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字的含義與源流

摘要:人類的語言首先是單音發音,不是雙音節先發音,這就否定了先從祝融到董、童或火。管理火的活動成為:董督、董正。或簡稱為“正”。“東”:拆開是日在木中,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董”在草木中,日在木中,“董”早於“東”。

董的象形文字四周草木榮華,日申樹中,為觀測天文活動,故此董姓是最早管理火併成為最早觀測天文的部落。推斷“董”字原來是四周“草木”,中間“東”,後觀測時候,中間“重”,四周草變成“四遊表”,後“重”,演變到“童”,有人在用眼睛觀察的用來辨別方位的璇璣盤(“目”)。人類最早認識的方位是東方,是由於認識了火,火光的顏色,火熱與太陽,對光明的嚮往與追求,也就崇拜了太陽。太陽在東,記載太陽的東方方位也就是管理火的“董”字,而“董”四周是樹木,中間太陽起來,在扶桑樹上,發出灼灼的光輝;董的書寫現在甲骨文找不到董、重、童三個字,古時候為一個字;以董字四遊表,變成觀測的城牆,因此,金字的時候出現都邑在四邊的寫法,也有把四遊表寫在童或重上面,是董圖騰的演化。考古的時候,以有個四方框不是邑,作為董;讀音起於火燃燒旺盛形容的“董、董”的聲音與東聲音相同。東邊上的花草,其實就是東邊山上的扶桑花,似火燃燒。這樣太陽、火、扶桑與東邊的太陽、東邊山上的太陽,如山上的扶桑花。“蕫”表示火的意象,而祝融表示火的特徵含義。在管理活動中,“董”部落逐步分化出“火”的部落(在燧人氏時期),火姓部落成為祝融部落聯盟中的一個小部落。從董演化成的異體字 “東、重、童、仲、中、章”以及分化的“老(耆)童、句芒、榆、程、溫、蘇、羋”,都排除了火的演化。故董姓部落早於火姓部落。風姓不是最早的姓,最早的姓屬於董姓。燧人弇茲氏自立姓氏為“風”,這是中國人最早部落大聯盟之姓?其實,是燧人氏作為各部落首領後,自己設立了他的原部落對風的崇拜,使燧人氏整體以氏族大聯盟的姓氏符號作為稱呼而已。風姓比董姓、童姓、重姓、火姓等部落都晚。

根據《帝王世紀》和《竹書紀年》的記載,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伏羲氏就是風姓。 燧人弇茲氏自立姓氏為“風”,這是中國人最早之姓。是不是風姓最早呢?我根據大量的歷史考古資料進行推理,得出的卻是董姓為最早的姓。

人類的認識自然,首先是火。這就自然把火先於風而被人類所認知。

崇拜大自然階段就產生了把火、天、地、日、月、星辰神化的現象。天皇時期現代科學的考證:人類已經開始使用天然火。那麼與火有關的姓氏: “蕫、董、東、重、童、仲、中、章”以及“老(耆)童、句芒、榆、程、溫、蘇、羋”是不是火姓演化還是董姓演化的呢?是祝融分化的嗎?

人類的語言首先是單音發音,不是雙音節先發音,這就否定了先從祝融到董、童或火。董是管理火的人,那管理是是管理的活動才出現管理的具體人。而董是人的管理火的活動;其次,童是董字的演化而成。

管理火的活動成為:董督、董正。或簡稱為“正”。董的書寫是搭架成山的草木燃燒的象形文字;讀音起於火燃燒旺盛形容的“董、董”的聲音與東聲音相同。東邊上的花草,其實就是東邊山上的扶桑花,似火燃燒。這樣太陽、火、扶桑與東邊的太陽、東邊山上的太陽,如山上的扶桑花。“蕫”表示火的意象,而祝融表示火的特徵含義。董為了保持火種的延續,具有保護、監督、管理和深藏的職責,最後,逐步擴大到管理火以外的工作。所以也就逐漸把董姓部落的董,這一管理、保護、監管、收藏的職能,又衍生出監督、管理、深藏、統率、主持、督察、古老久遠等含義。因為管理火,故“董”也成為古老久遠的意思。這是其他任何單獨一個字無法與“董”字比擬的。

一、 人類先認識並使用了天然火再到定日月星三辰

1986年尾,雲南元謀盆地發掘出7枚人齒化石,經檢測確定為距今270萬年以前的人齒化石;1987年,雲南元謀縣的竹柵、小河地區先後出土了人猿頭骨一具(含8枚牙齒)、上頜骨1件(含3枚牙齒)、下頜骨2件(含6枚牙齒)、單個牙齒377枚。考古隊將其命名為“東方人”牙齒化石。專家認為:此次在小河村蝴蝶樑子發現的古猿牙齒化石系“蝴蝶臘瑪古猿”(新種)距今約為400萬——300萬年以前,它是“東方人”的直系先祖。考古說明,在東方人種存在的同時西方人種也已經存在了。這是東西方完全不同的兩個人類族源。現代科學的考證:天皇時期的地質年代屬於新生代第三紀的更新世早期,這時候的人類已經開始使用天然火。人們便設法保留火種來燒烤食物。
地皇時期對日、月、星辰,以前統稱為“光”。給“三光”起名 “日”, “月”, “星”的“定三辰” 、“分晝夜”、 “有歲月”。 而管理火的部落為董部落。

距今約80萬年的地皇時期,在天然大火出現時獲取火種,然後由專人保管。擔當保管火種的人被稱為火神。“火神”的責任很重,必須得保證火種日夜燃燒,經年不息,如果稍有疏忽就會使火種斷絕。一旦火種斷絕,只能以重禮向臨近部落求取,否則只能等待下一次天火的出現。這種保存火種的辦法一直持續了數十萬年。


這漫長的管理火的過程,是董姓部落不斷繁衍擴大的過程。火燃燒旺盛形容的“董、董”的聲音,也就用於管理火的活動即“董督”、“董正”。或簡稱為“正”。 從事保管,收藏、管理、監督火種,“蕫”也就衍伸出監督、管理、深藏、統率、主持、督察、古老久遠等含義。後來,人們崇拜火,祭祀火的活動,也成為“董”主持祭祀的一部分。祝融:“祝”是持久,“融”是光明,就成為董姓部落小聯盟的稱呼。也就是“董”開始分化並演變出祝融部落。人類先從聲音發音呼喊,在到具體事物的認識,火是具體事物,在管理活動中,“董”部落逐步分化出“火”的部落(在燧人氏時期),成為祝融部落聯盟中的一個小部落。

二、 董姓部落擴大的祝融部落第一次遷移

1、人類的產生先於中國南方,後並向四處遷移

人皇時期人類已經能夠直立行走、奔跑,據考證在距今70萬年以前,已經能夠使用火和管理火。《林邑記》也說:“蒼梧以南,有文郎野人,居無屋宅,依樹上住宿,食生肉,採香以為業,與人交易,若上皇之人。”,有巢氏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蒼梧,曾經遊過仙山,得仙人指點,受鳥築巢的啟發,發明了“巢居”。 人們感激這位發明巢居的人,便推選他為當地的部落酋長,尊稱他為有巢氏。

《山海經》說:“蒼梧在崑崙西南。”“蒼梧山帝葬於陽,丹朱葬於陰。”“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長期以來,一般讀者和研究的文史學者未作深入考證,只知新疆、西藏間並延入青海西部的那條崑崙山,而不知人文內涵更加深遠的另一座崑崙山———古崑崙山的存在。它是“玉山”和“神山”。“神山崑崙”、“玉山崑崙”、“崑山片玉”、“玉出崑崙”,這些詞彙中的“崑崙”、“崑山”,均非今天新疆、西藏、青海間的那座崑崙山。崑崙神話是中國神話的主體部分。崑崙山傳說有一至九重天,能上至九重天者,是大佛、大神、大聖。西王母、九天玄女均是九重天的大神。典籍記載,西王母在崑崙山的宮闕十分富麗壯觀,如“閬風巔”、“天墉城”、“碧玉堂”、“瓊華宮”、“紫翠丹房”、“懸圃宮”、“崑崙宮”等。

《史記》中的說法:“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是為零陵。”《水經注·河水》說“東海方丈,亦有崑崙之稱”。 《水經注》雲:“蒼梧之野,峰秀數邵之間,羅巖九峰,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遊者疑焉,故曰:九嶷山。”九嶷山,又名蒼梧山。 與《楚辭》中的崑崙相呼應,最早以蒼梧為神山,是古“崑崙”,又稱“昆吾”即與“蒼梧”、“蒼龍”音義同轉。《集韻》“崑崙,天形”;清代畢源注《山海經》“崑崙者,高山都得名之”。這是以龍祭日於高山得名,《海外北經》記有“鐘山之神曰燭陰,視為晝,冥為夜,吹為冬,呼為夏,身長千里……居鐘山下”,這燭陰即燭龍,鐘山何處?《淮南子》雲“鐘山,崑崙也”;呂思勉、童書業《上古史辨》(七冊)考“燭陰”之“鐘山,作蒼梧之崇山”。 九嶷蒼梧山也是眾帝祭天的神山。九嶷山,亦稱蒼梧山,位於古代零陵郡南部,今山上還有一塊宋朝時期轉刻的東漢蔡邕所撰九嶷山碑文,記述了舜帝葬於此的情況。

上古時人皇時期有巢氏發明了築巢,人類告別居住南方巖洞禽獸多,常受禽獸的攻擊傷亡危險的影響,部分人類開始往北遷徙。來到今山西和陝西一帶,在黃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人居住在裡面,用石頭或樹枝擋住洞口,這樣就安全了許多。但是北方氣候寒冷,許多人寧願留在危險的南方,也不肯往北遷移。這也是董姓部落第一次向山西等地遷移。

2、燧人氏在董姓部落管理火中突穎而出,被推選為各氏族大部落的首領

因地區多雨,氣候潮溼,火種很難保存,只好向遙遠的陌生部落去求助,有時因為遭到拒絕,被迫去盜火、搶火,從而引發起部落之間的戰爭。

這時期,聖人“遂”出現了。他首先發明瞭“鑽木取火”,結束了人類靠天取火的歷史。接著他又發明了“燧石取火”, 建造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村莊。遺址就在今湖南常德市澧縣車溪鄉南嶽村一帶。《太平御覽》記載說:“遂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後有聖人遊日月之處,至於其國,息此樹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氏。”。(所謂燧人氏是後人為了區分而按照習慣而進行的稱呼)。史書上說,燧人氏出生在江南洞庭湖中的一個稱作湘山的仙島上,他生而知天文,識地理,精通許多高深的學問,人們都尊稱他為聖人。人們一致推舉他為氏族首領,又被各氏族首領共同推舉為氏族聯盟大酋長,稱他為“燧皇”。

燧人氏氏族大聯盟,即燧人氏全稱燧人弇(yan)茲合雄(hong)氏,是燧人氏與弇茲氏世代為婚的兩大族團聯合體。這裡的燧人氏並非是一個人,而是氏族的總稱,距今三萬年前,弇茲氏的織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領,後世人追尊她為女帝,又稱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須女、帝弇茲等。燧人弇茲氏有三大分支:一為大鵹(li),二為少鵹,三為青鳥。弇茲合雄氏以玄鳥為圖騰,其三大族系合稱“三柯氏”,也稱三青鳥氏。他們以燧人弇茲為始祖,尊稱他為“伊薩姆”,或“伊薩姆那”,各分支的首領則稱“耶勞”。玄女部大鵹柯烏耶勞又稱魁隗氏,分支甚廣。燧人氏的直系允姓、風姓、婼姓,分佈在其周圍。祝融部落小聯盟在燧人氏部落聯盟之中。

3、燧人氏發明了文字符號

那時候人類還沒有文字,生活中有許多事全憑大腦記憶,只能用擺放石塊的方法來記事,我們稱它為“堆石記事”。 燧人葊茲氏的織女發明了搓繩技術,繼而又發明了“結繩記事”。 從而取代了“堆石記事”。師道之興也從燧人氏開始。燧人氏晚期(約公元前一萬年),燧人氏發明了最早的“符號文字”。 “符號文字”最初主要由“○”、“△”、“米”三個符號構成,逐漸改用“符號刻記”來代替“結繩記事”, 並且陸續發明了數十種不同的符號來代替不同的事物,這種符號就是我國遠古時代最初的文字。

4、書寫的演變,使董姓部落分化出童姓、重姓等部落

燧人氏的刻記符號屬於密碼性質的文字,只能在少數人中間流傳,局外人根本無法破譯,因此很難普及。

後來部落間便發明了圖畫文字,用簡單的畫面來表現具體事物,如畫一個山形代表“山”,畫幾個水波代表“水”,畫一個圓形代表“太陽”,畫半個圓代表“月亮”等等,這種文字不用專門的學習和記憶便可掌握,深受大眾歡迎。
可見,從“堆石記事”到“結繩記事”,再到“符號刻記”,進而演變成為象形的遠古文字。董字就成為搭架成山的草木燃燒的象形文字。童、重等字是屬於人類簡化書寫而成的演變,也就是童姓、重姓等部落是董姓部落的分化。都屬於祝融部落之中。

祝融氏是一個古老的氏族部落聯盟,祝融:“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表示火的特徵含義。而“蕫”表示火的意象。因祭祀,祝融也成為:融是熒火蟲,象星星一樣閃光,在黑夜裡明亮;祝是祭祀,祭火,祭光明,祭祀天帝。祝融變成了董姓部落的祭祀活動。

5、風姓是燧人氏的其中之一的燧人氏原始部落對自然的崇拜

《帝王世紀》和《竹書紀年》的記載,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伏羲氏就是風姓。 燧人弇茲氏自立姓氏為“風”,這是中國人各部落大聯盟的最早之姓。其實,是燧人氏作為各部落首領後,自己設立了他的原部落對風的崇拜,使燧人氏整體以氏族大聯盟的姓氏符號作為稱呼而已。風姓實際比董姓、童姓、重姓、火姓等部落都晚。

在發明 “鑽木取火”, “燧石取火”之初的燧人氏開始在董姓部落中作為首領,併成為祝融部落聯盟的首領。也就成為祝融氏酋長燧人。

三、 董姓的祝融部落聯盟的第二次遷徙

《河圖》、《洛書》始作於距今一萬四千八百年以前。《河圖》又稱《星系輪布圖》,是燧人弇茲氏青鳥部的大酋長柯約耶勞所創。該圖由象徵陰陽的二十個圖形符號構成,內涵極深,被世界學術界公認為是易學、玄學、術學等多學科之先。《洛書》是燧人弇茲氏須女部大酋長柯諾耶勞在觀察北斗九星時創制。伏羲生而聰明,有聖德。燧人氏的首領便把祖創的《河圖》、《洛書》傳授給他。


燧人氏族團轉移。一路進入長江以南,發展成為燧人氏苗蠻集團。一路進入黃河流域太行山以東,發展成為燧人氏伏羲集團。苗蠻集團即燧人氏的黑虎支;伏羲集團即燧人氏的白虎支和牛羊支。

伏羲即是人名,又是氏族名,伏羲為風姓,其先祖繼承了燧人氏的原始文明,最先發明瞭飼養牲畜和栽培牧草的技術,女媧與伏羲同屬於大伏羲氏族,但與伏羲分屬於兩個不同的支系,伏羲姓風,女媧姓鳳。他們雖然以兄妹相稱,並非同胞兄妹。

公元前7724年,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數百個部落聯合罷免了燧人氏的最後一位大酋長,推舉伏羲為帝。伏羲女媧政權進入氏族聯盟集團時期,共有大小部落一百多個。伏羲女媧政權是當時中國最大的一個氏族聯盟集團,共有祝融氏、女媧氏、共工氏等大小部落一百多個。

祝融氏最早活動從湖南遷移到在今四川省的廣元、巴中一帶,因其地在帝都以南,故稱南方。這是董氏部落也就是祝融部落聯盟第二次遷徙。

四、 董氏部落的第三次遷徙祝融成為火神而鵲起

伏羲、女媧建立大伏羲氏部落聯盟以後,祝融氏族群北移,後來定居在太白。祝融氏部落是大伏羲氏族的一個重要部落聯盟,主要生活在今寶雞市岐山縣一代,因境內有太白山,古稱其地為太白(與今太白縣無關)。

羅奉五年(辛巳,前7720),伏羲以共工氏為上相,柏皇氏為下相,朱襄氏為左監,昊英氏為右監。命慄陸氏居北,為冬官,號黑龍氏;命赫胥氏居南,為夏官,號赤龍氏;命昆吾氏居西,為秋官,號白龍氏;命葛天氏居東,為春官,號青龍氏(又稱蒼龍氏);命陰康氏居中,為中官,號黃龍氏。羅奉六年(壬午,7719),夏四月初三日,天降暴雨,一連下了三十天,

從伏羲大部落包括昆吾氏,也就存在昆吾部落(今山西長治市西北)。而後來記載的祝融八姓分化的第一個居住昆吾國,昆吾部落早就存在;董姓部落並不是如傳說的祝融八姓開始產生,《元和姓纂》記載:“吳回有個兒子名終,因為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所以叫陸終。陸終有個兒子叫參胡,因住董地(今山東濮城)”,也證明,董姓部落早於祝融八姓。其實祝融八姓並不是祝融分出八姓,而是祝融部落聯盟的解體。

羅奉六年(壬午,前7719),女媧所居住的鳳州被洪水淹沒。伏羲、女媧組織族人乘葫蘆舟漂流逃亡至麥積山,避難於仙人洞,直至水勢減小時才通過山地轉移,逃往秦嶺太白山,向太白族人求救。也就是向祝融部落求救。(癸未,前7718)伏羲族人在太白族人的幫助下重建女媧故居鳳城。

女皇二年(丙申,前7705),共工氏不肯聽命於女媧,欲自立為帝,女媧怒而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水族共工氏。這是中國遠古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規模群體戰爭。雙方大戰的結局是共工氏失敗,率部族西奔,怒而襲擊祭天聖地不周山(今甘肅蘭州市榆中縣),共工率部族攻上山頂,砍倒了天齊建木,割斷了八索準繩,定表向東南傾斜,表繩斷絕,八維失準,象徵王權的祭天中心遭到了嚴重破壞。女媧又命驪連氏率族人與祝融氏族聯合攻打共工氏,將共工氏一族趕往祁連山以北。由於天齊表木遭到破壞,天象觀察和天氣變化的預測都不能正常進行;結果這年夏天大洪水來臨,人們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被突然而來的洪水吞沒,許多族人都葬身於大洪水中。女媧等人居住在高地得以倖免。她立刻組織族人砍伐樹木,綁制簡易木排,下水迎救被困的人。他們奮戰了三天三夜,救出了數百名青年男女,這些獲救的青年都向她磕頭致謝,尊稱她為聖母。女媧率族人與洪水搏鬥的這段歷史,後來在民間廣為流傳,逐漸被神化了,被演繹成了神話故事。共工氏兵敗怒而用頭去撞不周山。不周山乃撐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發出了驚天動地的一聲響。山體崩塌,天柱折斷,大地向東南傾斜,海水向陸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數都被淹死了,倖存者只好逃往山上。但是,山林是獸類的領地,它們受到侵擾後十分憤怒,向人類發起瘋狂的攻擊。又有許多人被野獸咬死,吃掉。人類遭遇到了空前的災難,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兇猛的野獸和大鳥殺害,人類面臨著滅絕的危險。經過這場浩劫,人類倖存者已經很少。為了使人類能再次發展增多,女媧便以黃土和泥,用雙手捏起泥人來。

公元前6178——前6141年。中國氏族聯盟時代伏羲女媧氏政權的第四十六任帝祝融氏執政的首任帝。赤禪,女,號祝融氏;祝融氏前後共歷四任帝,執政一百年。

故人稱祝融氏是西皇所在的氏族,祝融氏即西皇氏。據記載:祝融氏與伏羲氏(日)、女媧氏(月)、共工氏(水)同時,是崇拜自然中日、月、水、火的氏族。比神農氏(牛)、軒轅氏(猿)、三苗氏(蛇)、有熊氏(熊)、有虞氏(騶吾)、有媯氏(龜)等動物圖騰的氏族還要早。1988年,湖北荊門包山二號楚墓,出土的竹簡有這樣的記載:楚人的祖先是老童、祝融、媸酓。

五、 董氏部落中的祝融部落聯盟第四次遷徙成為炎帝之一

炎帝是屬於南方祝融氏部落的一個分支,最後祝融氏又與太白山的祝融部落匯合。

隨著約公元前5400年至公元前5000年的冰川大面積融化,華北平原大部分被海水吞沒,部落紛紛遷移,大伏羲氏族內部的動亂,發祥於秦嶺常羊山,興起於赤水(今貴州赤水市)的炎帝魁隗氏取代伏羲女媧氏政權由於魁隗成為赤水氏的首領,有成為南方部落大聯盟的大酋長,而南方保留的祝融的部落分支,據羅泌《路史·前紀》卷八中說:“祝誦氏,一曰祝龢,是為祝融氏……以火施化,號赤帝,故後世火官因以為謂。”也就把炎帝起初也作為赤帝了。炎帝祝融的存在,魁隗“以火德王天下”,把帝號的“赤”字改成“炎”字,始稱炎帝。

炎帝繼承了祝融部落的火的崇拜,成為火神。而祝融部落成為炎帝大部落之下的氏族大聯盟,且祝融氏也成為炎帝之一,把炎帝作為火神也就理所當然。而按照炎帝魁隗氏政權:魁隗→炎居→節並→戲器→祝融→共工。炎帝祝融之子長琴,與炎帝共工氏爭奪,被迫放棄帝位,董姓部落的祝融部落聯盟第一次解體,分化出祝氏部落,祝氏其後裔大部分改姓為祝。今岐山縣境內有祝家莊、祝家河,古時候有祝嶺、祝溝、祝集等。炎帝祝融帶領著祝融部落的一支離開帝都,開始遷徙定居在河南滑縣東南、山西鬷川、山東定陶一帶,尋找到了“蕫”姓部落。為何與第一次有巢氏時期的董姓部落遷移而匯合呢?因為他們都是屬於一個圖騰的崇拜,是相同的祭拜儀式與祖先!

六、 祝融部落聯盟是歷代戰爭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

炎帝魁隗氏大部落時期,傳六帝而失政,被炎帝神農氏取而代之。史料記載的其實是部落首領也就是任職的炎帝部落稱號了。所謂生下某某,也只是部落間聯姻的後裔,有時指具體某一人,有時候確實泛指某一部落。祝融部落早於炎帝大部落就存在。

祝融部落聯盟到山西、河南、山東等地。成為炎帝神農氏大部落之下的部落聯盟。不再進入帝的行列,卻是歷代不可忽略的主要力量。

成為炎帝神農氏大部落聯盟之下,後再進入黃帝政權成為“六相二史”之一,依然是大的部落之一,“蕫”部落又稱為董邑。“官”遠古時稱為“正”,“五官”即“五正”。封:金正之官名蓐收,相當於司徒職位,主管民政;木正之官名句芒,相當於司農職位,主管農業;水正之官名玄冥,相當於司寇職位,主管刑律;火正之官名祝融,相當於司馬職位,主管軍隊;土正之官名后土,相當於司營職位,主管建築。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設立的五官制。

中國遠古自伏羲女媧氏政權解體後,中華大地形成了三大集團:炎帝族、黃帝族和蚩尤族。這三大集團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整個體系,公元前4584年,蚩尤族大酋長姜虺在龍門澗(今河北保定市淶水縣龍門口鄉)建都稱帝,國號“冀”,後稱冀州(古時冀州也代稱中國)。黃帝族最初只不過是中國北方的一個戎狄小國,是靠野蠻的戰爭不斷吞併周邊的小國,經過幾十年的征戰,最後才逐鹿中原,成為中原霸主。《山海經》成書年代約在商、周之間,其部分內容很可能來源於黃帝時期。但《山海經》是歷史不是神話。

《通鑑外紀》實際上這是一位虛構的黃帝。據孔子作的“黃帝氏族譜系”,把十幾代黃帝綜合成一個人將黃帝神話,把中國遠古時代的一切創造發明都記在他的名下,把他塑造成“人文初祖”,聲稱“萬世皆繫於黃帝”, 孔子和司馬遷對遠古歷史的改造,完全是出於儒家的“大一統”思想,是為歷代統治集團的政治服務的,根本不是真實的歷史。

1、黃帝賜封個部落首領與居住地

黃帝姬豕對這些忠於黃帝政權的部族給予賜封姓的首領和分封,共加封了十四個部族,賜封十二個部落的首領,也就是十二個姓的部落的酋長,劃地而居。這十二姓是:姬、酉、祁、己、騰、箴、任、荀、僖、姞、儇、衣。十二姓中,除姬姓是黃帝軒轅氏本族外,其餘皆為外族。如封祝融果童(炎帝魁隗氏後裔)於鄀(今河南新鄭市),賜為酉姓;封少昊青陽(伏羲女媧氏後裔)於江水(今四川成都市邛崍山),封為己姓部落首領;封炎帝先祖任姒之後於任村(今河南安陽林州市姚村鎮北),封為任姓部落首領;封老童卷章、重黎氏于丹水(今丹江,起於陝西商洛市經河南淅川流入湖北),封為依姓首領……祁姓後裔有:謝、章、舒、呂、祝、終、泉、畢、過、唐、鑄、杜等國;己姓後裔有:呂(與祁姓呂非一)、溫、郯、昆吾等國;姬姓後裔最多,有:魯、蔡、曹、衛、燕、隨、晉、鄭、吳、劉、楊等數十個諸候國……


2、氏族部落的分化與部落聯盟的解體
東夷少昊集團的大酋長清嚳(代用字),率本部二十五族,聯合炎帝后裔共工、祝融、夸父族和蚩尤氏的九黎三苗族,大舉進攻黃帝政權,建立少昊金天氏政權。 “蕫”姓部落的祝融部落聯盟分化為:老(耆)童、大章、重、董、句芒、東、中、仲、榆、程、溫、蘇、羋等十三個。

顓頊高陽氏政權的七任帝肖會,在位執政期間:使鸛兜氏、嬄鳴氏、夸父氏、有熊天黿氏、伊洛娵訾(ju.zi)氏、昌宜氏、羲和氏、有鯀氏、大隗氏、祝融氏、宿沙氏等各大氏族緊密團結。祝融氏依然是“蕫”姓部落的聯盟,

最後,帝嚳高辛氏政權時期,由於部落聯盟成為鬆散組織,祝融部落解體,逐步分割出八個部落。“蕫”姓部落恢復了原有的部落稱呼。《元和姓纂》記載:“吳回有個兒子名終,因為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所以叫陸終。陸終有個兒子叫參胡,因住董地(今山東濮城)”,也證明,董姓部落早於祝融八姓。其實祝融八姓並不是祝融分出八姓,而是祝融部落聯盟的解體。因此,參胡是母系氏族時期居住董部落而姓董,舜帝時期的董父因在董部落為官,屬於董氏。董父是董氏鼻祖,但不是董姓最早的源流。

之後,舜帝時期,部落開始賜封有功部落的首領為諸侯、伯侯,也逐步改變,董姓部落古董國也到夏朝縮小到鬷川。商朝縮小至鬷邑一帶。原董姓部落的董姓部落範圍包括曲沃(今山西聞喜縣)、都城(今山西翼城東南),也成為的晉國的屬地,前745年(昭侯元年),晉昭侯封其叔父成師於曲沃,曲沃成為晉國的第二個政治中心,與都城翼的晉公室展開了長期的奪權鬥爭。因辛有先祖幾代居住在古董國,按照母系氏族以母為姓,辛有後裔狐名正言順成為董狐。

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最終消滅了苟延殘喘的晉公室,統一了晉國,其間,還滅掉了郇、董、賈等國家,擴充了晉國的疆域。董姓在爭奪中,失去成為諸侯,侯伯的位置。

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師於曲沃。 “河東之縣名,漢武帝改曰聞喜也。 後漢書群國志:“聞喜邑本曲沃晉地。”。綱目集覽:“聞喜本繹州曲沃縣,漢武帝改聞喜。'都是說今聞喜一碟;是晉國故都“曲沃”所在地。

七、 董姓部落分化童、重、東、火等部落的成因

1、文字的歷史演變

文字的不同書寫而成為“蕫、董、東、重、黎、童、仲、中、章”以及“老(耆)童、句芒、榆、程、溫、蘇、羋”等,這是由於漢字演變造成的。假如把金文蕫、東、重、童四字進行比較,可以看到其十分的相似。

人類先祖(類人猿)最早的語言是單音嘆詞,如“咦”、“呀”、“哇”、“哈”等,繼而發展成雙音詞,後來又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和發展,到有巢氏時代的後期(距今約10萬年)才有了人類的初級語言。

漢字的起源,從“堆石記事”到“結繩記事”,再到“符號刻記”,進而到陶文。演變成為象形的遠古文字。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兩類符號:一類是以甘肅大地灣遺址的彩陶上的刻符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號;另一類是以河南賈湖遺址的甲骨上的刻符為代表的肖生象形的符號。漢字演變過程是:“聲、形、象、數、理”五種基本造字方法,並能看到漢字演變的歷史沿革。 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隸書(漢) →(魏晉) 草書→楷書 →行書 。“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史皇倉頡氏政權歷五任帝(公元前4637——前4528年)。公元前4528年,北方的軒轅氏向外擴張,入侵倉頡氏的統治區域,倉頡五世率族人投降了軒轅氏。倉頡氏的後人被黃帝封為典史官,負責記錄和整理歷史典籍。史書上說:“倉頡見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制字。”(《通鑑外紀》)。倉頡廣泛蒐集民間的圖畫文字加以整理,創造了有系統的象形文字。史書《黃氏逸書考》輯《春秋元命苞》上說:“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岡……生而能書。及受河圖錄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現在發現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盤庚時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會意字,形聲字只佔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比劃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商代金文多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會意字。大篆是古字向小篆過渡的一種漢字字體。據傳為周朝周宣王的史官史籀所創,故又稱籀文、籀篆、籀書等。小篆是由大篆簡化而成。相傳小篆是戰國時期秦國宰相李斯負責整理出來。秦國以外的國家所用的文字統稱為

“六國文字”。六國文字屬於古字範疇,圖畫性強,形狀不定,難以識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規定以小篆為統一書體在全國推行,並“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的各種文字。為推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趙高等人編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等書文,作為標準的文字範本。由於皇帝的高度重視以及皇權巨大的影響,小篆迅速在全國推行開來,而紛繁複雜的“六國文字”也隨即退出歷史的舞臺。

2、人類最早認識方位是東西方

“'東’是太陽鳥所棲息的扶桑,'西’則是它所止棲的大鳥窠。”(注: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470頁);《論衡·說日篇》:“日旦出扶桑,暮入細柳。”則此細柳正為西方太陽神樹,太陽正是沿著此樹下潛地底的。西方太陽神樹,還有一株叫“若木”。《楚辭·離騷》:“折若木以拂日。”王逸注:“若木在崑崙西極,其華照下地。”太陽的朝升夕落,使人類祖先得以建立起東、西兩方觀念。在卜辭中只有“東母”與“西母”,迄今尚未發現有“南母”或“北母”的稱呼,這暗示了原始初民最早的空間方位觀念是由兩個方位,即東、西方構成的。

重為東方太陽神,其職責為護送太陽由扶桑樹上達天空,其運動方式為垂直上升;黎為西方太陽神,其職責為迎接太陽由若木(或細柳)下潛地底,其運動方式為垂直下降。據此,我認為所謂重黎“絕地天通”實際上是上述有關重黎的東西太陽神之神話的一種改造。同時,按照神話學原則,上下升降運動又是人神轉換的方式,重向上故屬神,黎向下故屬民。

因此,董的發音與東相同,具有管理火的職責與觀測天文的部落。

3、“董”與“東”、“火”的內在客觀聯繫的嚴密推理

董 dǒng 字從艹從重,重亦聲,從東,東方之神。火如東方太陽的燃燒。現在甲骨文找不到董、重、童三個字,古時候為一個字;以董字四遊表,變成觀測的城牆,因此,金字的時候出現都邑在四邊的寫法,也有把四遊表寫在童或重上面,是董圖騰的演化。考古的時候,以有個四方框不是邑,作為董;讀音起於火燃燒旺盛形容的“董、董”的聲音與“東”聲音相同。東邊上的花草,其實就是東邊山上的扶桑花,似火燃燒。如太陽燃燒,太陽、火、扶桑與東邊的太陽、東邊山上的太陽,如山上的扶桑花。因此,表面上看,火與董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繫。然而,經過邏輯的嚴密推理,在文意解釋解釋不出之後,就進入體系解釋,我們找不到有關現存的文獻的記載;再進行歷史解釋,圍繞人類發現火與保存、管理火、保持火種的延續的活動。具有保護、監督、管理和深藏的職責,最後,逐步擴大到管理火以外的工作。即有“統”、“督”、“正”、“理”等權力和責任。所以也就逐漸把董姓部落的董,衍生出監督、管理、深藏、統率、主持、督察、古老久遠等含義。如此,火與董就通過客觀存在的火的管理與祭祀活動,連接了起來,具有客觀的,內在的,必然的聯繫。把隱藏在董與火文字後面的歷史事實,通過特定的描述與推導,充分的論證,“蕫”表示火的意象,而祝融表示火的特徵含義。管理火的活動成為:董督、董正。或簡稱為“正”。通過火為載體,把董、童、重黎、祝融、炎帝準確地聯繫起來。得出了董的真正原貌。

而遠古作為最早的管理是管理火,因此,董部落是最早的部落。也就賦予 “董”為古老久遠的意思。反證法:捨棄“董”,哪一個字最能夠表達古老久遠?又有哪一個字如“董”一樣被賦予管理職能,如今的“董事 “董事長”作為管理都帶有董字,董也,正也。

《爾雅·釋詁》:董,正也。“官”遠古時稱為“正”,“五官”即“五正”,因此,“董正”意思一致;《書·大禹謨》。傳:“董,督也。”,董之用威;正,守正。董:正也。——《爾雅·釋詁》; 隨人使少師董成;統率:如:董一(統一主持;一統);董率(董帥。統率;領導);董督(統率)
;主持:主管:。如:董成(主持和談) ;深藏:“年六十已上,氣當大董”。都從個側面反映了董字的原貌。

火的來源我國先民很早就認識到火是由物體燃燒時所產生的光和熱,而太陽也具有這樣的作用,根據這種感性認識,他們認為火來源於太陽。如:火,燬也。(《說文解字·火部》)。燬,日中火也。(《龍龕手鑑·火部》)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於日。(《周禮·秋官》)日,火也,在天為日,在地為火。何以驗之?陽燧鄉日,火從天來。由此言之,火,日氣也。(《論衡》)今日乃太陽,火之精神也;月乃太陰,水之精神也。(《太平經》);火的屬性我國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認為太陽主要居住於南方。《尚書大傳》雲:“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陽尊,故託遂皇於天。”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稱“燧明國”。

又通過火這一載體,得出管理火的部落是最早的部落,也是最早的姓。而火不具有久遠的含義,且兩者都以火為崇拜圖騰,屬於同一部落聯盟。故董部落,分化出火部落。

也從董演化成的異體字 “東、重、童、仲、中、章”以及分化的“老(耆)童、句芒、榆、程、溫、蘇、羋”,都排除了火姓部落的演化。故董姓部落早於火姓部落。

4、文字異體字的增加,董字書寫成“童” “重”不同的異體字

漢字結構上的自然流變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異體字越來越多,也就是說同一個字不同的書寫形式越來越多;②筆劃的模式越來越多;③書寫方式越來越多。

漢字在起源之時,實際上是一幅幅逼真的圖畫,各個部落甚至各個人在寫這些字,或者說畫這些畫時,都可能不一樣,所以每個字的寫法有很多種。這種現象在商代甲骨文中仍然非常明顯。例如,甲骨文中“尊”字的寫法至少有20種,“羊”字寫法至少有45種。一個字多種寫法相互之間稱為異體字。

“蕫、董、東、重、童、仲、中、章”讀音相同。是董的異體字。有形的異體,有音的異體。

《說文》:“dōng(原字為東的繁體字),動也,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廣韻》注引《屍子》“dōng(原字為東的繁體字)不訾”,《韓非子·說疑》作“董不識”。

《說文》:“dōng@②,動也,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段注:“木,@⑤木也。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⑤木即著名的東方太陽神樹扶桑,《山海經·東次三經》:“東望@⑤木”,郝懿行注:“@⑤木即扶桑。”扶桑為太陽從海中升向天空所必需的攀附之木。《山海經·海外東經》雲:“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可見,“dōng@②”字正形象地反映了太陽由扶桑上達天空的神話圖景。

重,為東方觀念人格化後的神名。重、東(dōng@②)本為同源字。“'重’在邢侯作周公@③作秉,從人,從dōng@②,猶言'dōng@②方之人’也。dōng@②方之人,即是dōng@②方之神。”(注: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49頁,龍門聯合書局,1960。)所以,丁山先生認為“dōng@②、重古本一字”(注: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51頁,龍門聯合書局,1960。)。《廣韻》注引《屍子》“dōng@②不訾”,《韓非子·說疑》作“董不識”,董,《說文》但作“@④”,段注:“古童重通用”。此東、重、童三字通作之例也。因為,童從重省聲,重從東省聲,三字故得通用。


  這十個太陽同居在扶桑樹上,重從人從東,而“'東’是太陽鳥所棲息的扶桑”(注: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470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重最初含義可能就是扶桑樹上“十日”的管理神,這與羲和頗相彷彿。《書·呂刑》:“乃命重、黎。”《傳》曰:“重即羲,黎即和。”(羲和本為一神,《傳》析離為二神,當為後世傳說之分化,不足為據。)更認為二者本是一人。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楚帛書中有楚人先祖“女童”的記載,安志敏、陳公柔以為“此處之女童,或即母童,即傳說中之老童。”(注:安志敏、陳公柔:《長沙戰國繒書及其有關問題》,載《文物》,1963(9)。)蕭兵亦從其說(注:蕭兵:《楚辭與神話》,220頁,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我認為“女童”應是“東母”的倒稱,童、重、東古字通,已詳前述。“女母古字亦每相亂”(注:聞一多:《天問疏證》,1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在甲骨文中本為一字,故可通。所以說楚人女始祖“女童”實即東方太陽神東母,它們都同為女神,從字義上即可明白看出,而老童(應以耆童為正)已明顯地是男性神了,不能與“女童”等同。
  綜上所述,我們在對“重”的神性的探討中,看到了一組異名同實的東方太陽神。它們又可分為兩個系列,一為:析(卜辭)、折丹與羲和(《山海經》)、太折(《禮記》)。一為:東母(卜辭)、女童(楚帛書)、重(《山海經》)、東皇與東君(《楚辭》)。從第二個系列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東方太陽神從女性神向男性神演變的過程。

黎,在神話中即太陽(火)神祝融,《國語·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左傳·昭二九》:“顓頊氏有子曰lí@(16),為祝融。”lí@(16)、黎古通。祝融或為太陽神,或為火神,其實火神即太陽神,《風俗通義·三皇》:“火,太陽也。”我認為,黎應為西方太陽神。《方言》十二:“黎,老也。”《史記·衛將軍驍騎列傳》“遲明”,索隱:“黎,黑也。”耆、黎字通,已詳前文。《說文》:“耆,老也。”《左傳·宣十二》:“耆,昧也。”《楚辭·九章·懷沙》:“日昧昧其將暮。”王注:“昧,冥也。”可見黎(耆)與西方太陽神夷(石夷)音近義同,為異名同實之神。《說文》:@(17),天陰沉也。”《小爾雅·廣詁》;“@(17),冥也。”可見“@(17)、夷、石夷、耆、黎音近義同,都為西方太陽神。(附註:字庫未存字註釋:@①原字為足右加奇  @②原字為東的繁體字  @③原字為白下加匕右加殳  @④原字為花的上部下加童   @⑤原字為木右加傅的右半部分  @⑥原字為勰的左半部分下加口   @⑦原字為山右加禺  @⑧原字為日右加場的右部   @⑨原字為歡的繁體字  @⑩原字為照的繁體字   @(11)原字為晰的繁體字  @(12)原字為歡的繁體字   @(13)原字為日右加交  @(14)原字為白右加皋   @(15)原字為蒸去掉草字頭  @(16)原字為梨的繁體字   @(17)原字為日右加壹  @(18)原字為江的左部右加幼   @(19)原字為石右加鬼  @(20)原字為黑右加真   @(21)原字為快的左部右加林  @(22)原字為米下加糸右加頁   @(23)原字為璩的右半部分  @(24)原字為王右加快的右部   @(25)原字為豕右加希  @(26)原字為江的左部右加炯的右部  @(27)原字為實的上部下加是)


《史記·律書》:“亥者,該也。言陽氣藏於下,故該也。”《釋名·釋天》:“亥,核也,收藏萬物”,與杜注“蓐收”義同。亥與豕古本一字,《說文》:“亥為豕,與豕同。”段注:“二篆之古文,實一字也。”《論衡·物勢篇》:“亥,豕也。”《呂覽·察傳篇》記有“三豕”即“己亥”之故事,均可為證。豕、耆、黎、夷,段玉裁併繫於十五部,故例得通轉。所以說,蓐收和黎也是一神之分化。
下面再來看看著名的西方大神:西王母。學者一般都認為西王母是從卜辭中“西母”所演變而來。《淮南子·覽冥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山海經圖贊》:“請藥西姥,烏得如羿”(注:轉引自袁珂、周明《中國神話資料萃編》,235頁,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母、姥字通,猶可見西王母又稱西母。西王母在《爾雅·釋地》中是西極之義,猶如《大荒西經》中那位“司日月之長短”的石夷,在《易林·乾卦》:“舜升大禹,石夷之野”中,亦成了西方地名一樣。
在古人心目中,太陽白晝自東向西運行,夜晚潛入地底自西向東回返。既然在東方太陽是由扶桑升達天空的,參照神話學二元對立模式,那麼太陽在西方下潛地底時也應該經過一株太陽神樹。

重黎一名,見於先秦典籍《書·呂刑》、《國語·楚語下》、《山海經·大荒西經》等。《大荒西經》謂:“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注:本文所引《山海經》均據袁珂師《山海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重黎的生父老童在同書《西次三經》中作“耆童”,因此,應以耆童為是。耆之所以訛成老者,蓋耆、老義同,且年代久遠,字易漫漶缺損,耆脫下方之日遂訛為老。據此,耆童與重黎是為父子關係。
  其實,他們名為父子,實乃一神之分化。重童、黎耆,古字音近字通。《禮記·檀弓下》:“與其鄰重汪yǐ@①往。”鄭注:“重皆當為童。《春秋傳》曰'童汪yǐ@①。’”又《楚辭·九章·涉江》:“固將重昏而終身”,聞一多先生謂重昏即童昏(注:聞一多:《九章解詁》,5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書·西伯戡黎》之黎,《釋文》:“《尚書大傳》作耆。”《史記·周本紀》亦作耆。並可為證。這樣看來,重黎實際上是耆童的倒稱。

綜上所述:東:《韓非子·說疑》作“董不識”,董,《說文》但作“原字為花的上部下加童”,段注:“古童重通用”。 原字為花的上部下加童,不就是“蕫”。蕫dǒng,古同“董”,所以,古時候:“蕫、董、東、重、童”通用。祝融或為太陽神,或為火神,其實火神即太陽神。舜稱重華,因此,董姓原來為管理火的部落。

因此,董姓部落分化“東、重、童、仲、中、章”以及“老(耆)童、句芒、榆、程、溫、蘇、羋”,這些分化的部落只是後人人為演化成的異體字。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史》、

2、《中國史稿》、《三皇五帝時代》

3、《重黎神話及其相關問題——《山海經》與神話研究之一》

4、《中國遠古帝皇譜》

5、《三皇五帝時代的社會性質及其年代學研究》

董字的含義與源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