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銀行李興雙:邁向“數據驅動提質年”

長沙銀行李興雙:邁向“數據驅動提質年”


前言:


技術的飛速發展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也使銀行服務形態產生了巨大變革。如何打好數字化轉型攻堅戰,已成為各家商業銀行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未央網聯合中國電子銀行網共同發起“銀行家談創新”專題報道,並由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作為學術支持機構,聚焦數字經濟時代下中小銀行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疫情給銀行帶來的改變。


3月29日晚間,長沙銀行公佈了2019年年報。年報顯示,長沙銀行資產規模突破6000億元,營收、淨利潤均實現雙位數增長。這樣一份業績答卷與其推進數字化轉型密不可分。2019年是長沙銀行的“數字驅動年”。依託“科技引領、數據驅動”,長沙銀行構建起“線上+線下”、“客戶+賬戶”、“數據+生態”、“體驗+口碑”的金融新零售模式,堅持走科技引領轉型、體驗創造價值、農村包圍城市的發展道路。長沙銀行全面推動零售業務轉型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長沙銀行首席信息官李興雙在接受專訪時表示,2020年是長沙銀行的“數據驅動提質年”,將持續深化敏捷轉型,建設人力、財務、運營、數據、產品、風控等六大中臺,以技術架構和組織架構的迭代升級為數字金融提供新動能。


以“科技引領、數據驅動”作為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內涵


記者:您如何看待金融科技在銀行中的應用?


李興雙:金融科技是賦能現代商業銀行的利器。通過強化金融科技在銀行的應用,推動業務與技術融合,賦能銀行在客戶服務、精準營銷、成本控制、風險防控和產品方面進行模式創新與增效提質。


記者:商業銀行在數字化轉型中面臨哪些挑戰?轉型路徑應該如何選擇?


李興雙:商業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不是簡單地將某個業務、某個產品實現數字化,而需建立快速吸收新技術及商業模式、快速自我創新的機制及能力,形成一個優秀的自組織、自創新的生態,並在推動轉型和持續變革中實現不斷自我進化的能力。


數字化轉型路徑應當在央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的頂層設計下,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我行提出要立足兩大客群,聚焦兩個核心,做好一個保障。兩大客群就是深耕市民和產業客戶,做好湖南人的主辦銀行;兩個核心就是移動優先和數據驅動;一個保障,就是敏捷轉型。通過“業務/科技/組織”三輪驅動協調發展,推動數字化轉型。


記者:長沙銀行如何將金融科技運用到日常業務中?


李興雙:

對長沙銀行來說,“科技引領、數據驅動”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內涵,藉助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和5G等技術,分階段、分版塊推動金融科技在日常業務的應用落地。2019年我行金融科技應用主要聚焦於抓好渠道佈局、生態構建、服務提升、智能風控四大關鍵。


渠道佈局方面,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為客戶提供立體化全渠道的綜合服務。線下,堅持“立足長沙、深耕湖南”,持續優化網點佈局,加快推進機構下沉縣域農村,大力推進農金站點建設。線上,我行已實現網上銀行+電話銀行+微信銀行+手機銀行四位一體的服務平臺佈局。


生態構建方面,立足湖南市場,圍繞居民衣食住娛行方面的需求,通過快樂商城+呼啦支付,鏈接本土生活,平臺化賦能中小商戶,聯動商戶端與用戶端,形成用戶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加速構建金融+生活的金融生態圈。


服務提升方面,提出做中國最快樂的銀行,秉承3A(Anytime Anywhere Anyway)理念,為客戶提供快捷、便利、全天候的服務。


智能風控方面,結合線上、線下海量數據,進行風險畫像,打造全面風險控制體系,加強風險動態管理、貸後預警等,實現不良率持續下降。


長沙銀行李興雙:邁向“數據驅動提質年”


未來三年,金融科技人員將再翻一番


記者:目前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的關係已經由競爭逐步轉為合作,在和金融科技企業的合作上,長沙銀行有哪些嘗試?


李興雙:當前銀行業加大開放力度是大勢所趨,對外開放深度、內部改革強度和跨界合作力度都前所未有。過去一年,一方面我們跟華為、阿里雲、騰訊雲、平安壹賬通等頭部企業達成了戰略合作,並且已有很多項目陸續落地,比如我們和阿里雲合作打造超級App,計劃形成平臺式開發的創新氛圍,讓產品迴歸業務,讓代理迴歸專業,讓真正聽見炮火的團隊有自主的創造空間。另一方面我們也在探索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新模式,構建金融科技生態,與金融科技企業共同成長,實現金融科技成果的先行先試和快速應用,全面提升我行在數字化應用領域的技術和業務優勢。


記者:在選擇合作伙伴時,長沙銀行更應看重哪些技術或資源?


李興雙:對於選擇什麼類型的企業進行合作,選擇此類合作伙伴更看重哪些技術或資源,我行朱玉國董事長認為,在當前洶湧的競爭格局和金融科技浪潮下,必須要清醒認識到“核心技術和管理能力是買不來的”,掌握“核心科技”、構築核心能力必須堅持“以我為主”。同時,我們也要保持開放心態,要善用外力,借船出海。在充分自主和風險可控前提下,積極引進新技術、新模式和合作夥伴。


記者:各金融機構都在加大金融科技上的投入,對專業技術人員和複合型人才都有巨大需求。長沙銀行如何組建自身金融科技人才隊伍?


李興雙:在金融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上,我行在持續加大投入,2019年全年新招聘人員中,科技人員佔比超過74%,同比增幅超過36%。2020-2022年我行計劃金融科技人才隊伍將在目前數量的基礎上再翻一番,並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具體來說:


一是成立金融科技實驗室,引進和培養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方向的高端人才,提升我行在金融科技新技術在金融場景的應用能力;二是將成立廣州研發部,方便在粵吸收金融科技人才,以廣州分行特色業務研發為基礎帶動本行湖南轄內的金融科技發展;三是將成立分支行研科技支持團隊,以優質校招生為主,將落地一系列完整的培養計劃,打造一批中間業務的專業產品經理,對內對接總行研發進行產品設計、對外直面客戶進行產品能力輸出。四是以人才畫像和能力地圖為基礎,建立符合我行現狀的培訓體系,提升金融科技人才隊伍的整體能力;五是將重新優化IT崗位序列的晉升制度,形成具備競爭力的IT崗位職業發展路徑,做到能吸引人才、能留住人才;六是推動金融科技人才從技術部門向業務部門輸出將成為常態化,將促進技術和業務的深度融合,樹立數字化思維,提升全行的數字化思維和能力。


疫情之下,銀行的責任與金融科技的使命


記者:此次新冠疫情給長沙銀行帶來了哪些影響?您如何評價金融科技在抗擊疫情中的作用?


李興雙:新型冠狀病毒對於整體行業的影響是巨大的,當前正值疫情防控期,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支付結算有關工作的通知》等指導意見。長沙銀行積極響應政策,除了加大線上化之外,還通過增信、降息、展期、續貸等方式定向扶持企業。這一次疫情給我們帶來的影響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對於“移動優先”戰略的堅持。2019年,網上銀行轉賬筆數增長13.99%,手機銀行增幅達到了358.60%,而櫃面交易月均交易量同比下降了16%,這都得益於核心業務場景實現100%線上化以及智能導航覆蓋率達到97%。正是因為堅持“移動優先”戰略,手機銀行成為了全行業務的主戰場,才在疫情防控期間未影響用戶的使用與體驗。


二是對於“金融科技”使命的思考。疫情防控為銀行加快推進業務線上化、數字化提供了契機,但也對線上渠道的基礎設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身份認證、交易意願確認、大數據分析等等,我行以金融科技力量全方位賦能金融抗疫工作,為客戶提供暖心的線上服務。為了助力當地企業復工復產,我們及時推出了對公服務大廳、企業員工信息收集等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第一時間響應了“19號文”,並通過電子渠道成功地為單位辦理開戶、變更等賬戶業務,3月26日正式推出對公線上開戶服務,上線當天有17人發起申請,有10人順利完成了開戶。


這一切的背後一方面是銀行的責任所在,另外一方面也是金融科技的使命所在。


2020年邁向“數據驅動提質年”


記者:未來長沙銀行在數字金融方面有哪些戰略規劃?


李興雙:我行將圍繞“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三個階段,立足服務智能化和能力開放化兩個方面,以重點突破帶動數字金融的全局發展。


聚焦智能化服務:藉助金融科技技術,以客戶為中心,著眼於居民生活、企業生產實際需求,全面推動客戶端到端旅程數字化改造,構建智能化渠道、智能化產品、智能化服務、智能化風控。持續完善客戶精準畫像,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體驗。增強金融風險防控能力,結合客戶群體和金融場景,搭建智能化的風險決策引擎,做好客戶信息保護,強化網絡安全風險管控。


聚焦開放化能力:以開放的思維和心態,持續進行銀行金融能力的輸出,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為廣大客戶群體的生產生活、創新創業金融賦能,切實提升客戶的獲得感、體驗感。樹立數字化運營思維,提升數字化運營能力,探索新的經營和服務模式,為地方發展、中小企業、市民居民提供更優的服務。


2019年是我行的“數字驅動年”,2020年是我們的“數據驅動提質年”,未來我們將持續深化敏捷轉型,打造”業務+科技“的融合敏捷,持續建設人力、財務、運營、數據、產品、風控等六大中臺,以技術架構和組織架構的迭代升級為數字金融提供新動能。我們數字金融的願景是“把最合適的產品,以最舒服的方式和最快的速度,提供給最需要的客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