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掛在嘴邊的這幾句話,正在毀了你的孩子

前兩天在公司樓下吃午飯,隔壁桌是一個爸爸和大概四五歲的兒子,擺好了三人份飯菜還沒動筷,一看就是在等媽媽,還挺有愛的樣子。

3分鐘後,媽媽來了。

這位婦女一坐下來就帶著情緒開始喊話:快吃飯快吃飯!沒有我來,你們是不是都不會吃飯?你們是不是生活都不能自理?

這種不間斷的“快吃飯”催促聲中,男孩一會兒動動腿、一會兒撥撥菜,並沒有在好好吃飯。

大概就是這樣惹怒了媽媽,她開始一大段一大段地飈狠話

怎麼會有你這麼不聽話的孩子?要不是我親生的你能活到今天?

我看你就欠個後媽來管你,就知道什麼叫幸福了。

這種憤怒迅速地升級到“斷絕關係”的層面:

這麼多年,我對你已經仁至義盡了;

再這樣你就回老家吧,我和你斷絕母子關係;

也許是為了把這種“斷絕關係”的威脅落到實錘,以便對小孩更有威懾力,她甚至開始描繪後面的可能性:

回了老家你就管奶奶叫媽媽吧,我跟你沒有任何瓜葛,

我就去領養一個小孩,比你乖很多倍。


你每天掛在嘴邊的這幾句話,正在毀了你的孩子


以上,全部親眼所見,雖然看起來很像我編的……其實,我的想象力都不允許我這麼編。

我確實很難理解,小孩就是吃飯不專心的一點小毛病(而且這毛病多半是家庭環境造成的吧?),看在媽媽眼裡就有這麼“十惡不赦”嗎?

更讓人難過的是,媽媽都已經把戲走到這一步了,孩子看起來還是不為所動,一臉沒心沒肺地繼續動動腿、撥撥菜。

隔著快餐店油膩的桌子,我都能感覺到孩子的麻木和媽媽的挫敗。

一起吃飯的同事說,“這孩子大概聽慣了,無所謂了吧?”

真的會無所謂嗎?

去年有個新聞上過熱搜:四川宜賓有個12歲的女孩說自己是穿越來的公主,離家出走去了一家福利院當孤兒。


你每天掛在嘴邊的這幾句話,正在毀了你的孩子

警察把孩子找回來後,孩子說,爸爸從小就說她是撿回來的,她一直覺得自己就是穿越小說裡主角一樣的孤兒。

孩子的班主任則透露了另一個細節:女孩其實非常怕自己的父母,有一次孩子在課間時候摔了一跤,並沒有受傷,只是弄髒了衣服褲子,可她爬起來後卻哭個不停。她告訴自己的好朋友,哭的原因是怕回家被爸媽罵。

因為動不動就被責罵,她深信自己就是撿來的孤兒,覺得自己就該生活在孤兒院,不願意再回那個家,最後,無奈的父母只好說要去做親子鑑定,才讓她相信自己確實是親生的孩子。

可是,這個父母雙全的孩子,已經在自己是孤兒的悲慘認知中長到12歲了。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子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孩子那些看起來不可思議的行為背後,是因為大人不能理解,在她小時候說的那些話:

你不是我親生的、再不乖就不要你了,對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影響。


你每天掛在嘴邊的這幾句話,正在毀了你的孩子


是不是覺得這些不會控制情緒的父母、和真的相信自己是孤兒的孩子只是極端個例?

可仔細去想想,這樣的“威脅”、“恐嚇”和“拋棄”論,似乎卻無處不在。

比如我媽,現在還會在家給小孩灌輸這種觀念——

只要我買了什麼玩具、繪本回家,她就會和原本一臉高興的孩子說,“看媽媽對你多好,你要聽話、乖一點,不然你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不誇張地說,週末去玩具店、餐廳、遊樂場看看,每個地方都有這樣的家長:

你走不走?不走我們自己走了,你就留在這裡,讓撿垃圾的人把你撿走吧;

你怎麼這麼不乖?我沒有這樣的孩子......

這些話從我們的上一代傳承下來,簡直像是基因自帶的魔咒,都快要成話語體系了,為什麼卻依然不過時?


你每天掛在嘴邊的這幾句話,正在毀了你的孩子


一個原因是,拋棄孩子這樣的威脅,真的管用。

聽到爸媽說“你再這樣我就不要理你了”、“你這樣我就去找個乖小孩養,把你送到很遠的地方去”的時候,孩子從久久不肯起身的遊樂場跑出來,他眨巴著大眼睛問“媽媽如果我不乖你真的會不要我了嗎?”

而在他恐懼的時候,有些父母卻欣慰不已:看吧,我就知道這一招管用!小孩的害怕、大人的欣慰……就這樣湊成了一個斷不掉的循環。

還有一個原因,這些家長沒有說出來。他們的威脅、拋棄論中,還藏著一句潛臺詞:現在要是治不住你,將來可不得無法無天了?

怕孩子一不小心就脫離掌控、焦慮孩子可能因此脫開自己的靶心……那還不如趁現在,嚇一嚇他吧?

拋棄威脅是對孩子最大的否定,而否定的實質其實是一種控制。

說這些話的時候,他們沒有考慮的是,威脅孩子最後只會讓孩子發現:父母對我的愛是有條件的,這種愛會因為我犯錯就消失了。

這種心態,就像懸在孩子頭頂的斧子,剝奪了他的安全感,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你每天掛在嘴邊的這幾句話,正在毀了你的孩子


再去看快餐店裡的媽媽,也許也有她的理由:因為小孩沒有乖乖吃飯、因為最近接送小孩上培訓班太累了、因為這一刻情緒突然被點炸了再不爆發就要內傷了……

傾倒這些情緒的時候,她不想忍。

她也許會說,“我沒有惡意,只是管不住自己的嘴”。

但是,我必須要說,這樣做的家長,是最愚蠢無能的家長,也是最悲哀的家長。

因為對她來說,說出“我不要你了”很容易,但是說出“媽媽很累,情緒不好,我只是希望你好好吃飯”卻很難;說出“我討厭你”很容易,說出“我愛你”卻很難。

一個受你控制的孩子,真的會好過一個能信賴你、和你平等交流、愛你的孩子嗎?

這也許才是我們這一屆家長,真正應該思考的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