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村村貧 如今村村富--陝西--陝西--地方--首頁

延坪鎮中節村鱘魚養殖助力當地百姓脫貧增收。 本報記者 師念攝

“村裡產業發展得好,在家門口就能賺錢,我有兩年沒出去打工啦,在家還可以照顧老人和小孩,自己再搞點種植,收入增加了很多。”4月8日,山陽縣延坪鎮楓樹村脫貧戶陳德春在茶園裡開心地說。

延坪鎮位於山陽縣東南,由於自然環境和立地條件差,全鎮11個村均為貧困村,其中白龍、西河、西泉、楓樹和青坪為深度貧困村。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延平鎮圍繞 “產業提質增效、茶園規模擴大、生產條件改善、觀光茶園打造、增加群眾收入”的目標,以楓樹、白沙、馬家店村為重點,把茶葉作為脫貧致富的首選優勢產業。

延坪鎮免費給村民發放茶籽7.5萬公斤,建成1.08萬畝生態有機綠茶基地。同時,利用蘇陝協作扶貧項目資金,購買茶葉初加工設備19套,實施茶葉提質增效工程,並增加茯茶生產線,延長茶葉產業鏈。

2017年,楓樹村被評為全國第七批“一村一品”示範村,僅茶葉產業一項,全村人均增收1200元。

如今楓樹村年產茶葉60噸,產值800萬元,全村5家茶企,4月每天採茶用工量能達到500餘人,而陳德春和妻子都是其中成員。陳德春每年務工所得超2萬元,成功甩掉貧困戶帽子。

中節村村民高恢軍,年輕時在煤礦和金礦打工,得了塵肺病。隨著年紀的增大,種地變得困難,加上還要供孩子讀書,日子過得比較困難。

2013年,中節村成立山陽縣恆遠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高恢軍便被吸納到合作社務工,每個月固定的工資讓他慢慢有了自己的積蓄。看著村裡的養殖業發展得紅紅火火,2016年他又在合作社入了5萬元股份。現在除了正常務工所得外,高恢軍每年還能得到5000元左右的分紅。

據高恢軍介紹,村裡有20多戶貧困戶,通過“支部 合作社 基地 貧困戶”模式實現了脫貧,生活狀況大為改觀。更可喜的是,2019年中節村鱘魚養殖場年銷售收入已達到500多萬元,養殖規模和水平還在不斷提升。

除了萬畝茶葉種植、水產養殖外,延坪鎮還與山陽縣絡億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貧困戶與企業利益聯合機制,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全鎮種植各類中藥材1萬畝,分別建成青坪村五味子藥材基地、鐵爐子村天麻種植基地等,中藥材種植品種達40餘種;2018年,延坪鎮引進南京六合區的蛋鴿養殖產業,項目帶動延坪鎮西泉村等6個貧困村村集體年均增收2萬元,180餘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00元。

如今,延坪鎮所有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已突破10萬元,其中馬家店、中節2個村突破15萬元,楓樹、西泉2個村突破20萬元,成功退出貧困序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