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春風輕拂的四月

暖陽照耀著田壟

位於沙河橋鎮杏杭村

三個現代化農業大棚裡

一排排整齊的“久紅瑞”香瓜

長勢喜人

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香瓜即將進入採摘期

又是一年好收成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回鄉創業 從頭做起


大棚的主人楊志青,46歲,沙河橋鎮杏杭村人,在外經商多年。落葉歸根,在外漂泊數年的他萌生了回鄉發展現代農業的想法。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2018年5月,楊志青承包了村裡400多畝土地,“當時我就計劃好了,一部分用來大棚種植和養殖,一部分種小麥、玉米、花生等應季農作物。”楊志青回憶說。

投入72萬元,佔地40多畝的三個鋼結構大棚於當年9月份建成。通過考察,楊志青決定種上一棚西紅柿和兩棚芹菜。然而,由於前期準備不足和缺乏種植經驗,西紅柿和芹菜的產量都不理想,又趕上當時市場收購價格過低,賣出去的錢還不夠支付人工等各項費用,經濟損失達8萬元。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眼看著投進去的錢不但沒收回成本,還倒賠了錢,楊志青不甘心。“從我決定回來搞農業種植那天起,我就做好了心裡準備,賠錢長經驗,這錢花得不冤,”他笑呵呵地說,秉承了老一輩人的勤懇,在他身上又有一股子不服輸的勁頭兒。

相對於傳統農業而言,現代化的農業種植遠比想象中難度大,“種植管理經驗少,就向有經驗的種植大戶請教,一趟學不會,就去兩趟,邊學邊琢磨,”楊志青說。認準了就去幹,不幹出點名堂來不罷休。大棚種植不僅要考慮溫度、光照等問題,還要應對大風大雪等惡劣天氣情況,一點一滴,楊志青用心學習。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2019年2月,通過多次走訪市場,楊志青看準了“久紅瑞”香瓜,其色彩鮮豔,皮薄肉厚,口感脆甜,清爽可口,是一種頗受大眾歡迎的水果,有很大的市場需求。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為了更好地種植香瓜,楊志青還聘請了專業的技術人員。通過不斷摸索,從門外漢到打叉、栓繩、吊瓜秧樣樣精通。楊志青種植香瓜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採用人工除草,不打除草劑,不打色素,家禽糞便培育,不施化肥。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楊志青說,再有十來天香瓜就可以採摘了,來自瀋陽、唐山、北京、天津等地的收購訂單早已紛至沓來。香瓜不僅不愁銷路,收購商們還上門採購。今年的產量估計在六、七萬斤左右,預計經濟效益達十五萬元。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香瓜採摘結束後,下一茬改種哈蜜瓜,再下一茬又種西紅柿,一個大棚每年收三季,真正實現全年種植,可謂高產高收。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生態養殖 創新發展


三年來,楊志青堅持農業發展信念不動搖。除了種植香瓜外,楊志青的養殖業也做得如火如荼。放眼望去,在三個種植大棚的北側,佔地70畝的生態園映入眼簾。栽滿梨樹的生態園散養著一千多隻家禽。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這些家禽一年四季以梨樹地的蟲草為食,並配食玉米粒,麥麩,豆箔,人工悉心餵養。拿華北柴雞來說,其產下的蛋外形比超市裡普通的雞蛋要小一些,其蛋殼光滑、硬度大,蛋黃比例大、顏色深黃,蛋白濃稠,口感也好。還有黑烏雞,蛋殼呈墨綠色,營養價值極高。一些附近的村民經常前來購買,產量充足的時候還會送到市區,當然這都是要提前預定的。面對供不應求的市場,楊志青打算接下來增加家禽飼養的數量,滿足人們對自然養殖食品的需要。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生態園家禽的糞便和墊料用來培植大棚裡的秧苗,大棚裡棄掉的瓜果和秧苗再來餵養家禽,這種生態循環模式,不僅節約了成本,也提升了瓜果品質和家禽營養價值,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楊志青說,接下來,他準備建一個集採摘、垂釣、烹飪、住宿為一體的休閒園林客棧。為大眾提供一個迴歸自然、放鬆身心的休閒方式。在大棚裡採摘,去田間地頭體驗耕作,吃吃農家飯菜,打造形勢多樣的鄉村旅遊。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摘瓜正當時!河間這裡的香瓜熟啦,甜蜜約起~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楊志青心裡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希望帶領周邊更多的村民大面積大規模的搞農業種植和生態養殖,引導群眾做好土地文章,和大家一起探索農民增收致富的路子。

像楊志青這樣的種植產業在沙河橋鎮並不罕見。近年來,沙河橋鎮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緊緊依託當地農業資源優勢,多方打造大棚種植和生態養殖基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