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作家林清玄的生活真諦:人生需要具有三種精神

今年1月23日,知名作家林清玄過世,終年65歲。

在林清玄過世的前一天,他還更新了微博,是人生中的最後一條微博。

“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配圖中的小麻雀站在樹枝上,歪著頭望著天空。”

此條有一萬多評論,近七萬點贊。

林清玄曾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他文章的優美純粹令人印象深刻,《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等作品更是從小熟知。

本以為,只有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才能寫出那樣如花蕊般細膩的文字。但其實,林清玄是在窮苦的鄉下長大的,一共有18個兄弟姐妹,從來沒有吃飽過飯,偶爾抓到田裡蟑螂,才算開葷。儘管這樣,父親還是把孩子們都供到大學畢業,並親手蓋了18棟房子,給他們在老家留個歸宿。

這樣的經歷,讓林清玄看透了生活,他認為,生命中要有三種精神。

感悟作家林清玄的生活真諦:人生需要具有三種精神

第一件,要有浪漫精神

生活不僅僅有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琴棋書畫詩酒花。人生有很多痛苦並不能真正化解,但是,不論多麼痛苦,都能與美共存,痛苦會過去,美,會流傳。

我同林老一樣,小時候也是在鄉下生活。但幸運的是,有個“浪漫”的爺爺。

春水初溶,燕子迴廊,爺爺會給我們孫子幾個在門框上搭鞦韆,鞦韆打得越高,這一年的成績也會越高。

夏日炎炎,草木繁茂,爺爺帶我們去釣魚爬山,辨認樹葉和花朵名字,夜幕拉下,螢火蟲起舞,又可以一起數銀河和星座。

秋風轉涼,爺爺用木頭、繩子和布料做成一匹小馬,讓我們扮作騎士去冒險,建立自己的城堡。

冬天圍爐煮雪,期待著過年親手做燈籠和孔明燈,磨好墨,用大大的紅紙寫對聯和福字,學習新年的詩句賀詞。

除此之外,爺爺還是下象棋的能手,一流的口琴家,有他的陪伴,日子雖然平淡,卻其樂融融。

爺爺很寶貝他的書,每一本的書皮都用舊報紙包好,整整齊齊地碼在自制的木書架上。數目不多,但陪他度過了很多難捱的時光,是他的精神食糧。

所以,隨著他把生活的美好一點點帶給我,我也在這份浪漫的情懷中長大了。

現在每當遇到困難,低沉迷茫,我都會想起那些美妙的景色,和打心底純粹的快樂。努力奮鬥,就是為了把這份浪漫傳遞下去呀。

人間有味是清歡。“清歡”是生命的減法,在我們捨棄了世俗的追逐和慾望的捆綁,回到最單純的歡喜,就是生命裡最有滋味的情境。

感悟作家林清玄的生活真諦:人生需要具有三種精神

第二件,要有理想主義的追求

林清玄曾在央視節目《開講了》中說,“你的願望會決定你的人生,你小時候有什麼願望,就會決定你有什麼的導向,你出生在哪裡?你的條件是什麼?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內心有沒有強大的願望,支持你走你的人生之路。”

十三歲時,他告訴父親,自己立志要當一名作家。父親不信,還奚落他。

但林清玄不氣餒,堅持寫文,小學時每天500字,中學時代每天1000字,大學時每天2000字,畢業後每天3000字,可以說相當高產了。

他勇敢地投出了第一份稿子,慢慢有了一批讀者,那時候,他渴望成功、成名,擁有財富和權力,工作非常賣力,甚至同時在報紙上寫18個專欄。

於是,不到三十歲,他已經拿遍臺灣所有的文學大獎。

人生有不同的階段,20歲時在橋上看風景,30歲時在樓上,40歲時在山上,50歲時在雲上。階段性的進步,就是眼界的拓寬,這樣才能看到更多相聯繫的事物,也能看清更多細節。

比如,你要看到山頂上有一個很美的別墅,將來想要住這樣的別墅,雖然可能達不到,但有嚮往就有希望。而不是現在住著很髒亂的地下室,就覺得自己永遠呆在地下室了。

這就是理想主義。它是火,給你力量,生活再殘酷,也要堅持到底。

閻連科曾坦言,他是中國作家裡被退稿最多的人。但同時,他也是首位獲得卡夫卡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和首位獲得Twitter文學獎的亞洲作家,被譽為“荒誕現實主義大師”。

寫宏大主題的戰爭故事被退稿,他嘗試從一個士兵寫起,軍事文學不適合發表,又嘗試寫熟悉的鄉村題材。

退稿對一個真心想成為作家的人來說,並不是壞事,它可以幫助你從不同層面進行思考,找到適合的寫作方向。

閻連科在四五十歲時,常常會去醫院看望上一代的作家。他們躺在病床上,都跟他說,唉,閻連科啊,你要努力寫作,別像我這樣,到了寫不動的時候才發現,我最好的最想寫的還沒寫出來。

所以,閻連科不斷地挖掘,不斷地塑造新的人物、故事、情境。理想催著你嘗試、進步、超越,最大程度地釋放自身的才華,最辛苦,也最自由。

感悟作家林清玄的生活真諦:人生需要具有三種精神

第三件,要保持一顆純情的心

林清玄在《持續做一個深情的人》一書中如是說,“自古以來,禪宗大德都用月亮來象徵一個人的自性,那是由於月亮光明、平等、遍佈、溫柔的緣故。”

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而人的感情和精力有限,有情不易,像月亮那樣溫柔而深情,更是難上加難。

要保持純情,首先得有一份博大的愛,不僅是愛人,也是愛物,愛自然。心溫柔了,看山看霧、看櫻花,也都是溫柔的。這樣才能聽到世間的呼吸,體會到人的情。

要保護好你的感情,這比世俗的成功來的珍貴。

《四個春天》最近很火,這部紀錄片,是兒子拿著DV,拍攝的一家人日常生活。南方冬季的小鎮,平靜卻有韻味。

老媽媽為春節熏製香腸,老爸爸在門前專心吹簫,屋頂天台搭建了葡萄架,兩人常去侍弄花草,天光倒映在積水裡,能看到藍天白雲。

晚上,老媽媽在縫紉機上縫補衣服,老爸爸在電腦上聽自己合成的樂曲。隔著一堵牆,他們大開著門,隨著音樂一起歌唱。

鍋碗瓢盆,傢俱窗簾,這些生活的物件,粗糙、凌亂、不規整,但是讓人感覺到親切。整部片子沉靜內斂,波瀾不驚,卻讓人感到無限溫暖。

一個原因,就是兩人深愛並信任著彼此。這一對平凡的老夫妻,一生已經遭受過太多磨難,不知道究竟是什麼一種寧靜、寬廣、博大的力量在背後支撐,才得以走到今天。但我相信,他們一定都有一顆純情的心。

林清玄走了,但他這一輩子,活的明明白白,最重要的三件事,浪漫精神、理想主義的追求、純情的心,他都有。

而留給我們的,是對這個世界無盡的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