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攝影:金秋野


設計團隊 金秋野建築工作室

建設時間 2019年6月—2019年12月

建築面積 70平方米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李醫生是牙醫,做牙體綜合修復,經常熬夜做牙模。我說,牙模是非線性的三維形態,比建築模型難。治牙是手藝活,需要精密的空間思維和靈巧的雙手,成就高低取決於“經驗”而不是“計算”,跟建築師是一樣的。李醫生深以為然,她幫我治牙,讓我幫她設計她的家。


△ 項目視頻 攝製:良物匠造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小大宅:李醫生家 繪圖:金秋野


房子在北京二環邊上的老舊社區,入口是個小黑廳,經過一段沒有采光的走廊,朝南是一個挺大的客廳。走廊兩邊長而窄,分別是廚房和衛生間,都沒有采光。朝北並排兩個寬度不足2.4米的臥室,都無法以常規方式擺床,進裡間需要穿越外間。房子使用經年,昏暗陳舊,管線混亂,問題多多。房子住久了,就跟人的牙齒一樣,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耐心排查,一一解決。磚結構改造餘地不大,廚房和衛生間卡在中間,打開成為開放空間的潛力不足。考慮做成開放式廚房,奈何煤氣管和煙道兩頭不靠邊,只得作罷。我跟李醫生說,你不妨把這條小走廊兩邊的功能房間看成兩排牙齒。拿衛生間來說,原來進去之後還要左拐右拐,侷促不堪。不如把功能一字排開,全部面朝走廊。走廊不再是單純的過道,廚房和盥洗空間內部的交通面積也可以省下來。這樣一來,舊格局無需做大的調整,省時省力。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改造之前的照片 攝影:金秋野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原始平面圖(左)、改造後平面圖(右) 繪製:徐大輝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改造之後的模型照片 製作及攝影:蔡斯巍


接下來,兩個穿套的臥室該如何解決?正好這個房子嚴重缺乏儲物空間。如果在第一個臥室門口劃出一塊,做一個大壁櫥,剩餘的部分剛好成為一個可以進入的“床”——榻榻米房間。這樣兩個臥室就不再穿套,入口處則出現了一個可以通行的“衣帽間”。把走道變成功能房間的一部分,跟廚衛區的思路是一樣的。在小房子裡,不得不最大化地利用每一寸面積。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帶進入式衣帽間軸測圖 繪製:黃露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走廊衣帽間和榻榻米房間的小窗口 攝影:金秋野


最裡間是主臥,放下一張大床就只剩20釐米寬的走道,行不通。主人不希望兩個房間都是炕。唯一的辦法是做地臺,把床墊直接擱在上面。房間有足夠的長度去劃分出一個地臺,剩餘的部分,用一道假牆分隔開來,在不同的高度上,朝裡朝外分別嵌入床頭櫃、書架和梳妝櫃,還把空調塞到了洞口上方。這樣空調就不會直接對著床吹,體感舒適多了。這道分隔牆讓“床”的區域單獨出來,有點像進入式的“拔步床”,外邊自然出現了一個“書房”,有寬大的書桌,女主人也可以在這裡梳妝。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主臥和書房照片 攝影:金秋野


拔步床的意思,是一個功能對應一個空間。中國古代的居室,多為框架結構下的勻質空間,靠傢俱來做屏障,久而久之,傢俱就空間化了。同樣的木結構到了日本,卻發展出相反的傾向,是空間的傢俱化,整個房子就是一張大床。只有在中國傳統的居室格局中,才能發展出《韓熙載夜宴圖》那樣的電影分鏡頭場景,房子裡有很多孔竅,建築的界面是隱形的,只是給“傢俱空間”提供背景,層次非常豐富。那是我一直神往的。


現當代的居室佈局,一個房間對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功能。面積大則浪費,面積小則必須一室多用。客廳裡擺一張床、餐廳裡放一臺洗衣機、陽臺上擱一個電腦桌。這樣的做法混淆了不同空間的等級,傷害了生活的儀式感。因為場所混淆、內外無分,舉手投足隨隨便便,人就不會很體面。我主觀地以為,日常儀式感的缺乏會帶來很多影響;生活沒有細節,城市不能掰開來細看,“住”的文化蒙塵很久了!


我更喜歡把功能一一單列出來,各自佔據一個空間、創造一個角落、塑造一種氛圍,無論多小,無論是不是閉合的,都有各自的色彩和光線。寫字有寫字的光,發呆有發呆的光,房間是被“行為”照亮的,人到哪裡,雙眼和雙手所向,哪裡就被一團光線籠罩。所以全局照明是難以接受的。生活可以理解為若干個獨立場景的集合。如果有哪個場景不能被主人的行為照亮,它就必然是多餘的。家中有太多多餘的橋段、渙散的場景,主人就不是一顆生活的心,對他來說,過日子就是裝裝樣子。這跟那種把日子過得一團糟的,其實是一碼事。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陽臺細部 攝影:金秋野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從起居室看露臺 攝影:金秋野


我想讓李醫生把她對生活的需求寫一寫,李醫生答應了,過了幾天,又很不好意思地告訴我,說她寫不出來。並不是每個人都習慣用語言來描述生活。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戶型基本上是南北向線性的一條,缺乏東西向的縱深。4米寬的陽臺在房間最南端,一排平開窗,原來只是晾衣服的地方。而且,從主入口進來,向左邊看,透過無光的小走廊,視線的盡端就是陽臺。讓它保留著純功能性的面貌,在設計上是說不過去的。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整體軸測 繪製:王瑤



所以要擴大這個陽臺,使其形象更飽滿,內容更充實,也讓主入口的視線有個像模像樣的收束。一般意義上,陽臺是起居室的附屬,有時候充當溫室,有時候充當健身房,更多則只是臨時的雜物間或曬衣場。為了把陽臺從卑微的宿命中拯救出來,我用黑色花崗岩把它抬高兩步,陽臺窗向外挑出50釐米,與客廳相連處做了一道雙拱門。陽臺的空間一下子擴大了許多,變成了一個明亮的小房間。又在西南角做一個固定座位,對面一把躺椅,中間是小茶臺,成為真正的“客廳”。最期待的情節,是主人拿本書蜷在這裡,在秋天的陽光下昏昏欲睡,一下午也讀不到兩行。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改造後陽臺,從內向外 攝影:金秋野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改造後陽臺,渲染圖。因為全程使用VR工具輔助設計,所以最初設想的尺度和光影,與建成後基本一致。 ©金秋野建築工作室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從拱門看起居室和陽臺 攝影:金秋野


為了強調這個房間的“家”的感覺,給它加上了雙坡屋頂。沒有什麼類型學的深意,只是覺得這樣有意思。靠近陽臺拱門的東南角,是一個單人位書桌,除此外客廳裡只有一張小沙發。客廳的“空”和陽臺的“實”成了一對反轉。跟陽臺的拋光花崗岩地面相應,房間其他部分的地面都用了看不出接縫的軟木地板。因為房間格局的關係,怕太多的肌理和接縫強化壅塞的感覺。軟木地板和花崗岩地面平滑延展,微微反射著明亮的室外光線,加上坡屋頂和柱廊的映襯,房間是暖意融融的。這也是最初設想的氣氛和光澤。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起居室全景 攝影:金秋野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李醫生沒有任務書但有貓,貓是最大的任務書。養貓的人家跟不養貓的人家,本質上是不同的,不可相提並論。有了貓,家就不再單純是“人”的居所,也是貓的地盤。貓喜歡爬高,喜歡來回衝刺,喜歡東躲西藏,喜歡磨爪子,喜歡窩在角落裡睡覺。有了貓,人就不能把很多東西擺在外面,就需要給貓砂盆留出地方,還需要每日清理無盡的貓毛。貓毛的性格跟貓很像,時而粘軟,時而飄忽,難描難畫。本來打算把李醫生家叫“貓”宅,轉念一想,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居所,不可過度抬高貓的地位,故叫曰“小大宅”。


△ 貓在家 拍攝:金秋野


“小大”兩個字沒有表面上看過去那麼隨意。因為,貓的宅和人的宅,一小一大,同型異構,你望著我,我望著你。何以至此,要從入口的暗廳說起。


此廳沒有直接採光,只從小走廊遠遠借來一絲客廳的光線,大白天都是黑乎乎的。顯然這裡適合做餐廳,旁邊一個餐邊櫃,加一盞暖色的燈,用低矮的沙發座,對面牆上掛一個電視,光線幽暗,恰好可以造出咖啡廳般的氣氛。然而李醫生不喜歡低坐姿,也不想在吃飯的時候看電視。這樣一面牆就空著,吃飯就是吃飯,很無聊。有一天在草圖紙上瞎畫的時候,我突然想,何不在牆上做一個貓窩?那道牆後面是本樓排煙管井,黑暗逼仄。稍稍向外探出一點,利用牆壁的厚度,再向內加厚25釐米,一個別致的貓窩就實現了。貓的走道嵌在牆壁夾層中,貓從入戶門旁邊的豁口上下,方便主人回家的時候下來迎接。暖氣和弱電也都留在這道假牆裡,成為一個功能的盒子。這樣,從外面無法知道貓是怎樣到了那個一人多高的“私人套房”。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餐廳 攝影:金秋野


貓的房間該長什麼樣子呢?為了公平起見,不如跟人的房間一樣,做成一個縮尺的翻版客廳吧。好像從陽臺往客廳裡望過去的樣子,也有一道拱廊,裡面也是坡屋頂,還帶一個裡間和一扇窗,莫名幽深的樣子。房間漆成暖黃,跟主人家一個調子。這樣,李醫生就有了個自家的小模型嵌在餐廳的空白牆壁上,它的高度略高於人眼,在暗調的房間中格外提神。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貓窩照片,正面 攝影:金秋野


李醫生非常擔心貓咪不得其門而入,又怕太胖卡在中間。工程還沒徹底清場,李醫生就迫不及待地把貓咪派來了,而且還有一隻新貓加入!由於貓咪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兩隻貓只用了一小會兒就發現了秘密通道,併成功登頂!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貓窩照片,側面 攝影:金秋野


從此以後,貓咪只要有空就盤踞在貓窩裡,從不輕易下來。每次從大門進入家中,往左一偏頭,就看見一張貓臉在比人高的地方一閃,消失在牆後,又突然從腳邊冒出來。吃飯的時候,貓咪們靜靜地臥在柱廊後面,向下監視主人的一舉一動,非常安心。貓就喜歡待在比人高的地方,我從一開始就知道。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貓在窩中特寫 攝影:金秋野


給貓咪做了個窩,貓咪不下來,變成宅貓。貓咪沒有開口,但用實際行動表揚了我。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最後是從餐廳到客廳那道走廊,如何破除它的昏暗與閉塞,成為一個有趣的空間?我想,房子已經如此戲劇性,索性再添一筆。為了強調不同區域的轉場,我給它又安了一個拱頂。圓拱兩側壓太低,向上收一收,成了巴瓦自宅那個不扁不圓的形狀。刷上白塗料,有一種充盈的體量感,可似乎還少了點什麼。


在最初的構想中,這道拱廊是亮晶晶的。從昏暗的餐廳看過去,不僅陽臺是一個小小的異域,花崗岩地面和軟木地板也都反射窗外的光線;不僅如此,這道拱廊作為景框,本身也是反光的,整體被室外光線染亮,白天是冷色的天光,夜晚是暖色的燈光。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拱廊照片 攝影:金秋野


該用什麼工藝來實現呢?一直沒有找到辦法。五月去穆鈞老師的工作室喝茶,意外地在牆面上看到我想要的東西!記得上次見到是坎達拉瑪入口的矮牆礅,被遊客磨得發亮;再往前是在某個斯卡帕的房子裡,不解地問講解員,天花板那連續的反光表面,像大理石一樣,是如何實現的。她用蹩腳的英文告訴我:stucco。


stucco就是灰泥。小時候家裡蓋房子,外牆用石灰麻刀,表面用抹刀壓光,摸上去堅硬平滑,卻有一種特殊的手工感。意大利的工藝,使用極細顆粒度的粘土材料和特殊工藝,更多了一層天然材料的隨機紋理,有大理石般的表面觸覺。一直想把這個拿回來,未想在身邊遇見。穆老師工作室牆壁上的抹灰,是日本匠人鈴木的手筆。


灰泥做好了之後,小走廊像最初設想的那樣,反射著周圍的光線。白天是冷色的,夜晚是暖色的,本來狹小的過道空間,因此擴大了許多。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從餐廳看小走廊 攝影:金秋野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從小走廊看餐廳 攝影:金秋野


施工開始之前,鈴木通過遠程遙控的方式,認真教我們做基層。來了之後卻發現依然不達標。於是重新來過。鈴木給這道小走廊抹灰,從備料到施工一共用了五天時間。第四天施工已經全部結束,第五天一早趕到場地,仔仔細細地把施工造成的混亂清理乾淨,轉身就奔往機場。如何慎重對待材料、如何準確控制細節、如何保護施工現場,日本工匠給我們上了一課。鈴木來的時候是“十一”期間,晚上收工,看到共享單車覺得新鮮,一人刷開一輛,騎著到處跑,城市空曠,晚風清涼。鈴木很開心,說勞務費不要,天天不重樣吃吃喝喝就好。就這樣解鎖了中華料理的新功能。


△ 鈴木抹灰 攝製:王瑤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鈴木施工的照片 攝影:王瑤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施工結束的合影


施工中途,感覺入口右邊塞進去的大壁櫥把南北通透的格局給塞住了。於是在牆面上開了個洞,裝上對開的摺疊小窗扇,從裡面榻榻米上看,是個小朋友的書桌。今後有了小朋友,可以在這裡看書,順便監視大人的一舉一動(其實是大人監視小孩的一舉一動)。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牆壁上的小窗 攝影:金秋野

建築每日一例——金秋野:小大宅/李醫生家

△ 榻榻米房間的兒童學習桌,正對小窗口 攝影:金秋野


李醫生家的改造工作是在嚴格控制造價的條件下完成的。由於空間格局的限制,無法在視覺豐富性方面有更多選擇,所以採用了線性的、場景化的處理方式。但是歸根結底,依然是功能至上的設計思路,好用第一。通過牆體位置和空間道具的微調,為工作繁忙的高學歷女青年和她的貓提供一個有趣又有質感的家(這樣講真的好意思嗎),不同的區域之間還可互成對望,像個私人的小花園。經此過程,使之成為老舊社區裡獨一無二的“生活小舞臺”。

金秋野

2020年2月24日

完整項目信息

主創建築師:金秋野

項目建築師:王瑤

參與人員:施聰聰、魏前程、王蓮霆、蔡斯巍、劉子暄

業主:李醫生

建成狀態:建成

設計時間:2019年5月

建設時間:2019年6月—2019年12月

建築面積:70平方米

施工:張業樹團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