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市場變奏 行業主題成新晉王者

上證50、滬深300、創業板等頭部寬基ETF雖然保持著較高場內份額,但顯然不是ETF近半年來份額激增盛宴中的主角,甚至有些已經退出頭部ETF的行列,而以科技類為代表的行業主題ETF增勢迅猛。

全球疫情擴散給二級市場帶來不小的衝擊,震盪風險中也孕育著更多機會。行業主題ETF抓住機會大幅擴張,甚至已經在改變整個股票型ETF市場的格局。在這個擁有6000多億元場內規模的市場中,科技類主題ETF撼動了過往多家頭部寬基ETF壟斷份額的局面。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5日,有近百隻股票型ETF年內份額保持增長。其中,3只份額增長破百億的ETF均屬於科技類;份額增長前十名榜單中,科技類ETF就佔據了九成名額。基金業內人士認為:“未來ETF將逐步精細化、專業化,所以行業主題ETF仍有很大機會。”

寬基ETF份額縮水

今年以來,ETF基金市場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科技類ETF獲資金大額流入的情況下,行業主題ETF份額也獲得大幅增長。平安證券統計,截至3月27日,行業主題ETF共126只,可分為13個大行業或主題,場內總規模達到3141.90億元,佔股票型ETF總規模的比例逾五成。

具體來看,總規模超100億元的,包括TMT(科技、媒體、通信)、金融房地產、材料等五大行業;總規模在10億元到100億元之間的,包括工業、消費、醫藥等四大行業;總規模少於10億元的主要有能源、大宗商品等行業。

縱觀股票型ETF,截至4月15日,年內份額增長首屈一指的是華夏中證5GETF,份額增長達214.76億份,份額增長排在其後的12只ETF全部屬於行業主題。相比之下,份額增長最高的寬基ETF是華安創業板50ETF,增長26.43億份。此外,僅天弘滬深300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這兩隻寬基ETF份額增長超過10億份。

截至4月16日收盤,上證綜指年內下跌7.55%,滬深300指數和上證50指數分別下跌7.18%和9.63%,中證500指數維持微弱上漲,創業板指上漲超10%。大盤震盪下行,寬基ETF受到資金的冷落。泰康滬深300ETF年內份額縮水53.76億份,成為目前份額流失最多的股票型ETF。工銀瑞信、平安、南方、廣發基金等大型公募旗下的一些寬基ETF份額也出現不同程度縮水。

從最新場內份額排名來看,寬基ETF已經丟掉了往日ETF市場老大的地位。排名前三的股票型ETF分別是華夏中證5GETF、國泰中證證券ETF、華夏半導體芯片ETF,位居第四的華夏上證50ETF最新份額為151.85億份。

行業ETF迎頭趕上

國內ETF自誕生以來走過了16個年頭,前期是寬基ETF的天下,後來居上的行業主題ETF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迎頭趕上。

2004年,國內第一隻ETF——華夏上證50ETF成立後,ETF基金的發展速度並不快,有8年時間場內規模一直處於千億元以下。直到2015年,股票市場的大幅震盪,使得具有分散風險、高流動性等特徵的ETF吸引了眾多資金的目光。2018年在市場低迷情況下,以險資為代表的大批機構資金借道創業板、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等寬基ETF入場。

此後,寬基ETF佔據了股票型ETF的半壁江山。2019年,A股市場震盪中出現結構性機會,消費和科技板塊先後領跑上下半年,給此前一直低調的行業主題基金創造了更多增長空間。

事實上,2019年下半年正是行業主題ETF崛起的萌芽期,央企創新、“一帶一路”等政策類行業主題ETF獲得大量資金湧入,甚至出現首募破百億的盛況。市場風格的交替,也使得科技類ETF華夏中證5GETF和華寶中證科技龍頭ETF成為去年下半年的大熱產品。

2020年以來,全球疫情擴散下,上證綜指在3000點以下震盪,一些避險資金開始針對大盤表現調整投資風格,轉向行業主題投資。

個人投資者追捧

今年,新基建的加速推進點燃了科技、醫藥、新能源等行業投資熱潮,這也是寬基ETF遭遇資金冷落的原因之一。另外,個人投資者購買行業主題ETF的意願增強。

從近期披露的基金年報可以看出,買入行業主題ETF的投資者中,增添了不少個人投資者。比如,華夏中證5GETF,該ETF去年末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僅為5.44%,個人投資者佔63.07%,其餘份額為其聯接基金持有。前十大基金份額持有人中,除了保險、信託、券商外,還有5位自然人。此外,一些證券ETF和半導體ETF也受到個人投資者青睞,持有份額比例超過70%。

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胡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ETF作為資產配置的重要工具,仍處於不斷髮展階段。投資者對ETF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今年主題類(如醫藥、科技、新能源車等)ETF受到熱捧,而寬基ETF由於短期造富效應不明顯,銷售遇冷。”

胡泊認為,相比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表現出更多情緒化、追漲殺跌的特徵,追捧熱門主題比較明顯。

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在去年主題ETF業績的帶動下,今年主題ETF更受資金追捧,這與近期市場環境下科技成長板塊的突出表現密切相關。相較於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對於基金短中期業績更關注一些,這些主題ETF較好地匹配了個人投資者的風險偏好。

根據中基協數據,截至今年2月底,公募基金管理資產總規模達16.36萬億元,但ETF總規模佔比不足5%,當下指數化投資理念愈發受歡迎,這意味著ETF市場未來仍將有不可估量的增長空間。

“未來ETF仍將有大發展,作為配置工具,會逐步精細化、專業化,所以主題類、行業類ETF仍有很大機會。”胡泊表示。

機會的誕生也伴隨著激烈的競爭。胡泊認為,大型公募的產品設計能力、營銷能力更具有優勢,而小型公募在細分行業或有局部機會,但整體機會不大。

袁華明則認為,ETF市場會呈現強者愈強、行業集中度提升格局,對專業性要求更高,中小型公募壓力會加大,但並不意味著沒有機會。A股市場正從不成熟走向成熟,政策、監管和投資者結構等市場要素還在不斷演進變化,這為少數專業性突出、管理完善、善於發掘和把握機會的中小型公募留下了逆襲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