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黃化分析和防治


王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 4天前

作物黃化分析

植物黃化就是植物莖葉一部分或者全部由綠色變成黃色或者黃白色的現象。

作物黃化分析和防治

一、病理性黃化

由於病原微生物侵入植物根系、葉片等組織,導致植物的生理結構及正常的生理代謝活動被破壞,引起的植物黃化。

病源微生物主要有:

支原體:主要是破壞韌皮部篩管。

類立克次氏體:主要是破壞維管束的韌皮部和木質部。

病毒:主要是破壞植物的生理活動和葉綠體結構,比如花葉病毒和曲葉病毒等。

真菌:破壞植物細胞的生理活動,比如大麗輪枝菌。

備註: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病毒專用藥

作物黃化分析和防治

二、生理性黃化

由於不適宜的外部環境引起的內部生理活動的失調,以及植物體內營養元素的過多或缺失引起的。

物理因素:

光照:光照過強或不足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

溫溼度:溫溼度過高,植物氣孔關閉,影響光合作用。

土壤水分:水分過大或積水,造成植物營養失衡。

化學因素:主要是缺素引起的。

N---植株整體從綠色退變成帶黃色、乾枯,植株纖細。

P---從下半葉到上半葉,葉緣出現紫色或紅色。

K---老葉周圍變黃,中部仍成綠色,葉片萎縮,果實偏小,果實偏厚。

Ca---生長組織差,芽枯死。

Mg---老葉出現退綠,脈間失綠,主脈仍呈綠色,葉肉變黃。

S---嫩葉變黃,植株矮小。

Mn---葉尖出現褐色斑點,新葉失綠變黃。

Fe---脈間黃化,葉脈正常,老葉壞死脫落。

B---葉緣黃化,變褐色,莖生長髮育中止。

Zn---葉片邊緣黃化,向葉基部擴散,葉緣由黃色變白。

作物黃化分析和防治

備註:全水溶、易吸收、螯合態的元素補充。

三、植物黃化防治措施

媒介蟲的防治:殺蟲劑

病源微生物防治:殺菌劑

抗病品種的選育:預防病毒性黃化

光照補充:科學補光。

合理灌溉:建議滴灌,防治大水漫灌病菌的傳染。

溫度控制:20-30°C,有利於葉綠素合成。

元素補充:有利於葉綠素合成。

土壤酸鹼度調控:改善土壤環境,促進營養元素合成。

備註:植物養分循環,葉片黃化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