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軍工記憶——東方紅一號衛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於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併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共和國軍工記憶——東方紅一號衛星

從此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國務院在2016年同意將4月24日設為“中國航天日”。

1957年秋,前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緊接著在1958年初春,美國也發射了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注。正是在這個時候,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向政府提出了研製中國人造地球衛星的建議。當時的毛澤東主席對這個建議很重視,並在中共第八屆二中全會上說:“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共和國軍工記憶——東方紅一號衛星

有了毛澤東的指示,聶榮臻召集會議,聽取錢學森關於中國科學院和國防部五院協作分工研製人造衛星的建議。會議決定由國防部五院負責研製探空運載火箭,中國科學院負責衛星本體的研製。錢學森、趙九章、郭永懷等科學家制定了中國人造衛星發展規劃設想的草案,提出研製中國人造衛星分三步走的規劃:第一步,實現衛星上天;第二步,研製回收型衛星;第三步,發射同步通信衛星。其中第一步“實現衛星上天”有細分為三步:第一步,發射探空火箭;第二步,發射一二百公斤的小衛星;第三步,發射幾千公斤的大衛星。

共和國軍工記憶——東方紅一號衛星

三步走的方案通過後,被列為中國科學院1958年第一位的任務,代號“581”,成立了以錢學森為組長、趙九章、衛一清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581”組還制定了具體時間表,最初的方案是在1959年國慶10週年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後來改為在1960年發射。

在非正常年份的非正常思維下啟動的人造地球衛星計劃註定就是不可能實現的。1958年10月,趙九章等前往蘇聯考察參觀人造衛星。經過兩個多月的考察,考察團看到了中國在這方面的巨大差距,他們開始冷靜起來,並在考察團總結報告裡尖銳地指出,鑑於目前我國科學技術和工業基礎的薄弱狀況,發射人造衛星的條件尚不成熟,建議先從探空火箭搞起。中央主管領導也都認為1960年放衛星不現實,建議收縮科研戰線。這樣,原定1960年發射第一顆衛星的計劃就被取消了。

人造衛星事業的轉折點在1965年。1964年,東風二號導彈和原子彈相繼成功,極大地振奮了人心,也增加了國家領導人發展尖端技術的信心。1965年8月,中央專委第12次會議,就中國人造衛星做出了全面部署。首先,確定了中國發展人造衛星的方針: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從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逐步發展。其次,提出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必須考慮政治影響的要求,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要比蘇聯和美國的第一顆衛星先進,表現在比他們重量重,發射功率大,工作壽命長,技術新,聽得見。最後,對衛星研製進行了明確分工:整個衛星工程由國防科委組織協調;衛星本體和地面測控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載火箭由七機部負責;衛星發射場由酒泉導彈發射基地負責建設。這樣,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就進入工程研製階段,代號“651”。

研製衛星,主要有三大系統:一是衛星本體的研製,二是運載火箭的研製;三是測控系統的研製。根據分工,衛星本體和測控系統的研製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載火箭由第七機械工業部負責。

共和國軍工記憶——東方紅一號衛星

中國科學院成立衛星設計院,代號“651設計院”,公開名稱為“科學儀器設計院”,趙九章被任命為院長。中科院成立了人造衛星地面觀測系統管理局,代號為中國科學院“701”工程處,由陳芳允擔任“701”的技術負責人,負責地面觀測系統的設計、臺站的選址與建設等工作。

1964年底,為統一管理導彈工業的科研、試製、生產和基本建設,加速導彈工業發展,經中央批准,國務院決定撤銷導彈研究院成,立第七機械工業部(七機部),王秉璋任部長,錢學森任副部長。錢學森為運載火箭的研製提出在當時研製成功的“東風-4號”導彈的基礎上,加上探空火箭的經驗,設計製造用於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不必重新另起爐灶。關鍵問題是抓住運載火箭第三級——固體燃料火箭的研製,解決火箭在高空時的點火、分離。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長征一號”,就是在“東風-4號”的基礎上加了一個固體燃料推進的第三級火箭所組成的。

1968年2月,為避免文革對衛星研製的衝擊,中科院“東方紅一號”研製隊伍5000多人、試驗基地、科研設施、工廠,以及研製任務本身,全部移交國防科委新成立的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長錢學森向聶榮臻推薦孫家棟擔任衛星技術總負責人,繼續完成正樣星研製。

共和國軍工記憶——東方紅一號衛星

1970年1月30日,供預期飛行試驗用的兩級火箭發射成功,表明我國已具備發射衛星的能力。在先後完成空間模擬實驗和地面測控跟蹤系統之後,裝載衛星和火箭的專列於1970年4月1日秘密抵達位於酒泉的衛星發射基地。1970年4月17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衛星順利進入2號發射陣地。18日,火箭與衛星開始垂直測試;19日,各分系統測試,一切準備就緒。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一號”衛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升空,10分鐘後,衛星順利進入軌道。《東方紅》的樂曲從太空傳到了世界各地,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併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共和國軍工記憶——東方紅一號衛星

“東方紅一號”衛星重173 千克,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送入近地點441千米、遠地點2368千米、傾角68.44度的橢圓軌道。它測量了衛星工程參數和空間環境,並進行了軌道測控和《東方紅》樂曲的播送。 “東方紅一號”衛星在運行28天后(設計壽命為20天),電池耗盡於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東方紅》樂曲停止播放,結束了其工作壽命。不過,衛星的軌道壽命並沒有結束,至今“東方紅一號”衛星仍在空間軌道上運行。

共和國軍工記憶——東方紅一號衛星

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研製運載火箭、建設發射場、研製衛星本體和衛星所攜帶的科學儀器、建立地面觀測網等,其每一部分都是高新技術的綜合應用和集智創新。“東方紅一號”衛星就是在攻克了結構系統、熱控系統和能源系統、樂音裝置及短波遙測系統、跟蹤系統、天線系統和科學探測系統等一系列技術難關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第1顆衛星成功升空運行的實踐證明,這些系統技術性能可靠,不僅出色地完成了當時預定的任務,而且為中國航天事業後來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共和國軍工記憶——東方紅一號衛星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成功,在中國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是影響國際關係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進經濟和科技進步的重要手段,對於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全文完,謝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