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黃金飾品 年輕人“不差事”

買黃金飾品 年輕人“不差事”

首飾前加上“黃金”二字很多情況下都被打上了“大媽”“中老年人”的標籤,這些金飾品唯一和年輕人有關聯的字眼或許只有“送長輩”“送親朋”。但這兩年卻不一樣了,寧願購買奢侈品牌珠寶產品或人造水晶,也對黃金飾品提不起興趣的年輕人,開始變了。

“在我印象裡,黃金飾品俗氣、土得掉渣,活了20年卻因為朋友圈裡的一張圖片,我第一次進了金店。”說起金店購物“首秀”,茜茜是看到朋友圈有人發了一張金手鍊圖片,自己覺得非常喜歡便去入手了。可支配的資金不斷增多、滲透於生活每個角落的社交渠道、無縫不鑽的品牌營銷廣告、聊天工具都能直達電商平臺的便捷購買途徑、周身印著品牌Logo的明星和網紅……這一切都難免不讓一個年輕人開始在潛意識中認同,自己應該擁有一件黃金飾品。

購買目的性強、下手果斷

你看篇推送的時間他們就買完了

“近兩年,來店裡諮詢、購買黃金飾品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些18到30歲的人喜歡小克數的黃金手鍊、吊墜。”中央大街某黃金飾品店店助理小瓊告訴記者,近兩年來店裡諮詢、購買黃金飾品的年輕人數量每年會增長15%。

買完趕緊曬、360度“無死角”展示,今年春節期間,古法黃金在“小紅書”APP上可謂“漫山遍野”。滲透生活每個角落的社交軟件,將年輕人引流線上,為他們開拓出更多能看到、買到金飾品的渠道。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發佈的《95後線上黃金首飾消費研究》中提出,近兩年來在線上購買黃金首飾的95後人群正在壯大。一些年輕人不愛逛街,他們大都在一些社交軟件、線上購物平臺看到喜歡的金飾品後,直接到店裡購買黃金首飾。

從進店找到金飾品,到試戴、結賬、包裝、出門,茜茜購買首件金飾品的流程只用了3分鐘,“秒殺”了上一輩人購金人挑了又挑、試了又試的習慣。

年紀小不耽誤他們“精打細算”

男友獨白:飯吃完就忘了,還是金飾實在些

“中國人愛過節,啥節都得過一過,我女朋友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大學畢業不久的小張和現在的女朋友處了半年多了,他發現女朋友很注重“儀式感”, “女神節”買什麼送給對方成了小張的“頭等大事”。再三權衡之下,小張推開了金店的大門,準備給女友挑一款金飾品。

“送過花、吃過飯、去過遊樂場、看過電影,但這些不能被‘保留下來’的禮物,女朋友很快就忘記了。”小張告訴記者,自己剛上班經濟實力不行,要讓他買件奢侈品他還真有點吃不消,但買黃金就不一樣了,小克數金飾品千元就能搞定,小張打趣道:“去商場差不多的衣服或者鞋子都得千元以上,還是買黃金合適。”

黃金在人們心中貴重的地位不可動搖,這也讓年輕的消費者在購買首飾時逐漸向金飾品傾斜。“鉑金這兩年價格降了很多,多數人的心態是‘買漲不買跌’,年輕人也一樣。”中央商城某品牌飾品銷售人員稱,現在的年輕人很看重黃金的保值性,而且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黃金勢頭一直很好,這也是吸引年輕人買金飾品的一個因素。

商家營銷“對味兒”

年輕人購金雖“跟潮”但不失理性與實際

“‘歐巴’戴的金箍手鐲特好看,自己也買了一個‘情侶款’。”韓劇迷妹小晴很喜歡《花遊記》裡的男主角,想買個“情侶款”手鐲,一下就在金店裡找到了。“在我印象裡,黃金首飾看著都很俗氣,沒想到也跟著熱播劇做起同款來。”

年輕人購買首飾的核心需求向時尚化轉移,老牌珠寶商正在被年輕的消費群體倒逼著“進步”。“年輕消費群體已逐漸成為珠寶消費主要力量。風格上,他們注重個性化、現代化的表達,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尤其是在東北地區,會被帶有東方傳統文化內涵的飾品所吸引。”某品牌飾品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年輕一代消費者已不再一味‘迷信’洋品牌,中國品牌如果做出趣味來,他們就肯為此買單。”黑龍江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教授、黑龍江省應用心理學學會會長郝春東認為,年輕一代消費者消費理念更加豐富,他們不僅追求美麗、時尚,更加追求個性化。“明星、網紅對於品牌黃金的滲透,也讓一些年輕人帶著一種與偶像保持‘一致化’的心態購買金飾品,他們的購買行為雖然‘跟潮’,但卻不失理性。“郝教授認為,近年來,雖然年輕人可支配資金在不斷增加,但在購買飾品上更趨向於理性化,甚至有些人抱著“能變現”的態度去買金飾,這也體現出年輕人的“理財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