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小麥的開花習性

小麥開花習性是指:在自然和栽培環境中,小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花器構造和在開花過程中表現出的特性。譬如小麥的自花授粉、穎殼就是花瓣,開花時穎殼張開、花絲伸長和開花時間短等,這些都屬於小麥開花習性的範疇。

小麥開花習性好壞,是衡量一個小麥品種或材料繁衍能力強弱和適應性好壞的關鍵。小麥開花習性好,表明其繁衍能力強、適應性好;相反,開花習性差,其繁衍能力就低,品種或材料的適應性也會表現不行。另外,小麥品種在應用於生產過程中,品種種性的穩定和產量及品質性狀的穩定、穗子表現完整和自育率高也都有賴於小麥開花習性好的支撐。

那麼我們說小麥的“開花習性好”具體表現是什麼樣呢?

小麥開花習性好有幾個明顯的性狀表現:①花葯較大、花粉量較多;②開花時,穎殼開張角度大,不影響花葯“外出”;③花絲較長較橫、能夠將花葯都推出穎殼,形成穎殼外的“掛花”和“到頂”;④花後不胡亂開穎,不存在接受外來花粉的可能。相反,花葯小、花絲短、開花後花葯被穎殼“叼著”和花後穎殼有張開現象等,這些都是開花習性差的表現。

開花習性差對品種和生產的影響——

由於小麥開花習性不好,小麥的孕性就會不穩定,結實性就會降低、穗子不完整和每穗結實粒數減少等現象就會出現。而這些由小麥開花習性不好所帶來的問題,在小麥生產中還沒有有效招數來解決。更糟糕的是,小麥開花習性不好又往往同品種、材料的不耐、不抗倒春寒相關,我們通過倒春寒和小麥開花習性不好的表現可以很容易的認可這些。這也就提醒了我們該更加關注小麥開花習性、關注其發生或起因。

小麥開花習性不好或變差我認為是有兩個因素造成的:第一個是品種的原因。品種的遺傳背景中帶有比較敏感和缺陷的雄性不育或敗育低育基因。譬如,我們大家都公認的核不育輪選群體的後裔品種就屬於這一類——它們容易出現雄蕊敗育的現象,特別是一些次級分櫱小穗。第二個原因是受栽培管理條件和氣候的影響。這一類品種,它們對環境條件的不適應直接表現在了雄性的低育上。譬如,遇到乾旱了、遇到低溫了、光照不足了、甚至一些不明藥劑的干擾等,這其中,有單一的因素,也有複合疊加後的雙重或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最終導致低育。

在小麥生產上我們不難發現,一些品種有不同程度出現低育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後,它除了對小麥產量有一定影響外,它也使得這些品種的純度難以保證,一些當年看著很純,種植後,來年因為出現了混雜而導致打官司告狀的怪異現象就是這樣的起因——異交了。這種怪異現象的產生就與小麥開花習性不好相關。我們知道,小麥田間異交率一般在1~2%,但在小麥開花習性不好時,小麥自育率會明顯降低、異交率會大大超過這個1~2%。具體說,在小麥自花不能正常傳粉受精時,小麥的穎殼就會在花後一兩天內第二次張開,張開的穎殼(花器)在沒有接受外來花粉獲得受精前的5~7天時間內都是張開的、都可以接受外來花粉形成異交。這樣,當品種自身屬於開花習性不好的類型時,又趕上田間有及時提供外來花粉的一些稍晚、稍高植株,這樣較大量的異交種子就生成了。而這種異交結實的種子我們在田間去雜作業時是不能被我們發現剔除的,種子種植後的來年,品種混雜的“怪異現象”也就出現了。

這種由品種自身自育率低而產生的雜種,其不少特徵會與母本品種相似度較高,這樣也就使得田間去雜的難度增加,有時即使是我們較專業的人也是很難做到一次拔除乾淨的。這些沒有被及時拔除的雜種又給田間開穎的不孕小花提供了異交花粉,循環往復,導致去雜越來越難。所以,我們總說,品種不是“拔”純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又說,小麥的自交育率如何,是檢驗這個品種適應性和在生產上使用年份長短、作用大小的直接依據。

由於如此,我們才強調,不論是小麥育種還是小麥生產及種子經營等,都不能不考慮小麥孕性或自育率高低的問題。

小麥開花習性這一問題被人研究的不多,而不管是我們育種還是小麥生產,這個性狀都是很關鍵的性狀,它與小麥對水肥和環境條件的敏感程度、“倒春寒”的表現等相交織在一起,這讓小麥開花習性又變得複雜了起來。實踐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不論是育種還是生產上,適應性好、生產上站得住腳的品種往往都是開花習性表現好的品種,這樣規律也就有了,觀察和選擇開花習性好的類型也就顯得更加的重要了。

圖1.開花習性好的表現——花葯大、花絲長,掛花到頂

說說小麥的開花習性

圖2。.美國人有一種檢測開花習性好的招兒,就是花後一週內檢查存留在一個穗子穎殼內的花葯總數,一般不能大於15個,我們也可以這麼弄看看。估計,下邊這個材料應該可以達標

說說小麥的開花習性

圖3.開花習性不好——花葯少、花葯小,不掛出,還開穎……

說說小麥的開花習性

圖4.這個就嚴重了——都成“光溫敏”不育繫了

說說小麥的開花習性

圖6.這就是我們說的看不出來的“異交”——但由於其異交花粉粒來源於是藍粒,這樣花粉直感了,問題就暴露了

說說小麥的開花習性說說小麥的開花習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