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多錯,越做越累,總是不討好?曾國藩3個妙計,成功破局

處事有何定憑,但求此心過得去;立業無論大小,總要此身做得來。

職場上,做事要問心無愧,不管事情大小,只要自己有能力做好就行。但是,現在競爭激烈,房貸、子女教育、醫療費用的壓力山大,所以,現在做事要求更高,不僅要問心無愧,最好還是有實際的回報。

職場10多年,看到太多的人做“無效的努力”,典型特徵是越做越累,越累越容易犯錯,越容易犯錯越不討好。要突破這個怪圈,唯有7個字——“成事、成事、再成事”曾國藩是個想成事,也做成事的大家,我們可以借鑑一下他高明的“成事邏輯”:

多做多錯,越做越累,總是不討好?曾國藩3個妙計,成功破局

一、有邏輯性就有預見性,能少犯錯

記得去年的時候,有個大廠年會,95後年輕人做了一個ppt進行了調侃,意思是會幹活的不如會寫ppt的。當然,對於一些固定事務性工作寫ppt是沒什麼用。但很多創造性的工作,需要把一件事情想明白、寫清朗、符合邏輯、符合事實,這樣就可以避免入坑,可以馬上實際操練起來,並且一次成功率大大增加這似乎是最基本的工作要求,但職場上很少有人做到。

曾國藩曾經寫過一封信給同鄉劉蓉(也是湘軍將領、桐城派古文家,官至陝西巡撫),說道:“吾輩今日苟有所見,而欲為行遠之計,又可不早具堅車乎!”。意思是:我們要是有想法(所見),要把想法長久地實踐了(行遠),第一步是先落到筆頭,把構思早早打堅實了(堅車)!放到現在,就是先把ppt做好。不怕被人說,在職場上,我很喜歡ppt做得很好的人,倒不是因為漂亮,而是簡潔有效特別有邏輯性。

多做多錯,越做越累,總是不討好?曾國藩3個妙計,成功破局

二、不閉門造車,學會集思廣益

一個人在職場上越做越累,越累越不討好,往往是一個人在單幹,得不到別人的幫助,也得不到別人的認可當然,職場是複雜的,很多人都想去集思廣益,可往往做不到位,或者很容易被人有意無意帶偏了。馮唐先生在《成事》一書中對曾國藩“集思廣益本非易事,要當內持定見而六轡在手,外廣延內而萬流赴壑,乃為盡善。”這句名言進行了現代職場解讀:

第一,要自己有主見,並有控制方向的手段;第二,大範圍請人提供意見,併合理採納。如果用現代麥肯錫的方法論解讀,就是:先建立假設,然後廣泛收集信息、數據、觀點,有邏輯、有常識地總結歸納,支持最初的假設或者推翻它。

多做多錯,越做越累,總是不討好?曾國藩3個妙計,成功破局

三、做事先高明,後精明,就能成事

“蒞事以明字為第一要義。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什麼叫做高明?高明就是有格局、有大局觀。別人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而你看到的是事物的本質。打個比方:我們中學物理課本上所有的物理定律,都是活生生的案例。別人看到了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只看到了現在有蘋果吃了。而牛頓卻看到了事物的本質:萬有引力,進而可以推算出宇宙星球運轉的規律。平時,我們在職場如果碰上了厲害的人物,當他說:“這個事情的本質是......“,我們一定要豎起耳朵,這是學習的好機會。

什麼叫做精明?就是當你高明以後,有了格局有了大局觀以後,還要把自己的利益合理、自然地放到這個格局當中沒有高明,沒有格局,那往往不能雙贏,你想放自己利益進去也很難。往往別人對你不支持,好事不能讓你一個人獨吞了,對不對?而沒有精明,那就是事情越做越累,越累越不討好。為什麼?本質原因是,你不精明,沒有把個人利益合理巧妙的放進去。

那麼,如何做到精明呢?首先,先有高明後有精明,順序不要顛倒。其次,職場人,一定要破解“談利益、想利益,不好意思”的心理障礙。最後,笑到最後才是真,要有長期利益的思維。

每日更新、只說職場、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