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大米來勢洶洶,南方如何堅守陣地?

中國用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差不多世界20%的人口。雖然這個常識早已老生常談,也沒有國人會提出質疑,但在前段時間因越南禁止糧食出口而引發的搶糧潮中,大部分家庭還是或多或少屯了點糧,正所謂,

家裡有糧,心裡不慌。

要解決我們這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確實太不容易!好在結果差強人意,至少沒有讓那些產糧大國們牽住鼻子。這其中,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支持和以袁隆平為首的農業科研工作者們的智慧助力,也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帶來的農業機械化和智能化。好了,我們是夠吃了,可那些廣大糧食種植中小戶們的辛勤耕耘,卻未必能換來足夠的回報。

北方大米來勢洶洶,南方如何堅守陣地?

中國在糧食上的成功堪稱世界奇蹟

每個時代都逃不開穀賤傷農

糧食它自古就有一個缺陷——穀賤傷農,或者說,種植糧食的性價比不高。從我國古代到近代,種糧食的農民在任何時候都是最底層的,特別是在國家動盪之時就尤為明顯。舉個極端的例子,清朝末期的鴉片戰爭,幾乎將鴉片貿易區的農民逼上絕路,當時的安徽省,就是鴉片悲劇的典型。

全省種鴉片,安徽是有多慘?

1877年,安徽蕪湖這個長江大港因為《煙臺條約》開埠,英國人把印度產的鴉片輸出到了安徽,很快便在全省蔓延開來。鴉片從那時開始就一直穩坐安徽全省進口商品中的頭把交椅,佔額50%是常態,最高甚至達到70%。安徽民間也發覺到了鴉片的危害,可勞苦大眾怎麼會想著去禁菸,想著從中謀利才是正常。一旦有人開始棄糧種罌粟,效仿者馬上大批跟進。

北方大米來勢洶洶,南方如何堅守陣地?

這種吃不飽的植物卻打敗了大米小麥

1879年,安徽還沒有自己的罌粟產能,短短8年後,1887年,安徽的罌粟不僅自用有餘,還能輸出到上海。高峰時期,全省超過四分之一的土地被用來種植鴉片,很多農耕用具被閒置,再後來居然發生了農戶到最後忘記耕牛怎麼套的荒唐事。因為免徵關稅和方便運輸,自產的鴉片比進口的鴉片便宜了一半以上,並讓吸食鴉片漸漸成為全民活動。惡性循環最終讓這個知名的產糧大省變成了自供都有些困難的糧食困難省,加劇了糧食危機。

北方大米來勢洶洶,南方如何堅守陣地?

讓貧窮更貧窮 圖片來源網絡

安徽省當時的情況算是比較極端的,可國內其它地方,特別是湖北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當鴉片在國內肆虐之時,但凡所到之處,必會有農民放棄種糧而改種利潤超高的罌粟,這就是種糧者的悲哀。如果有人會認為這是當時時代的侷限性和鴉片的特殊性所造成的特例,那我們再回到本世紀初期。

糧價低迷,種糧戶有苦難言

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等南方地區雖然是國家優質的稻米產區,可這幾年超市裡出現最多米的反而是東北的粳米,稻花香更是耳熟能詳。北方的大米因氣候、土壤和品種的原因,口感確實比南方的稻米,尤其是早稻米,更勝一籌,而且國家的糧食生產格局也早已開始逐步進行結構性的調整:減少低質米的種植,增加市場需求大的優質稻米的生產。

北方大米來勢洶洶,南方如何堅守陣地?

生活好了,對米的要求也更高了

這讓原本就處境尷尬的南方稻米種植區的農民朋友更加無所適從。雖然南方各地的農業科研機構也在陸續開發出新的高品質高產量稻米品種,可對於那些中小規模種植戶來說,品種改良需要投入額外的費用不說,主要還是無法在收入上的帶來明顯改善。把有限的土地承包給大戶吧,心裡是萬般的不甘心;學著別人搞養殖吧,畢竟需要前期投入,風險太大;搞跟稻米間作的養殖吧,除了稻花魚(價值不高)、大閘蟹(拼不過專業養殖)等也沒有更好的選擇。直到小龍蝦的出 現,才讓他們看到了曙光。

小龍蝦“救民於水火”

根據相關記載,1927年,日本從美國引進了20只克氏原螯蝦(小龍蝦)來作為牛蛙的飼料。沒過幾年,小龍蝦開始在南京地區出現,估計也是日本人帶來的。繁殖能力和適應能力超強的小龍蝦就此開始以江蘇為根據地,慢慢向周邊省份擴張。也多虧了淡水養殖傳統大省江蘇省,特別是江蘇盱眙縣,讓小龍蝦爬上了國人的餐桌。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

盱眙人就意識到了小龍蝦的食用價值和經濟價值,併成為國內最早走品牌化發展的小龍蝦產區。

北方大米來勢洶洶,南方如何堅守陣地?

果然還是紅色比較符合中國國情

江蘇畢竟還有螃蟹,所以小龍蝦養殖再紅火也只能排在第二位。可小龍蝦對於後來的湖北來說就意義非凡了。作為糧食大省的湖北,碰上本世紀初糧價低迷期,真是想哭也哭不出來,直到一個叫劉主權的潛江農民在2000年首先實驗了一種叫做“蝦稻連作”的養殖模式並大獲成功後,

才慢慢從泥沼中走了出來,到後來,更是舉全省之力,大力發展小龍蝦養殖。

北方大米來勢洶洶,南方如何堅守陣地?

小龍蝦到底有多掙錢! 來源:水產養殖網

傳奇的蝦稻模式

稻蝦連作:種一季中稻,養一季小龍蝦。在每年8-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親蝦,或者10-11月水稻收割後投放幼蝦,在來年4-5月份收穫成蝦後,6月份整田插秧,種一季中稻,循環輪作。按照此模式每畝地一般產蝦100公斤,稻米500公斤,產值為4500元左右,畝均利潤2000元左右。

稻蝦連作+共作:養一季小龍蝦,在種植中稻時同時培育小龍蝦親本。按照之前的稻蝦連作模式,不同點就是在6月份整田插秧種植中稻的同時,培育親蝦,10月-第二年3月繁育苗種,循環輪作。按照此模式每畝地一般產蝦150公斤,稻米500公斤,產值為5500元左右,畝均利潤3000元左右。

特別是第二種模式,較原來單一種植水稻,利潤增加了一倍不止,只要管理得當,30多畝地,就能實現10萬年利潤,而投入卻比一般的養殖低很多,所以,此法已經推出,便迅速在湖北全省普及開來,安徽、湖南、江西等地也隨後紛紛效仿。

根據《2018年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17年,綜合國內有小龍蝦養殖報告的19個主要省份數據,全國小龍蝦養殖總產量為112.97萬噸,其中湖北省以63.16萬噸的產量佔頭把交椅,佔全國總產量的55.91%,比第二名的安徽整整多出50萬噸,是國內小龍蝦供應的絕對主力。

北方大米來勢洶洶,南方如何堅守陣地?

稻田養殖最受中小種植戶青睞 來源:水產養殖網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小龍蝦稻田養殖面積約為850萬畝,約佔全國小龍蝦養殖總面積的70.83%,可以說,稻田養殖模式,是國內小龍蝦主流養殖模式,而這一比例,在湖北省只高不低。因為稻蝦養殖模式推廣早,湖北的小龍蝦養殖面積增長已趨於平緩,2016-2017年的增長幅度為11.7%,可湖北的成功,對於其他附近種糧省份的刺激效應卻是十分顯著的,從下表的數據中就可看出,安徽、江蘇、湖南、江西這幾個小龍蝦大省的養殖面積增長,在2016 -2017年間基本實現翻番,可見稻田養蝦的魅力。

北方大米來勢洶洶,南方如何堅守陣地?

結語

湖北省從本世紀初為糧價低迷所累,糧農困頓,到舉全省之力,大力發展小龍蝦養殖產業,短短十幾年,打下了全國小龍蝦養殖業半壁江山。2017年,湖北省依靠小龍蝦養殖,實現了生蝦業、加工業和餐飲業共計850億元總產值的同時,並沒有動搖它作為一個產糧大省的根本,反而因為小龍蝦而穩定了耕地,糧農也得到了增收,這在我國任何時期都是沒有出現過的景象。

雖然不能直接斷言,如果沒有小龍蝦的出現,很多南方地區的中小糧食種植戶會放棄糧食種植,但是小龍蝦的出現,讓廣大農民朋友的收入得到顯著的提升,化解了國內糧食種植的某些不安定因素卻是不爭的事實。

參考資料:

1、地球知識局:《全省一起種鴉片,安徽曾經有多慘?》;

2、《2018年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

3、《三聯生活週刊》:小龍蝦,“宵夜之王”的誕生;

4、大國三農:《“大國糧倉”究竟存了多少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