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戊戌政變記》:晚晴時期,一場必然失敗的改革運動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晚晴時期,一場必然失敗的改革運動

1898年農曆八月初六日,清廷突然下詔說光緒皇帝臥病不起,慈禧太后將重新垂簾訓政。當日即下令各省緝捕康有為等維新黨人。朝廷先是指控康有為圖謀弒君,接著又改口說他結黨營私,最後才說其密謀包圍頤和園,將不利於太后,十日之內,罪名三變。而康有為已於政變前一天收到光緒帝的密諭,迅速潛逃出京。康有為在同黨的掩護下,登上英國商船,逃往上海,向外國尋求庇護。英國領事找到他後,便問他是否在京城殺過人。康有為於是拿出光緒帝的密旨,向洋人極力辯白。最終被認定為“國事犯”,成功得到了庇護,在英國兵艦的掩護下,經香港而流亡海外。

初七日,光緒帝在六名太監的導引下,想要逃出京城,結果不幸遭擒,於初十日被押往大內瀛臺監禁了起來。腥風血雨之下,譚嗣同力勸梁啟超出逃,對他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最終梁啟超在日本人的幫助下,也流亡於海外。三天之後,清廷不經審訊便斬殺了譚嗣同等六人,又下令廢除自四月以後施行的所有新政,為期103天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當時流亡在日本的梁啟超寫了一本名叫《戊戌政變記》的小冊子,向世人介紹了這場改革運動的始末,並分析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晚晴時期,一場必然失敗的改革運動

梁啟超著《戊戌政變記》

變法之前:光緒帝與慈禧太后之間的矛盾

歷史上,隋恭帝楊侗曾被權臣王世充欺凌,他在臨死之前曾發誓說:“願自今已往,不復生帝王家!”光緒在當皇帝的日子裡也常有類似的感慨,他跟慈禧並非親生母子,無感情可言。當同治帝駕崩之時,慈禧為了把持朝政,才將年幼的光緒立為皇帝。為了控制光緒,慈禧從小就對他倍加欺凌與恐嚇。當時宮中有一個太監名叫寇連材,他在日記中記錄下了許多皇帝被虐待的隱情。

寇連材哀嘆說:“中國四百兆人中,境遇最苦者莫如我皇上。”普通人自小就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光緒帝自從五歲入宮後,卻活得像個孤兒一樣。親生父母輕易不得晉見,只能保留名分而已。宮中所有人全都要看太后的臉色行事,不敢親近皇上。光緒的一日三餐,雖然菜品雖豐盛,但沒有人伺候他,所以只能吃較近的、易夾的菜,稍遠的那些菜大多已經腐臭了,然而每天都會被重複端上來,專門用來噁心光緒。有時候光緒吃不飽飯,便請求太后賜膳,此時太后必以節儉之德為由,教訓皇上一番。太后對皇上非常嚴厲,經常加以喝斥,稍微不如意,便拿著鞭子抽打,甚至罰跪。從小就遭受太后的虐待,所以光緒對慈禧可謂是畏之如虎狼。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晚晴時期,一場必然失敗的改革運動

“中國四百兆人中,境遇最苦者莫如我皇上。”

光緒十六年,皇帝已經年滿二十歲,慈禧便假惺惺地下歸政之詔。然而光緒也只是有名無實,一切用人行政皆出自太后之手。在內有太監李蓮英監視,在外有軍機大臣孫毓汶把持,皇上幾如虛器。隨著慈禧日漸衰老,李蓮英害怕將來皇上掌權後,自己會被誅殺,便日夜進讒言於太后,說皇上有怨望之心。久而久之,太后也起了廢立之念。甲午海戰時,光緒曾請求慈禧停辦頤和園工程以便充實軍費,慈禧為此大怒,連續三個月不跟光緒說一句話,每天必令其跪滿兩個鐘頭後才能起來。又奪光緒二妃之號,盡黜其所信任之人。由於恭親王不同意,所以慈禧的廢立之謀始終未能確定。

1898年春天,列強紛紛在中國強借軍港,掀起瓜分的狂潮。恰逢此時,恭親王病死了,榮祿等人便密謀聯合六部九卿上表請求太后再次垂簾聽政,但礙於“清議”,最終沒有實行。光緒帝自知帝位不保,又不甘做亡國之君,便向慈禧太后索要實權,決定“知其不可而為之”。此時慈禧也想找個理由來廢掉光緒,便假意答應他的請求。當時有人問榮祿說皇上如此變亂祖制,太后為何不管。榮祿笑道:“始俟其亂鬧數月,罪惡貫盈,不亦可乎?

就這樣,在慈禧太后“將欲取之,必姑予之”的陰謀慫恿下,光緒決定放手一搏、掀起一場沒有前途的變法運動。恰在此時,一個名叫康有為的讀書人出現了。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晚晴時期,一場必然失敗的改革運動

變法之前,慈禧與光緒各有算盤

變法之時:啟用康有為,推行維新運動

康有為本是廣東一介平民,早在光緒十四年時,他就曾上書清廷,揭露俄國人蠶食東方的陰謀,警告朝廷要當心變法致強的日本。當時人們都說康有為病狂,大臣們又積極阻格,致使其書泥牛入海。甲午戰敗之後,康有為所言多被驗證,故而名聲漸起。光緒的老師翁同龢讀到康有為的著作,大為歎服,忙召見他,欲將其人介紹給皇上。慈禧知道後,極力阻止。康有為不得召見,便出資刊刻《萬國公報》,與梁啟超等共倡強學會,其中得到張之洞的贊助尤多。他們積極翻譯西文書籍、建立政治學校,從事啟蒙民眾的工作。

光緒二十三年,德國人襲取膠州灣,京師為之大震,康有為再次上疏請求變法。次年大連和旅順被俄國人租佔,光緒忍無可忍,便對慈禧說:“我不能為亡國之君,若不假我權,我必遜位”。慈禧正想找藉口廢掉光緒,便假意應允,放手讓他去變法,以便揪出那些支持皇帝的大臣來。光緒也明知變法沒有前途,但自己不甘做亡國之君,決定“

不如姑冒險而變法,幸則猶可望收政權而保國土;不幸亦可大開民智而待將來。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晚晴時期,一場必然失敗的改革運動

光緒對變法成功的期望不大,想以此來啟蒙民智

四月二十三日,光緒頒佈《定國是詔》,確定了變法的方向。接著召見工部侍郎康有為,命其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開啟了轟轟烈烈地維新運動。這場改革的主要內容有:

教育領域。建立京師大學堂,開設政治、工商、經學等八門科目,為將來培養新式人才。廢除自從王安石變法以來所施行的經義考試製度,取締八股文體式,一律改為策論。使讀書人不再受縛於古人的經書,引導他們去研究關於國家現實事務的實學;又下詔改各省學堂為學校,兼習中西方之學問;

文化領域。命梁啟超等辦理譯書局事務,大規模地翻譯海外圖書,以供國人閱讀;又令康有為督辦《官報》,為變法營造輿論,啟蒙民智。

以上兩項主要立足於長遠,也是變法的直接目的。譚嗣同在臨斬之前就曾說:“今八股已廢,人才將輩出。我輩死,中國強矣!”光緒與維新黨明知變法不可為,故而注重於開啟民智,以待將來。此外,對於時弊,變法也儘量採取了措施。

經濟領域。設農工商總局於天津,刊農報、購農器,設商務局與商會,保護商務活動,以求“興農殖以富國本。”

軍事領域

。命神機等營改練洋操,參用西法,改習洋機抬槍。

政治領域。光緒帝也做了一些嘗試。他既然無權罷免保守派官員,便新設了一個制度局機構,用來架空六部九卿衙門,還裁剪了許多大小京官職,節省下無用的冗費。

當然,對於變法來說,最大的阻力還是在於人事方面。如果沒有人員去執行,那麼一切的變法措施就都不能落地。為此,光緒帝向清廷最保守的禮部發起了進攻。根據傳教士阿瑟·斯密斯的記載,當時禮部主事王照曾上書皇帝,建議民眾剪髮斷辮,改穿西式服裝;又請求國家成立議會,效法日本。此奏一出,禮部譁然,保守派官員聯名上書,大罵王照崇洋媚外、數典忘祖。結果光緒卻以他們“阻塞言路”為由,盡皆罷免,對禮部進行了大換血。

御史文悌又上奏,稱康有為開保國會,徒欲保中國,不保大清。沒想到光緒帝反而駁斥說:“中國即大清,保中國即保大清,是又何害?”接著又提拔劉光地、譚嗣同等四人進軍機處,與舊派大臣抗衡。然而不到十天,政變就來了。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晚晴時期,一場必然失敗的改革運動

譚嗣同殉難

變法之後:慈禧發動政變,盡廢新法

改革的關鍵在於用人,而且要用有權之人,其中最重要的權就是兵權,光緒與慈禧都明白這個道理。慈禧早在變法之初,驅逐翁同龢以後,就與榮祿定下農曆九月天津閱兵之事,打算藉助軍隊的聲勢來廢掉光緒。

光緒雖然放手改革,但天津閱兵就如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始終懸掛在頭頂上。到了七月二十九日時,光緒從頤和園出來後,忽然對慶親王奕劻說:“

朕誓死不往天津”。當時北洋三軍分別是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和袁世凱的新軍。光緒自知身處險境,便密諭康有為等,說:“朕位幾不保,汝等可與諸同志妥速密籌,設法相救。”譚嗣同見皇帝手無兵權,諸將中又只有袁世凱有改革的傾向,便向光緒舉薦了這個見風使舵的梟雄,光緒遂破格超擢其為侍郎。

八月初六日,袁世凱返回天津後,便向榮祿告密,說群小結黨煽惑,謀危宗社,必須保全皇上以安天下。於是榮祿急忙入京,奔赴頤和園,對慈禧說:“帝信康有為等逆謀,將圍頤和園,不利於太后。”慈禧為之震怒,即日下詔稱光緒有病不能視事,太后復垂簾聽政,接著便大肆搜捕維新黨人。之後,八月十一日恢復被光緒裁汰的冗官,關閉官報局,停止在各省州縣設立的中小學;二十四日重新恢復八股文取士制,廢除農工商總局,查禁全國報館,取締所有社團;九月份,又恢復武試弓刀石之制,一切重新照舊。

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指出,政變的總原因在於光緒與慈禧之間的矛盾

。二人在權力上存在鬥爭,政見也不一樣。在光緒看來,戊戌變法是唯一證明自己不甘做亡國之君的機會;而在慈禧看來,這場變法是她廢掉光緒的絕佳藉口。所以歷史上才出現了一個手無實權的皇帝卻發動“百日維新”的短暫現象。誰料政變之後,各國公使極力反對廢立,導致慈禧的排外情緒日漸升溫,對義和拳採取了綏靖政策,想要禍水東引,暗中扶持他們,以便用來屠殺洋人,結果反而引起了更為慘重的“庚子國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