、和諧相處。

道德經第一章:道真的不可道嗎?雖然不可言傳,但是可以意會

(二)道的三種精神

現在學習《道德經》的人很多,人們習慣上將道解釋為“宇宙間萬事萬物發展運行的客觀規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認為這不符合老子對道的核心闡述。老子所說的道既不是客觀存在的實物,也不是唯心主義學說中的某種精神,它是一種形而上的虛無的存在。所以,我們說“有道之士”、“得道之人”,大致是說這個人能夠尊重和崇尚道所具有的三種精神:

其一,卑下。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所以,水是最接近於道的東西。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水善於將自己置身於最低下的位置、人所厭惡的位置。又恰恰是因為水所具有的這種謙卑的品質,它與任何事物不相爭,反而使自己處於最安全的境地,成為天地間最強大者。

道德經第一章:道真的不可道嗎?雖然不可言傳,但是可以意會

其二,純樸。老子認為,道具有嬰兒般的純樸,它無知無慾、與世無爭,吃飽了就睡、睡醒了或哭或笑一任自然。嬰兒不會追求色、聲、味方面的慾望,所以沒有苦惱,也沒有不良的害人之心。所以,在老子的思想中,嬰兒的純樸是他理想中的“小國寡民”最原始、最美好的狀態。

其三,柔弱。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用雌性來形容道,比如有關“玄牝”的論述,他認為正是因為道所具有的雌性的陰柔特性,它才具有了寧靜、不爭、謙卑、慈愛等偉大的精神。

(三)道的四個化身

老子雖然開篇即言明“道不可道”,但他卻極力用類比的方式,借用自然界一些事物來比喻,為我們大致勾勒出一個有關道的形象。在《道德經》中,老子所列舉的四個類似於道的形象:一是水,二是穀神,三是玄牝,四是嬰兒。

上述四個形象可以從不同側面為道的概念作註解,雖然這種方法就象“盲人摸象”故事中闡述的觀點、不能全面地描繪道的全面,但卻對於我們理解道的三種精神,自覺按照道的精神要求行為處事大有幫助。

道德經第一章:道真的不可道嗎?雖然不可言傳,但是可以意會

老子因為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遠古時代,沒法感知現代生活中的事物。其實,我倒覺得現代生活中我們天天離不開的“電”更能完整的形容道的特徵:它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它也可以無限大、無限遠、無限深,如果不是“觸電”誰也不會感知它的存在,但它一旦接上電視、電機、電腦等等終端設備,就會釋放無窮的能量。這又多麼象道生天地時具有的“母”的屬性

。這不能不說是老子的遺憾,我為他補上吧。

【方圓居文化】結語:

說到這裡,我們終於可以為道描畫一個大致的輪廓了,權作我對道的本質的理解吧。

  • 道是天地之母,是天地間萬物之宗;
  • 道是虛無飄渺的,它看不到、摸不著、聽不見;
  • 道是可以被感知的,它無限大、無限遠、無限深;
  • 道象水、象山谷、象母親、象嬰兒;
  • 道具有謙卑不爭、柔弱無言、純樸寧靜的特徵,成為其主要精神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