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有些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如果說幸福的家庭離不開有愛的父母,那不幸的家庭就是因為遇到有毒的父母。

長大後才發現,童年的陰影無處不在,童年的那些光芒也伴隨和影響著我們的一生。

每個人的童年,都不可能一個人無端長大。我們每個人,被周圍的人有心或者無心地對待,有關心,有愛護,有創傷,於是每個人,即使對待同樣的事情,也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形成不同的人格。

在未來日子裡,那些原生家庭所缺失的愛,一生都想要找人去彌補,親密關係就是很好的彌補方式。一個人在原生家庭裡缺失的東西,幸運的話,你的另一半可以給你。

比如缺愛的人會缺乏安全感,很難去信任別人;比如貧窮會更加讓人渴望成功和安穩;比如過於嚴厲壓抑的童年會讓一個人喪失信心。

反之,被愛包圍的童年,會建立起一個自信樂觀的性格特點,形成積極的人格,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印證了性格決定命運這一說法。

原生家庭

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有些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便在於此。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今後自己做了父母也絕不可能完美。我們的一生註定要面對各種創傷和磨難,程度與性質,取決於你的命運。

想到小時候得到自己心愛的玩具那麼開心,想到第一次考100分的喜悅,想到跌跌撞撞終於學會騎自行車時父親讚許的目光,想到第一次在動物園裡見到真正的大熊貓……

那些溫暖的回憶,真的是會伴隨一生的。無論何時回憶起來,心裡都是溫暖的,都感覺自己被愛緊緊地環抱著。

“原生家庭”、“焦慮”、“同理心”,這樣的心理學字眼,開始向普通大眾蔓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心理健康對一個人的影響。

不得不承認,成年人的很多情緒和行為,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有的人從小目睹了父親的家暴行為,他從小勵志不要做父親這樣的人,然而結婚後他卻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施暴者,甚至比當年的父親還要過分。

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有些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

有些成年人不以為然的行為,在孩子心裡卻形成一片巨大的烏雲。有個不自信的人這樣描述自己的童年:小時候學習一直不好,父母要求很嚴,有一次竟然考了100分,自己都難以置信,一路跑著回去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父母,結果父母冷冷地說了句別驕傲,寫作業去吧。到現在回憶起來,心裡都覺得很難過,一直被否定的童年,真的很羨慕那些滿臉自信的孩子。

其實上一代人,更多的是面對生活的刁難,物質條件並不充盈的時代,沒人會關注到心理問題,吃飽穿暖已是難得。但是幸好,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好了,我們能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可以有機會更多地關注內心感受。

每一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只是大部分人都忘記了。如果說每一個大人都能意識到自己的不完美,不管是三十歲,五十歲,還是八十歲,自己的行為都有可能傷害到別人,也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被理解、被尊重。

童年就是童年,童年應該有它該有的樣子。那些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去交給長大以後的他面對吧。不要讓一個小孩子,從小就學會察言觀色,生怕說錯一句話就讓父母不高興,然後用一生去治癒自己的敏感,隱藏自己的情緒。

治癒

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有些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為人父母是不需要考試的,這真是又幸運,又悲哀。《都挺好》裡面從小缺愛的明玉對她的母親說:並不是你生下我你就是好的母親,你生了我你就得對我負責任。

現在的很多人,在連自己的人生都沒管理好的前提下,就當上了父母,不知道什麼是尊重,打著為你好的名號,對孩子進行精神控制,甚至是毆打辱罵,對孩子一生造成不好的影響。

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我們,“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無論父母對你做了什麼,如果說一個人跟你說他的父母不好,你就會認為這個人是不孝的,正所謂“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

但是你知道嗎,有些家是會傷人的,很多人的婚姻都是無愛婚姻,表面上風平浪靜,實際上千瘡百孔,在這樣的道德綁架下,孩子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還好人生就像坐過山車,有一天,它會倒過來,讓你有機會,收拾殘局。

周國平曾經在《妞妞》裡描述過一個很動人的場景:黃昏時刻,一個孩子帶著他的父母在小河邊玩,教他們興致勃勃地捕撈河裡的蝌蚪。

像捉蝌蚪這類“無用”的事情,如果不是孩子帶引,我們多半是不會去做的。

我們久已生活在一個功利的世界裡,只做“有用”的事情,而“有用”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哪裡還有工夫和興致去玩,去做“無用”的事情呢?直到孩子生下來了,在孩子的帶引下,我們才重新回到那個早被遺忘的非功利的世界,心甘情願地為了“無用”的事情而犧牲掉許多“有用”的事情。

所以,的確是孩子帶我們去玩,去逛公園,去跟蹤草葉上的甲蟲和泥地上的螞蟻。是孩子更新了我們對世界的感覺。

最好的童年莫過於在父母相愛的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孩子吧。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媽媽彼此相愛,並且同樣愛著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