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普通人把90%的精力消耗在糾結上,所以一事無成

梁冬:普通人把90%的精力消耗在糾結上,所以一事無成

很多時候,我們做一件事情,不是事情中的困難。而是糾結,應該不應該做。


我們的工作要怎麼做?健康的企業如何運轉?


其實這一切都可以在中醫思維下去思考。每一家成功的公司都有那一股精氣神在撐著。


企業的生命力就是那樣一種艱苦奮鬥、立定決心拼搏的精神。


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過程當中,不相信有救世主,只相信自己的努力才能改變命運,一群人共同發願來改變我們的共同命運。


我們把90%的精力消耗在無用之事


有一種人做事的方式讓我很驚訝。


他也不怎麼吃,也不怎麼睡,精力還永遠保持旺盛。


比如蔡志忠老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每天早上兩三點起床,不管晚上幾點鐘睡——有時候喝酒到十二點半,也是兩點鐘起床。


每一次見到他都是神采奕奕的,再冷的天都是一件襯衣,我從來沒有看到他穿得厚。


他永遠畫那麼多畫,每天兩點鐘起床,用半個小時思考一下今天要畫的一百幅畫,然後開始工作。他永遠保持那麼旺盛的精力。


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我們大量的能量消耗在應不應該幹這件事的疑惑當中。

梁冬:普通人把90%的精力消耗在糾結上,所以一事無成

有可能在我們的身體裡面,除了身體的能量使用之外,還有一種管理這個身體的一套系統。


這一套系統本來和身體所需要的能量系統之間是有一個合理的比例關係的。


但後來這個管理系統變得很大,而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大部分只是餵飽了那一套東西,由此產生了大量垃圾,還需要我們生命的本能去消耗它。


就像很多公司最後垮掉,也是因為公司的管理部門太多導致的。


所以孔子說四十而不惑,就是你不要再去懷疑自己應不應該幹。


而是“知止而後能定”,當你知道了你的方向之後,你自然就定了,“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我們要在一系列的散亂過程當中,拎起一個生命的主張。對於個人,便是人生使命,對於公司,便是企業願景。


它是有意義的,雖然它不是一個實體,它只是一個主張和方向。可就是因為有了這個主張和方向,所以它可以把散亂的、不相干的、周遭的各種元素拎成一個有意義、有故事、具有方向性的生命過程。


其實我們90%的能量是不需要浪費的。


這種從散亂到有序的過程就是生命的過程,從有序到散亂的過程就是死亡的過程。


無論個人,還是企業,都是如此。


梁冬:普通人把90%的精力消耗在糾結上,所以一事無成


沒有比爾·蓋茨的微軟,不是有意志的企業


我有一段時間在百度做企業文化管理,後來發現所謂的文化管理其實就是一句話:


就是一個決心,就是一群人共同只相信一件事並且只為這一件事情奮鬥,不成功則成仁,這就是文化,這就是生命力。


有了這個生命力你再去看生意,你會發現沒有了楊致遠的雅虎,再好的制度也不再是雅虎;沒有了比爾·蓋茨的微軟,雖然市值也還可以,但是他已經不是一個有意志的微軟了。


每一家成功的公司都有那一股精氣神,是那一個人的精氣神在撐著。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都是這樣。


很多人說企業要有定位,其實定位就是你在別人心中的樣子,並不見得是你在自己心中的樣子。


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定見的話,講定位是沒有意義的。


所有的行為要整合起來,朝著一個方向走。這個時代重新回到了由“無序”到“建序”的時代,從自由散漫到勵精圖治團結一心的時代,從所謂的自由主義向意志精神主導轉變的時代。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生命就是把無序變為有序的那股力量。


我認為的生命力是那樣一種艱苦奮鬥、立定決心拼搏的精神,就是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過程當中,不相信有救世主,只相信自己的努力才能改變命運,一群人共同發願來改變我們的共同命運。


梁冬:普通人把90%的精力消耗在糾結上,所以一事無成


一個組織意志清晰的企業是充滿活力的


很多人都說美國自由,什麼都能做,什麼價值觀都存在,我以前也以為是這樣。


如果你把美國的大片拿來研究一下,你會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幾乎所有美國大片的價值觀都是高度統一的。


你會清楚地發現,美國是有清晰的國家意志的。


很多公司都說它們要構建一個生態型的公司,業務彼此制衡,內部互相採購,甚至互相競爭都可以。


平臺型、生態型公司這幾年變成很熱門的詞。但是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個從阿里巴巴出來的人和一個從騰訊出來的人就是不一樣。


這兩家都是超級生態型公司,但就是不一樣。所以我突然發現,任何一家公司,但凡能成為一個生命體,都是因為這個公司有非常清晰、強烈而且明確的主張和文化。


越是擁有清晰的主張的公司,它越有戰鬥力,越有生命力。


國家是這樣,公司和組織是這樣,那對於個人呢?


如果一個人有清晰的價值觀,有明確的自我邊界和方向,他也會這樣。


中醫思維下的企業管理


我們學中醫是次要的,因為它太過專業,要花很長世間。


但學習中醫的思維運用到工作和企業管理中是可以的。


中醫的思維是“象思維”,就是根據一些現象來發現它背後的關聯性。經濟領域中資金的走向,和人體的氣血一樣。


在中醫思維中,真正治病的,根本不是醫生,也不是藥。你用了這個方法幫助病人,他自己去解決他的問題,你只不過沒有擋著地球轉,或者說,幫他推了一把,順勢而為,幫他的“氣”流動起來。


如果他本身還有能量,一推,他能解決問題了,病就好了。如果病人本來沒有的話,你想去撥轉他,也沒有用。


有的西醫會批判中醫,你看你這個不可重複吧?你這個不標準吧?你的操作手法不標準的原因就在於,解決問題的思路根本就不是針對這一個病在治療。


中醫解決問題的思路在於,如何讓你的這股“氣機”能夠轉起來。這個“氣機”叫什麼?中國人叫它“生”。


很多人說我是做養生的,我就常常問他:你知道什麼叫養生嗎?你養的這個“生”到底是什麼?


用孟子的話來說,養的就是“吾善養吾浩然正氣”。


孟子是個很奇怪的人,當時他的生活經歷並不是很好,到處都不是特別待見他,他活到84歲。


在那個時代,他已經很長壽了。原因就在於,他每天做一件事情,養自己的浩然正氣。


這份浩然正氣不僅僅是在誰的身體裡有,在組織裡面也有,我們稱之為“組織行為學”——調整整個組織的行為和思維模式,讓大家在這個組織裡有一種正氣。


有經驗的人都知道,這個組織只要有正氣,哪怕有競爭,有那樣的問題,公司總能找到好的商業模式,總能夠做成事情,它總能往前走。這個正氣是什麼呢?其實就是讓信息通達。客戶的需求能不能有效地反饋到公司?上面的需求能不能夠反饋到下面?下面的問題能不能夠反饋到上面。


它其實不在於什麼事兒,而在於是不是通!只要通,它就能轉起來,只要轉得起來,這個事兒就沒問題。


而在團隊管理上,還講求一個“合”字。同樣是一些人,合的方法好就變成很有戰鬥力的團隊。如果這些人合不到一起,每個人都很強,最後也會變成一個沒有戰鬥力的團隊。


這就是“本質”。本質是什麼?本和質是不一樣的。


陸廣莘先生說:質是這個物質,本是把這個物質合在一起的方法。比如,同樣是碳原子,以這個方式合成就是一隻鉛筆,但用另外的方式來合成它就是鑽石。


好的管理並不是要讓每個人都成為很牛的人,好的管理是讓每個人都能發揮他的作用,並且形成良好的互動,這個團隊才有執行力。


所有好的公司致力於讓每個人和其他人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形成合力,按照某種完美的結構呈現出鑽石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