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的存錢技能如何煉成,他們為什麼掙得少,存得多?

十幾年前我國人均收入幾百元,“萬元戶”是大富之家的說法,那個時候人們掙的少,但是存款積累的比當代動輒月薪過萬的年輕人要多得多,這是為什麼呢?

70後的存錢技能如何煉成,他們為什麼掙得少,存得多?

觀察及探訪身邊的70後長輩得出原因如下:

一、沒有安全感

70後的存錢技能如何煉成,他們為什麼掙得少,存得多?

窮富就在一念間

70年代的人大部分小時候家境不好都經歷過窮苦生活,受過窮的人對累積財富有一種執念,極其恐懼經過某些意外重回過去窮困的狀態,對沒有錢的生活產生巨大的恐懼,這是他們剋制消費慾望的動力源泉。他們的風險意識極強,這屬於時代的烙印,這個時期的人,收入不高,故消費也不高。現在因為出現了網貸、信用卡等超前消費概念,收入和消費有些時候並不成正比,但在70年代人的消費習慣中,真正掙得錢是扣除消費存下來的那一部分。對此媽媽嘴上總是掛著“掙錢不存錢,等於沒掙錢”這句順口溜。這句話言簡意賅的概括了我畢業4年的謀生活動,那就是“沒掙錢”!

70後的存錢技能如何煉成,他們為什麼掙得少,存得多?

金錢就是雨天你手中的傘

相較於物慾,安全感對他們來說更有吸引力,銀行卡或存摺賬戶裡有一筆不菲存款,會使他們對生活美好希望隨之而來。按現在的話就是:沒有點錢放在身上,心裡慌得一匹。

其實作為90後,我也會有這種不安的感覺,只是沒有上幾代人那麼強烈明顯。有問過同齡人怎麼看待財富積累,對方回答“夠花得唄”,我們這一代人是多了些所謂的“佛系”,錢多錢少都沒有快樂重要。

二、爭取自由及可以選擇的權利,沒有錢沒有出路

那個年代,人們剛剛從地域限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城市化開始發展,農村人口湧入城鎮,進城、融入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等方方面面要求著你要有啟動資金、起步支持。

70後的存錢技能如何煉成,他們為什麼掙得少,存得多?

城市化

不知道有沒有人問過父母“你的夢想是什麼”,我問完媽媽後,她顯得有些不好意思,也不能明確表達她的夢想,她可能都不是十分理解“夢想”二字。在我看來,她的夢想是融入城市,從裡到外變成一個被人尊重的“城裡人”。

為著這個夢想,她努力了27年,她寧願扣上個“一生人”,也要累積出在城裡買套房子的積蓄。媽媽為了紮根城市,其他叔叔阿姨可能為了做出一番事業,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為之付出的夢想,財富的積累可以給他們自由、選擇和出路。

注:“一生人”家鄉土話,跟現在的注孤生有一拼,摳門不花錢不交際、不維護人情關係,一個人活一生的意思。

對我的啟示

學法律的我很多時候思考的是“法與情”這個悖論,此刻在思考“情與錢”這對關係。人類是感情動物,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現在又開始準備和機器競爭,我發覺人類越來越無感情化,我們研究怎麼樣使機器人更有溫度,反觀我們自己開始變得越來越冰冷。

70後的存錢技能如何煉成,他們為什麼掙得少,存得多?

金錢我們都知道它可以升溫你的情、表達你的愛,適當的消費可以讓你更有煙火氣,財聚人散財散人聚也是這個道理,做金錢的主人,不做被它控制的奴隸。

僅代表個人觀點,沒有群體化70後或者90後,歡迎不同的意識流前來討論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