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助推三亞南繁水稻新品種展示 37萬人線上看直播

互聯網助推三亞南繁水稻新品種展示 37萬人線上看直播

海南日報三亞4月16日電 (通訊員冀佔東 記者周月光)觀摩展示是推進全國農作物新品種繁育重要環節。4月15日,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創新思路,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三亞海棠灣水稻公園南繁科研基地通過“雲展示”“雲直播”,向全國水稻育種工作者展示了2020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七大農作物育種”重點專項水稻育種項目水稻新品種。

農業生產不等人,品種生長不等人。眼下,三亞海棠灣水稻公園南繁科研基地稻穗搖曳、稻香瀰漫,進入了水稻新品種展示觀摩最佳時期。為滿足科研生產需要,及時讓科研人員、企業人員、生產人員看到水稻品種的田間表現,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創新會議模式,在田間地頭開啟“雲展示”和“雲直播”。田間現場觀摩人數雖然只有200多人,但通過線上直播觀看的人數超過37萬。

此次展示的水稻育種項目品種共有228個,分別來自水稻雜種優勢利用技術與強優勢雜交種創制、華南秈稻優質高產高效新品種培育、長江中下游秈稻優質高產高效新品種培育、西南水稻優質高產高效新品種培育、長江中下游粳稻優質高產高效新品種培育5個項目。

“雲展示”通過建立“七大農作物育種”微信小程序,把現場種植的每個品種都建立單獨鏈接,實現從種植到考種的全過程記錄,方便科研工作者瞭解品種的真實特性,並形成品種數據庫。“雲直播”則通過建立“2020年七大農作物育種重點專項水稻育種項目”現場觀摩直播平臺,各個項目組結合田間品種表現,即時向現場和觀看直播的人員講解項目進展及品種表現情況。

直播現場,5個項目組負責人分別對項目開展情況進行了“田間彙報”,一些科研院所、企業代表對部分新材料、新品種進行了重點介紹。全國各地水稻育種工作者通過“雲展示”“雲直播”實現了看品種、聽介紹的雙重效果。

2020年七大農作物育種重點專項水稻育種項目總體專家組成員、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鄧華鳳表示,創新項目組品種集中展示和現場觀摩方式,既節省了項目資源,又有利於項目一體化管理,大大促進了項目組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對種子企業而言,有利於他們看清育種形勢,促進科企緊密合作,推動中國種業發展。

“田間展示做得好、品種種植表現好、會議形式創新好。”2020年七大農作物育種重點專項水稻育種項目總體專家組成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充分肯定本次現場展示觀摩會。“通過現場觀看,能發現中國水稻育種水平在不斷提高,更湧現了一批高產優質稻品種。”謝華安鼓勵科研工作者不斷創立“四性”綜合育種技術,將“豐產性、抗逆性、優質性、適應性”四個方面的篩選和鑑定進行有機結合,並在實踐中驗證,創制出市場需要的“四好”品種,既保障糧食安全,也要滿足人民對健康優質大米的需求。

來源:中新網海南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