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暴露童年真相:比發脾氣更可怕的,是這種“魚頭媽媽”!

之前,聽過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從前,有位媽媽為了把魚肉讓給孩子,總說自己喜歡吃魚頭。


媽媽吃了一輩子魚頭,臨終前卻對孩子說:我其實並不喜歡吃。


以前,我們聽到這個故事會為媽媽的偉大而感動。


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是那個孩子呢?


你當時是和別人一樣感動,還是會在內心愧疚一輩子?


父母愛子女,從來都不是問題。


只是,有“犧牲感”的愛,雖然付出了沉重代價,卻可能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反而害了孩子。


1

請一定要警惕成為“魚頭”父母


有一個關於周星馳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在一次採訪中,周媽媽聊起了周星馳小時候調皮的故事。


周星馳小時候家境特別貧寒,還有兩個姐妹。


每次吃飯,媽媽總是毫不猶豫地把肉夾給他。


可週星馳一點也不感動,他把吃剩下的肉放嘴裡咬一遍再吐出來。


更過分的是,有次媽媽借錢買了一隻雞腿給他。


他吵著說,雞腿不好吃,還把它扔到地上。


媽媽非常生氣,還忍不住打了他一頓。

後來,周星馳說出了原因:


他知道媽媽特意買了雞腿給自己吃,媽媽自己不捨得吃肉。


所以故意把雞腿弄髒,這樣媽媽就不會再讓自己吃,可是也捨不得扔掉,所以媽媽就能吃到肉了。


當事實浮出水面,周媽媽的善意變成了內疚,而周星馳的用心良苦也充滿委屈。


其實,孩子小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媽媽開心。


而不是看媽媽為了自己做出了多大的犧牲,這樣孩子活得不開心,吃得也不痛快。


周星馳暴露童年真相:比發脾氣更可怕的,是這種“魚頭媽媽”!


在這裡,我並不是想批評周媽媽,那個年代的人普遍被經濟限制,但現在很多經濟尚可的家庭,依舊遵循這樣的方式,我就不理解了。


我是一個愛吃零食的人,幾乎女兒的零食我都會嘗一遍。


有一次,我媽來幫忙看孩子,看到我在吃女兒的零食,立馬說到:你怎麼能吃孩子的零食,別吃了,給娃留著。


後來,我問女兒:如果有個東西,你喜歡吃,我也喜歡吃怎麼辦?


女兒說道:那我們就多買一點呀,兩個人一起開心的吃啊!


我摸摸她的頭:好呀!


我媽愛孩子的方式是:自己不吃,也要孩子吃。


我也愛孩子,但是,哪怕是一個橙子,我和孩子一起吃的時候也是一人一半。


吃飯的時候,有一個特別好吃的菜,要保證每個人碗裡都有,都能吃到。


絕對不會因為孩子愛吃,就全都夾給她。


我要告訴她,每個人都應該平等,公平。

當孩子把好吃的分享給我媽的時候,她也總拒絕:我不吃,你吃吧。


這樣多幾次,孩子就知道我隨便給,反正你也不吃,失去了分享的意義。


所以當孩子分我東西的時候,哪怕再難吃,我也會吃上一口。


我們都是平凡人,誰也不可能當了媽就突然變得大愛無疆,偉大無私。


如果你總是把好吃的東西都給孩子吃,自己卻因為貴一點不捨得吃,那你就很容易有一種犧牲心理:為了你,我不捨得吃自己愛吃的東西。


越這樣想,我就越覺得,她需要做點什麼補償我一下。而這個補償,通常不是物質層面的,而是會以對方的內疚結束。


就像我一個朋友的媽媽,常年會控訴女兒老是違逆自己:“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怎麼這麼對我!”


朋友說,媽媽確實是付出了很多,但她卻從來都不知道朋友想要什麼,雙方相處得非常痛苦。


聰明的父母,要知道,愛孩子,從來不是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而是根據孩子的性格特質給予他最適合的東西,這樣才不會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周星馳暴露童年真相:比發脾氣更可怕的,是這種“魚頭媽媽”!


2

你的犧牲感越強

孩子的心理負擔越重


知乎裡面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會覺得用父母的錢有負罪感?而且長大需要一分不落還回去?


有一個知乎高贊回答是這樣的:會這樣想的孩子,大都是沒有被父母無條件支持過的孩子。


深以為然!


很多父母喜歡對孩子抱怨生活的苦,訴說自己的不容易,刻意讓孩子產生一種愧疚感,來讓孩子順從、懂事,達到自己的要求。


在一部劇裡,優等生餘淮在一次家長會之後,和媽媽起了爭執,媽媽聲淚俱下地痛斥他。


周星馳暴露童年真相:比發脾氣更可怕的,是這種“魚頭媽媽”!


我這都為了誰呀!


周星馳暴露童年真相:比發脾氣更可怕的,是這種“魚頭媽媽”!


看看我這身衣服!


周星馳暴露童年真相:比發脾氣更可怕的,是這種“魚頭媽媽”!


我穿了多少年了!


周星馳暴露童年真相:比發脾氣更可怕的,是這種“魚頭媽媽”!


我難道不想穿一件新衣服嗎!


周星馳暴露童年真相:比發脾氣更可怕的,是這種“魚頭媽媽”!


你要是走歪了。


周星馳暴露童年真相:比發脾氣更可怕的,是這種“魚頭媽媽”!


我們倆就垮了!


周星馳暴露童年真相:比發脾氣更可怕的,是這種“魚頭媽媽”!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父母的節衣縮食、辛勞工作,成了要挾孩子努力學習的手段。


一個人的學習成績竟然決定了全家人的生死榮辱。


想起多年前的一則新聞:


一個單親母親,從兒子中考一直陪讀到兒子考研。


很不幸,孩子很努力,但兩次都以失敗告終。


為了母親,他還想再考。但這時,他已經患有了嚴重的抑鬱症,再也考不下去了。

於是孩子持刀自殘,母親奪刀相救,結果還誤刺了母親,險些要了她的性命。


據說,這位母親本來是一個性格開朗、工作幹練的基層婦女幹部。


當她下決心進城陪讀時,才40歲出頭。


她拒絕再婚,辭掉工作,賣掉房子,把自己生命的全部都押在了兒子身上。


可母親為了孩子,過度犧牲自己,沒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一門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不單自己活得累,還害了孩子。


孩子揹著重重的包袱,當自己表現不夠好時,產生的愧疚感更強烈:”爸爸媽媽為我做了這麼多,我還考得這麼差,我對不起他們。“


孩子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自我價值感越來越低,越是難以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所給與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也許,父母付出了一切,並沒有要孩子做牛做馬。


但家長總是把付出掛在嘴邊,將犧牲感傳遞給孩子時,即便是心懷善意,也會讓孩子背上沉重的枷鎖,造成嚴重的傷害。


3

遠離“魚頭”父母

做好以下3件事


  • 01:不哭窮不哭累


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話:


“我每天起早貪黑送你去上補習班,你考這麼點分對得起誰?”


“我含辛茹苦把你撫養大,你就這麼跟我說話?”


“你知道我和你爸掙點錢多累嗎?你還要買這麼貴的玩具。”


雖然父母話裡沒說,但是同時會給孩子傳達出這樣的意思:


“賺錢很難。”


“你是累贅。”


“我們這麼不容易,你還要這要那,不懂事!”


“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就該聽我的話。”


父母潛意識裡認為孩子虧欠自己,當這種感覺傳達給孩子,孩子隨之產生的就是愧疚感以及安全感的嚴重缺失。


所以,如果不想用我們的“犧牲感”折磨孩子,就不要對孩子哭窮、哭累!


  • 02:打破“我是為你好”的緊箍咒


當孩子不聽話時,父母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還不是為你好,逼孩子就範。


然而,我們想當然地為孩子好,卻往往不是孩子的期望。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要求孩子按照你的想法來,對孩子是一種侵略甚至毀滅。”


所以,我們不妨試試把“我是為你好”,換成“我想聽聽你是怎麼想的”。


傾聽孩子的心聲,瞭解孩子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周星馳暴露童年真相:比發脾氣更可怕的,是這種“魚頭媽媽”!


  • 03 :別拿孩子來攀比


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話:你不好好學習,我在你隔壁王阿姨那兒都抬不起頭!你看看那誰家孩子考多少?誰誰誰家孩子琴彈得多好,你看看你,沒出息!


曾有報道說,一位南京家長跟記者說,對自己當初讓女兒學習鋼琴的事情後悔了,原因是鋼琴無法攜帶,錯過很多能炫耀的場合。


記者調查發現,為炫耀攀比,逼孩子學樂器的家長不在少數。


這些父母,多數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有尊嚴的有選擇權的個體,而是看成自己的延續,一顆可以隨意修剪的樹木。


其實,聰明的父母,從不炫耀孩子;也不因為自己孩子看似無從炫耀,而陷入盲目焦慮。


他們既能看到別人孩子的優劣,更善於發現自己孩子的閃光點。


4

被父母滿心接納的孩子

才是人生贏家


看過一則寓言。


平民問上帝:為什麼這世界上這麼多孩子,但只有很少人能成功和幸福呢?

上帝回答:因為很多孩子頭上的犄角被剪掉了啊。

平民不懂:什麼犄角?

上帝回答:犄角就代表孩子的特質,有些孩子的犄角被呵護得閃閃發亮,而有的犄角卻被迫蓋上了遮羞布,這就是父母與父母的區別。


這雖是一則寓言,卻隱喻了父母對孩子是接納還是排斥,如何影響著孩子的人生。


這個“犄角”,可以是孩子的畫畫天賦、不夠好看的外表、內向的性格等。


它們需要被接納呵護,而不是被壓制、被掰正。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正如杜江在《爸爸去哪兒》裡對兒子嗯哼說:“兒子,我希望你能明白,你不是我的希望,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當孩子想活出自己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過好自己的人生,讓孩子可以率真的為自己而活。


而不是扔掉自己的人生,把孩子當成自己實現夢想的工具,來規劃孩子的未來左右孩子的人生。

之前看過一本書,艾爾菲·科恩的《無條件養育》,書中提出了13種養育方法,和大家一起共勉:


深思熟慮。

重新考慮你的要求。

專注長遠目標。

將親子關係放在第一位。

不僅改變行為,而且改變視角。

尊重、尊重、尊重。

真實可信。

少說,多問。

記住孩子的年齡。

在符合事實的前提下,

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動機。

不說沒必要的“不”。

不要那麼死板。

不要匆匆忙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