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要成為華為背後的“男人”,任重道遠

作為中國大陸上最有實力的芯片代工及製造企業,中芯國際被人們寄予了厚望。甚至被貼上了“華為海思芯片的‘救命稻草’”等標籤。

但這對於中芯國際而言,是重擔也是負擔。

重擔在於使命感,負擔在於目前的實力還不允許。


被推上舞臺“C”位

一場眾所周知的“貿易戰”,把中芯國際與華為更加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

華為的到來,不但給中芯國際帶來大量的訂單,消耗其14nm工藝的產能,而且還帶來技術上的支持,幫忙推進N+1工藝儘快走向量產。

這對於正處於上升期的中芯國際而言,自然是個不可多得的機遇。

目前,中芯國際的研發費用從2017年佔據營收的17%提升至2019年的22%,即為47億元,雖為國內同行的近3倍之多,但和臺積電211億元的研發費用相比,差距一目瞭然。

中芯國際要成為華為背後的“男人”,任重道遠

(各家的研發費用率對比)


研發作為高端製造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只有高營收、健康的現金流,才能擁有更多的資本反哺研發。

而隨著摩爾定律在7nm及以下工藝逐漸失效,中芯國際若要儘快拉小與臺積電的距離,研發費用只會是乘倍增長。

此外,目前中芯國際需要建造新的晶圓生產線用於中芯國際14nm及以下先進工藝節點的研發和量產。而投建先進晶圓生產線的費用是百億美元起步。

因此,現在的中芯國際亟需高營收或有大量資金的注入。

但天有不測之風雲。

中芯國際公開科創板IPO的招股說明書指出,若干自美國進口的半導體設備與技術,在獲得美國商務部行政許可之前,可能無法用於為若干客戶的產品進行生產製造。

中芯國際要成為華為背後的“男人”,任重道遠


中芯國際要成為華為背後的“男人”,任重道遠


中芯國際還進一步指出,公司可能面臨生產受限、訂單減少的局面,進而對公司的業務發展和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顯然,這“若干客戶”有著華為的影子。

目前,中芯國際能進行量產的最先進工藝為14nm,相比臺積電目前的5nm工藝,最少落後2代。這個工藝放在目前僅能滿足華為中低端芯片的需求。

若中芯國際要生產華為麒麟 820 、麒麟 990 等要求7nm工藝的芯片,目前看來,中芯國際也僅有仍在研發中的N+2技術能達到這個要求。

但問題也來了。

即使未來一兩年內N+2這個工藝達到高性能的量產要求,但仍需ASML的EUV光刻機來進行生產,而美國相關企業擁有ASML舉重若輕的股份。

而且目前部分半導體材料仍依賴進口,且更為先進的EDA軟件(用於設計芯片和集成電路的工業軟件)仍掌握在美國企業手上。

顯然,全國產化之路,任重道遠。

所以,美國出口管制新條例一旦生效,日後的一段日子裡,是難了中芯國際,也苦了華為。

此外,我們從收入結構來看,中芯國際目前毛利較高的產品來源於28nm及14nm工藝,但其收入不足5%,相比臺積電的55%(包含16nm及以下工藝),顯得有些乏力。

整體毛利率上,近三年來,中芯國際更是不及臺積電的一半,在23%左右。

中芯國際要成為華為背後的“男人”,任重道遠


所以,中芯國際CEO趙海軍在某次論壇上才會如此說道,做晶圓代工廠第一名賺錢,第二名基本不賺錢,第三名虧錢,所以一定要爭做前兩名。

目前,中芯國際在全球芯片代工企業裡排名第五。

也因此,中芯國際才會如此“著急”IPO。

上市,對於中芯國際而言,不僅僅是為了補華為的空檔,保證現金流,更是為了加速研發7nm及以下工藝而進行一次“彈藥”補充。

當然,也是為了“存糧過冬”,等待國產半導體產業鏈的逐漸完善。


結語

中芯國際所面臨的問題只是國內半導體產業鏈裡的一個縮影。

半導體產業鏈就像木桶,設計、製造、包裝、材料等等各環節緊緊相扣,從這點上而言,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鏈是最為完整的,但恰巧出現了短板,導致儲水能力不足,比如備受關注的EUV光刻機。

當然,補齊短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不是憑一己之力能夠做到的,比如ASML公司的EUV光刻機,背後有著蔡司、臺積電、Intel一堆高科技公司的支持。

而ASML公司的成功也給予了我們一個啟示,既是垂直整合研發的重要性。設計、製造、材料等等各環節的企業抱團一起搞研發,攻克問題,而其中涉及的核心技術乃至專利大家共享共用。

當然,持續保持核心競爭力也離不開產學研生態圈的不斷完善。

目前,也看到了華為、阿里正牽頭整合。或許抱團互助才是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