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古運河的鹽商老宅,一入侯門深似海,菜餚價格卻親民

揚州:古運河的鹽商老宅,一入侯門深似海,菜餚價格卻親民


揚州 | 盧氏古宅


歷史上的揚一益二,那是早有所聞。當地有許多富賈名人留下的大宅,包括我們所住的長樂客棧,還有這所位於康山文化園附近,建於清代而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盧氏古宅,號稱“鹽商第一樓”。

雖然只是來這兒吃個便飯,卻一路走過前宅後園十一進,被服務員領進府邸有種新宮女進宮的既視感,感嘆古時的鹽商當真是富可敵國。

揚州:古運河的鹽商老宅,一入侯門深似海,菜餚價格卻親民

揚州:古運河的鹽商老宅,一入侯門深似海,菜餚價格卻親民

“民以食為天”,如揚州這樣繁榮富饒的寶地,自然不乏專精於饈膳之奢者。記得曾有食家寫到,朋友祖輩是揚州大戶,家廚眾多拿手好戲之一是火腿炒豆芽。聽起平平無奇,實則是火腿絲塞進豆芽的豆子內再炒制。

難怪揚州在201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美食之都”。儘管這方面益州/成都佔了先機,但仍舊是淮揚菜名滿天下的有力佐證。

揚州:古運河的鹽商老宅,一入侯門深似海,菜餚價格卻親民

揚州:古運河的鹽商老宅,一入侯門深似海,菜餚價格卻親民

藏富不露的大院深宅,佔地面積萬餘平米,可謂價值連城。如此架勢,以為菜餚不菲,結果被餐牌被嚇了一跳,居然相當親民。

這次發文前致電了盧氏古宅,據悉食肆暫無重新開業計劃,倘若真是如此就甚為遺憾,不過一旦恢復,值得考慮試試。

揚州:古運河的鹽商老宅,一入侯門深似海,菜餚價格卻親民

▲就當晚我倆的冷菜而言,由於白天在富春茶社嚐了餚肉

,所以晚上就選了排在菜單首位的鹽水老鵝

肌肉飽滿富有彈性,而燜煮時恰當地控制了水溫從而避免脂肪過份溶化,因此肉質軟嫩油潤,卻也微彈不膩。

儘管名叫“鹽水鵝”但並非僅是鹽水味。遠看色澤暗淡,近處也無馥郁四溢,入口卻味細而繁,必是醃製用滷水以及煮制用白水都頗有講究。

隨後是幾款標誌性的熱菜。

揚州:古運河的鹽商老宅,一入侯門深似海,菜餚價格卻親民

揚州獅子頭。好吧,白天在富春茶社也點了,不過那是蟹粉獅子頭。很多人說吃獅子頭圖的是清燉肉圓的豐腴鮮香,認為蟹粉反而串味。我愛吃蟹粉,盧氏也有羼入蟹粉但不算誇張過甚,仍有清燉之清醇。

亦有人吃獅子頭為圖吉利,但其實獅子頭以前不叫獅子頭,後來也不只叫獅子頭。隋煬帝非常鐘意揚州四景,御膳房設計了一景一道菜,其中葵花崗演化出“葵花斬肉”。後來唐代郇國公宴請時府中大廚敬獻葵花狀大肉丸,外形雄渾壯碩猶如猛獅之頭,從此葵花變獅子,後與拆燴鰱魚頭、扒燒整豬頭並列“揚州三頭”。

清代文人林蘭痴的《邗上三百呤》曰:“肉以細作粗劖為丸,用葷,素油煎成葵花色,俗雲:‘葵花肉丸’。” 惟其如此,當地也曾謂之劖肉(chán,意同“斬”),另有一說是劗(zuān)肉。這些生僻字筆畫多,估計早已被棄用,何況“獅子頭”更形象呢。不過劖肉更好揭示了從豬肉變成獅頭的過程。

揚州:古運河的鹽商老宅,一入侯門深似海,菜餚價格卻親民

梁實秋《雅舍談吃》有記載揚州人和外交官王化成的獅子頭製作技巧,包括“挨著刀切成碎丁,愈碎愈好,然後略微斬剁”。英雄所見略同,揚州文學家和美食家杜負翁提倡“‘細切粗斬’,細切為‘切成細粒’,粗斬僅‘略剁而已’”,不過前者主張“細嫩豬肉一大塊,七分瘦三分肥”,而後者首選“中豬的肋條肉”。因此劖肉就是這名菜的手法要領所在,如果像打鼓那樣密密麻麻地點剁,或者用絞肉機偷懶,肉汁就全數流失,鮮美不再。

盧氏獅子頭不如富春的軟嫩,揉搓成型時可能略微重手,不過驚喜是盅裡的肉邊白菜汲滿了油脂,既清又鮮,美味甚至勝肉一籌,可見圓子涵養充足水分,然而湯汁冷了就會稍嫌肥膩。

揚州:古運河的鹽商老宅,一入侯門深似海,菜餚價格卻親民

(前)文思豆腐;(後)鹽水老鵝、百葉炒菠菜

▲接下來這道更考刀功 -- 文思豆腐。儘管並未在眼前像綻放的菊花那樣散開,但展現出來的超群刀法的確就類似《舌尖》鏡頭特寫,切得極見功力,親眼所見真讓我倆嘖嘖稱奇、歎為觀止。

清淡、細膩,似湯似羹,儘管在味蕾上沒留下其他印象,不過光是觀賞性已經值得,而且這麼耗人工考刀功的美饌才28元!豆腐再便宜,但精湛技藝擺在那兒。莫非揚州遍地都是此等造詣的師傅,少者為貴多者為賤?

切豆腐絲比我切土豆絲還要細幾圈,此菜在家裡想做也做不了,要達到這樣細如髮絲的水平,不說手藝差遠了,連視力都跟不上呢。又想起前面敘述那位美食家所講,朋友的家廚製作乾絲就需要橫削豆腐乾三十六刀。

揚州:古運河的鹽商老宅,一入侯門深似海,菜餚價格卻親民

整個碗那麼大的五丁大包

▲白天遇到三丁包,晚上碰上五丁包。所謂五丁是相對三丁多出了參丁和蝦丁,水產味不濃郁但牽引出豬丁雞丁筍丁的鮮美,味道更立體,總的來說要比三丁上一個檔次。包子本身比起早上在富春吃的三丁包也更蓬鬆,更有空氣感。

揚州:古運河的鹽商老宅,一入侯門深似海,菜餚價格卻親民

固然多數包子不配登席薦餐,但五丁包貌似甚有來頭。相傳乾隆聽說揚州包子了得,端來春令薺菜包、夏令乾菜包、秋令蟹黃包、冬令鴨肉包,可聖上不滿意。

太監指點說“滋養而不過補,美味而不過鮮,油香而不過膩,鬆脆而不過硬,細嫩而不過軟”,於是乎廚師就分別斟量選用海參、母雞、肥肉、冬筍、蝦仁五丁,研發出近似“八寶”風格的包子。這也可算小小的御膳吶。

揚州:古運河的鹽商老宅,一入侯門深似海,菜餚價格卻親民

▲最有揚州色彩的莫過於揚州炒飯。期待已久的地道出品,名不虛傳,外地的揚州炒飯簡直就是侮辱。

此食記原文是幾年前的事情了,當時說這道菜真應該被列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後來揚州市質量監督局果然發佈了揚州炒飯標準,其中正宗揚州炒飯的蒸飯標準、炒蛋標準和飯菜結合的標準不能變,而配料包括水發海參、熟地方雞腿肉、中國火腿肉、水發乾貝、上漿湖蝦仁、水發花菇、淨鮮筍、青豌豆。

然而,根據美食家朱振藩表示:“揚州炒飯是清朝著名書法家及食家,揚州尹知府,與其麥姓家廚共同研發出來的私房口味。家廚以暹羅即泰國進貢的長秈米,加上太湖產,只有紐扣大小的白蝦仁與切絲的金華火腿,配上蔥花和蛋汁一起炒成香松豐盛的什錦炒飯,這才是原版的揚州炒飯”。

揚州:古運河的鹽商老宅,一入侯門深似海,菜餚價格卻親民

翻看當時菜單,顯然盧氏的炒飯並非現代或古代“標準”模範,不過蝦仁、筍丁下料非常大方,而且揚州市烹飪協會秘書長邱楊毅也解釋“改良的部分只能從米的選擇、配料的選擇、口味和造型的變化等進行創新”。如此甚好,畢竟推陳出新亦是飲食文化進步的必經之路。

所以盧氏這揚州炒飯不算太犯規,何況米飯乾溼恰好顆粒分明,整體不油不膩明淨討喜,啖幾口炒飯再喝口文思豆腐潤喉,完美。

揚州:古運河的鹽商老宅,一入侯門深似海,菜餚價格卻親民

▲另一主食蝦籽陽春麵卻是大跌眼鏡,師傅不小心把白胡椒粉當蝦籽了吧,尤其是湯底的大油激發出胡椒辛辣,而蔥香幾乎無影無蹤,本該感受到陽春三月的和煦春風,變成盛夏烈日的大汗淋漓。

這蝦籽陽春麵應該改名胡椒陽春麵,真想摻點兒鹽水鵝的醃滷和獅子頭的鮮湯來下麵條。

特別喜歡江南園林,時常幻想啥時候能買下一處園林私宅當週末別墅,所以吃完就在莊裡到處瞎轉悠。哪怕餐廳繼續不營業,盧氏古宅作為景點依舊是個好去處。

之後沿著古運河慢慢騎車回酒店,逛逛入夜的東關街。#喚醒好春光#


地址:康山街22號

電話:0514-87907197

人均:RMB 140


PS: 在我主頁搜搜你感興趣的城市,興許我去過吃過寫過的,也會合你胃口。Ludia小姐持續更新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