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武威的軍事組織

新中國成立後武威的軍事組織

軍分區是在省軍區範圍內劃分的軍事區域所設立的軍隊一級組織,以領導機關駐地命名。軍分區屬省軍區建制,同時是中國共產黨地區(省轄市、自治州、盟)委員會的軍事工作部門和地區行政公署(省轄市、州、盟政府)的兵役工作機構,受省軍區和中共地區(省轄市、州、盟政府)的雙重領導。設有領導機關。領導縣(區)人民武裝部,有的還轄有一定數量的部隊、分隊。負責所在地區(省轄市、自治州、盟)的軍事工作,主要是民兵、兵役、動員工作,有的還擔負邊防守備任務。軍分區早自解放戰爭時期的1948年11月起,就按行政地區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除臺灣外,各地區(省轄市、自治州、盟)設立了軍分區。

一、武威軍分區

武威軍分區,是統轄全市地方人民武裝和兵役、民兵、預備役工作的軍事領導機關。既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隊編制,又是武威市委的軍事部,兼市政府的兵役機關,受甘肅省軍區和地方黨委的雙重領導。

武威軍分區是在晉綏軍區雁南軍分區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1949年7月下旬,根據西北軍區命令,武威軍分區在西安組成,軍分區機關由晉綏軍區雁南軍分區抽調的175名幹部、戰士組成。陳士南任司令員,姜勝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魏先建任參謀長。1949年9月16日武威縣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三軍八師進駐武威。9月23日,武威軍分區機關進駐武威(今武威城南街)。軍分區機關編司令部、政治部、供應部、衛生部。司令部下設參謀科、軍務科、偵察科、通信科、管理科;政治部下設組織科、宣傳科、民運科、保衛科;供應部下設財務科、供應科、總務科及訓練隊、武工隊;衛生部設醫務科、防疫科、管理科。

武威軍分區成立後,從四軍抽調200餘名幹部,組建了武威、民勤、永昌、永登、古浪、景泰、山丹、民樂、張掖9個縣人民武裝部。同時,武威軍分區還組建了警衛營,轄2個步兵連,一個騎兵連。

1950年3月,武威軍分區和三軍八師合併,楊嘉瑞任司令員,王俊任第一政委,仲生溢任政委,朱聲達任副司令員,蘭志傑任副政委,軍分區機關的業務工作由八師機關兼管。4月,甘肅省軍區警備第六團成立,擔負武威地區警備任務。6月,縮編為軍分區獨立營。是月,武威軍分區增設地方武裝科,它是武威縣人民武裝部的前身。

1952年,武威軍分區與三軍八師分開,重建武威軍分區,隸屬甘肅省軍區領導,分區機關編參謀科、民兵訓練科、調查統計科、幹部政工科、機要交通科、行政經濟科管理科、民運科、幹訓隊、武工隊。分區建立了獨立一、二營。武威軍分區轄武威、民勤、景泰、天祝、古浪、永昌、永登、山丹、民樂、張掖10個縣人民武裝部。

1955年11月,撤銷了武威、酒泉軍分區,組建了張掖軍分區,駐酒泉,1957年8月移駐張掖,隸屬蘭州軍區。同時撤銷了甘肅省軍區。

1962年1月,重建甘肅省軍區,張掖軍分區分編為酒泉、張掖、武威3個軍分區,隸屬甘肅省軍區。武威軍分區轄武威、永昌、民勤、天祝、古浪、永登6個縣人民武裝部。武威軍分區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處、教導隊。司令部編作訓科、動員科、管理科;政治部編組織科、宣傳科。1963年,景泰縣人民武裝部劃歸武威軍分區。

1966年,武威公安大隊撤銷,所屬部隊編入武威軍分區。大隊直屬中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武威軍分區獨立連。7個縣中隊歸各縣(市)人民武裝部領導。中國人民公安部隊武威縣中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武威縣中隊,歸武威縣人民武裝部領導。

1969年8月,永登縣人民武裝部劃歸蘭州市警備區,阿拉善右旗人民武裝部劃歸武威軍分區。軍分區獨立連擴編為一連、二連兩個連。

1970年,軍分區機關擴編,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三個部。司令部編作訓、偵察、通信、軍務動員、機要、管理6個科和一個警通班;政治部編組織、幹部、宣傳、保衛4個科;後勤部編財務、軍需、軍械、衛生等4個科。

1975年,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指示,甘肅省軍區將所屬77個縣(市)中隊及軍分區獨立營、連全部移交甘肅省公安機關。移交工作於12月底結束。從1976年1月1日開始,正式由公安機關領導。1976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武威縣中隊改稱武威縣武警中隊,移交公安局領導。

1976年6月,組建武威軍分區獨立營,轄三個連。甘肅省軍區獨立師一團一營機炮連調為武威軍分區獨立營一連,原武威軍分區一連改為三連,二連番號沒變。

1977年,武威軍分區機關擴編,司令部設作訓、通訊、軍務、動員、機要、管理6個科和電臺、通信班、招侍所;政治部設組織、幹部、宣傳、保衛4個科;後勤部設財物、軍需、軍械、衛生4個科。

1979年10月,阿拉善右旗人民武裝部劃歸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軍分區。

1981年,武威軍分區機關縮編,軍分區機關和武裝部的科撤銷,軍分區機關增設了衛生所和警通排。

1982年7月,武威軍分區機關和各縣人民武裝部又恢復了科的編制。司令部編作訊科、軍務動員科、管理科;政治部編組織科、宣傳科、幹部科;後勤部編供應科、軍械科、衛生科。各縣人民武裝部編組訓科、政工科、後勤科。

1983年6月,永昌縣人民武裝部劃歸金昌市軍分區領導。

1984年,根據蘭州軍區的指示,組編了武威陸軍預備役師,同時全區增編現役幹部25名。

1984年4月至6月,根據上級軍事部門賦予武威縣組擴建預備役部隊的任務,在縣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全縣完成組建武威陸軍預備役師的師直和炮團4719人,武威軍分區獨立團648人、遊擊支隊209人,武威縣遊擊大隊755人。

1985年,景泰縣人民武裝部劃歸白銀軍分區領導。

1986年3月,武威軍分區撤銷武威陸軍預備役師。6月,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1985)135號和(1986)5號文件,武威、民勤、天祝、古浪4個縣(市)人民武裝部移交地方,改為地方建制。

1994年12月,根據國家八部(委)《關於將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省(自治區)現歸地方建制的縣(市、區)人民武裝部收歸軍隊建制的有關問題的通知》精神,武威市人民武裝部收歸軍隊建制。收歸軍隊建制後的人民武裝部實行軍隊和地方黨委的雙重領導制度,同時恢復縣(市、區)委書記兼任人武部黨委第一書記制度。

二、人民武裝部

人民武裝部是我國在縣(旗,縣級市、市轄區)、鄉(鎮)和大中型廠礦、大專院校設立的軍事工作部門。人民武裝部是我國武裝力量體制的組成部分,是軍事系統在地方的軍事指揮機關,是地方黨委領導下的軍事部,政府的兵役機構,接受軍隊、地方的雙重領導。地方黨委書記兼任武裝部第一政委或書記;人民政府縣(市)長兼任人民武裝委員會主任;武裝部部長或政委任縣(市)委常委。涼州區人民武裝部,隸屬武威軍分區,又是涼州區委的軍事部,兼人民政府的兵役機關,受軍隊和地方雙重領導。

人民武裝部的建制幾經變化。1951年起,全國多數縣和市轄區建立人民武裝部,屬軍隊建制,編配現役軍人。1954年改稱兵役局。1958年,又改稱人民武裝部。1961年起,在公社、大中型廠礦、大專院校也設立人民武裝部,編配專職地方武裝幹部。1985年7月起,縣(旗、縣級市、市轄區)的人民武裝部劃歸地方建制,實行地方和軍隊雙重領導,工作人員也改為地方幹部。1990年以後,部分地區的武裝部又陸續改為軍隊建制。 人民武裝部負責本行政區或本單位的軍事工作,主要是民兵、兵役和動員工作。縣(旗、縣級市、市轄區)人民武裝部隊是縣(旗、縣級市、市轄區)人民武裝委員會的辦事機關,負責承辦人民武裝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1949年9月16日武威縣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三軍八師進駐武威。9月23日,武威軍分區機關進駐武威。1950年6月武威軍分區增設地方武裝科,管理武威縣人民武裝工作,這就是武威縣人民武裝部的前身。1950年10月全國人民武裝工作會議召開。1951年3月後,根據中央軍委加強地方武裝建設的精神和西北軍區命令,由武威軍分區地方武裝科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武威縣人民武裝部,錄屬武威軍分區,劉福良任副部長。武威縣人民武裝部下設訓練科、民兵科、政工科,轄13個區的人民武裝部。1952年武威縣人民武裝部擴編為27人。1953年下轄18個區的武裝部。

1954年7月29日,根據軍委整編會議和全國兵役工作會議精神及7月20日西北軍區整編命令,武威縣人民武裝部於1954年12月改稱兵役局,下設動員科、統計科、徵集科、民兵科、預備役軍官科。

1955年11月,武威軍分區和酒泉軍分區合併,組建成立了張掖軍分區。武威縣兵役局隸屬張掖軍分區。

1958年3月,隨著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和軍區整編精神,武威縣兵役局改稱武威縣人民武裝部,隸屬於張掖軍分區,下設訓練科、動員科、政工科,下轄17個人民公社的人民武裝部。

1961年,根據國務院地方區劃命令,恢復了武威軍分區,武威縣人民武裝部又隸屬於武威軍分區。

1966年6月,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公安部隊列入人民解放軍建制序列。各專縣公安部隊統一由各地軍分區接受,中國人民公安部隊武威縣中隊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武威縣中隊,歸武威縣人民武裝部領導。當時,武威縣武裝部下轄9區、1鎮、53個人民公社人民武裝部。

1976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武威縣中隊改為武威縣人民武裝警察中隊,歸武威縣公安局領導。

1985年6月,隨著縣改市,武威縣人民武裝部改稱武威市人民武裝部。

1986年6月,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1986)5號文件關於"市(縣)人民武裝部改地方建設制約的有關問題的通知精神",人民武裝部劃歸地方建制。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甘肅省武威市人民武裝部改稱甘肅省武威市人民武裝部,隸屬市委、市政府和武威軍分區雙重領導,工作性質、任務不變,下轄7鎮,32鄉、2個廠礦武裝部。

1994年10月,根據國家八部(委)《關於將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省(自治區)現歸地方建制的縣(市、區)人民武裝部收歸軍隊建制的有關問題的通知》精神,武威市人民武裝部收歸軍隊建制。收歸軍隊建制後的人民武裝部實行軍隊和地方黨委的雙重領導制度。同時恢復縣(市、區)委書記兼任人武部第一政委職務的制度。

1999年6月,武威市人民武裝部黨委被甘肅省軍區黨委表彰為"先進人武部黨委"。

2001年6月,武威市人民武裝部黨委被甘肅省軍區黨委表彰為"先進人武部黨委"。8月,隨著撤市設區,武威市人民武裝部改稱涼州區人民武裝部。

2004年8月,全區撤鄉並鎮,由原來的48個鄉鎮合併成38個鄉鎮,相應鄉鎮武裝部也撤為38個(其中19個鎮、19個鄉),與另設的9個企事業武裝部、7個街道武裝部共54個武裝部,配備專職武裝幹部97人。12月,涼州區人民武裝部機關和民兵應急連代表甘肅省軍區接受蘭州軍區對西北五省人民武裝部軍事考核,取得了總分第一的好成績,受到兩級軍區通報表彰。

2007年3月17日,甘肅省委、省政府、省軍區全省人民武裝部全面建設聯合考評組對涼州區人民武裝部進行了考核,被評為"全省優秀人武部",12月,被表彰為"全省標兵單位"。

2008年3月,涼州區人民武裝部被蘭州軍區表彰為"安全保密先進單位",10月被蘭州軍區評為"民兵預備役建設先進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