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甄嬛相比,皇后有一個致命弱點

和甄嬛相比,皇后有一個致命弱點

文/婉兮 圖/網絡

1

前幾天寫敬妃時,收到一條很有意思的評論:

《甄嬛傳》裡甄嬛是,來來來,排好隊,給你們發孩子,站隊我的都有孩子。皇后隊是,誰都不準有孩子。


和甄嬛相比,皇后有一個致命弱點


我一看,立刻笑出聲來,但細細琢磨,倒還真是那麼一回事兒。宮鬥中的甄嬛,似乎真扮演了“送子娘娘”的角色。

第一個獲益的是端妃。

早年間,她被年世蘭灌下一壺紅花,從此喪失生育能力。長夜漫漫苟延殘喘,下半輩子似乎已經能夠看到頭。

即使鬥贏華妃報得大仇,也依然是在寂寞中打滾,愛情親情一個都沒有。

就在這時,甄嬛送了個女兒給她。

曹貴人心機深沉,太后和皇帝頗為忌憚,便用計誅殺。可憐那玉雪可愛的溫宜公主,一夕間就失去了生母。

甄嬛聽出端妃的憐惜之心,便自告奮勇去說和,三下五除二,就把曹琴默的女兒變成了端妃的女兒。

敬妃就更不必說了。

甄嬛舍了自己生下的朧月,以割捨母女之情為代價,為自己拉來了一個戰鬥力爆表的盟友。

當然,你可以說甄嬛是在拉攏人心,目的也不過是謀利。

但站在端妃和敬妃的角度,跟著甄嬛確實有甜頭,而且是“急人之所急”的那種,利益分割恰到好處,從沒讓隊友產生吃虧的感覺。

這是甄嬛的高明之處。

她懂得團隊協作的力量,知道“讓利”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而不是要一家獨大,把所有好處都收入囊中。

私以為,這是甄嬛笑到最後的最主要原因。

憑她一個人,真的不太可能攀到權力巔峰。

2

如果說甄嬛是“送子娘娘”,那皇后就是“打胎大隊隊長”。

來,我們先數一下,有多少孩子死在皇后手中。

和甄嬛同一批進宮的小主中,富察貴人第一個懷孕。皇后利用一隻貓、一盒香粉,成功緻使富察貴人小產,還打算藉機嫁禍甄嬛。

後來甄嬛懷孕,皇后指使安陵容送去一盒帶麝香的舒痕膠,又在不知不覺中害了一個胎兒。

葉瀾依受寵,皇后唆使齊妃送去一碗湯藥,徹底斷了其生育之路。雖然,葉瀾依也沒那麼在乎。

這還只是明面上表現出來的。

故事開頭,欣貴人便小產抱恙,原因卻始終未曾被說明。

那位原先住在碎玉軒的芳貴人,也曾因小產而鬱鬱寡歡,一味地鑽牛角尖指責華妃,最後失了皇帝歡心。後來甄嬛卻發現,碎玉軒的海棠樹下埋著麝香——

想必這也是皇后所為,想必這才是導致芳貴人流產的真兇。

在故事發生之前,大概還有許多孩子胎死腹中。準母親們悲痛欲絕卻難尋真相,只能眼睜睜它們淪為一個個後宮懸案。

在這點上,皇后狠厲而決絕。

她不允許任何嬪妃生孩子,包括與自己並肩戰鬥的隊友們。

安陵容為她鞍前馬後地賣命,卻始終未獲得懷孕生子的許可。

侍寢之後,皇后會專門派一個人過去,盯著安陵容喝一碗避孕湯藥。安陵容被監控得密不透風,雖受盡恩寵卻始終未有所出。

和甄嬛相比,皇后有一個致命弱點

對有家世的祺嬪,她不敢赤裸裸地逼迫,於是便假意賜了條含麝香的紅玉珠鏈,一面笑著示好、一面奪了對方做母親的機會。

唯一順利生下孩子的,只有齊妃。

皇后放她一馬,有疏忽的成分,也隱約帶著瞧不起的意思。

齊妃家世低、得寵少,相貌平平且為人愚鈍,對她倒夠不成太大威脅。

可即便如此,皇后依舊數次把齊妃當槍使,最後來了招殺母奪子,將當時最有希望繼位的三阿哥,牢牢攥在手中。

“我自己沒有孩子,那就去殺別人的孩子,搶別人的孩子!”

這是皇后心中秘而不宣的心思,劇中雖未明言,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3

換言之,皇后並不把隊友當人。

她把她們當工具、當棋子,目的只是榨盡利用價值,為自己鋪路而已。

這一點,在甄嬛“招安”敬妃時尤為明顯。

皇后看出了敬妃對朧月的不捨,一面挑唆她去告發崔槿汐與蘇培盛對食,一面卻又把敬妃的行為透露給甄嬛。

和甄嬛相比,皇后有一個致命弱點

本想來一招“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不料兩個對頭卻聯了手。皇后偷雞不成,反倒蝕把米。

而這,恰恰暴露了皇后的自大與自私。

她視所有人為奴才,根本考慮不到她們有血有肉、有慾望有追求。

所以,小團體內鬥爭不斷,每個人都懷著小心思、打著小算盤。對那高高在上的皇后,也只是口服心不服,陽奉陰違罷了。真正肯賣命的,其實也只有剪秋一人。

也難怪,安陵容臨死,還要給甄嬛洩露一句“皇后,殺了皇后”。

嘴上沒說,但她心中恨極,大概也想拉著皇后一起下地獄。

到了甄嬛借落胎嫁禍時,皇后身邊已沒有什麼可用之人。而甄嬛卻集結了端妃與敬妃兩大高手,還有個欣貴人從旁助陣,勝利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看過許多次後,你就會發現情節是環環相扣、因果循環的。甄嬛步步為營,靠的並不僅僅是運氣。

朧月做偽證,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敬妃早就把“保護熹娘娘”的觀念灌輸給她,關鍵時刻派上用場,是因為平日便下足功夫。

那敬妃為什麼要這樣做?

答案很簡單:她感覺到了甄嬛的誠意與善意,她願意傾盡心力去輔助她、成就她。

畢竟,那對自己也有利。

4

從前看《甄嬛傳》,我總覺得皇后很蠢。

她是皇后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哪怕沒有兒子,也不妨礙她一輩子榮華富貴。因為無論是誰繼位,都必須尊她為母后皇太后,又何必讓自己投身進一場場血雨腥風呢?

可多看幾次,又覺得自己的想法太樂觀。

前朝與後宮,相互依存又相互牽制,華妃仗著家世飛揚跋扈,根本就不把皇后放在眼裡。

皇后的寶座,其實並沒有想象中堅固。

縱然母儀天下,烏拉那拉·宜修也是個毫無安全感的女人。因為她,既沒有丈夫的愛情做基礎,也沒有子嗣為倚靠。

再加上喪子之痛的刺激,皇后也就一步步朝極端走,最終變成一個雙手沾滿鮮血的劊子手。

和甄嬛相比,皇后有一個致命弱點

但即便如此,她還是輸了。

失敗原因很複雜,深度分析就免了。在此,我只說自己心中認為的關鍵點:格局不夠大

以庶女身份長大的宜修,心眼有點小、手段很陰毒,哪怕表面再端莊賢惠,也掩蓋不了其狹隘、短視的本質。說白了,她的宮鬥手段遠遠不如甄嬛。

宜修耍的是陰招,而甄嬛利用的是人性;宜修處處打壓,試圖掌控所有人,甄嬛卻互惠互利,跟隊友講合作、分紅利。

具體表現有兩點:

第一、宜修不懂什麼是真正的“拉攏人心”。

單純因利而聚的人,必然也會有利盡而散的一天。後宮雖艱險,但也需要些真心來照亮彼此、溫暖餘生。

哪怕只是那麼一點點。

第二、宜修不懂“皇后”的真正含義。

皇后是妻子,但也不僅僅是妻子。她肩負後宮的管理職責,嫉妒和私慾,本身就是這個身份的大忌。

只可惜,她根本意識不到這一點。

甄嬛則剛好相反。

從凌雲峰迴宮後,她就把“熹妃”視作一份工作,將後宮看成職場,然後抽絲剝繭洞穿其本質。感情投入得恰到好處,那些不合時宜的期待與希望,也都通通拋開。

而工作比婚姻,總是要好處理一些的。

這是甄嬛的優勢,但也是她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