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和孩子單純做閨蜜?要知道,這樣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身邊有位朋友,自從有了寶貝閨女開始,就“立志”和孩子成為朋友、閨蜜。

小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如衣服從來都是一模一樣的親子裝,髮型也總是和孩子一模一樣的或披散、或紮起;外出時,甚至還常常開玩笑的讓孩子叫她“姐姐”或者“媽咪姐姐”……

大到日常交往的言談舉止,比如動輒就像孩子給她撒嬌一般,和孩子奶聲奶氣的撒嬌,讓孩子親親她,讓孩子抱抱她,遇到爬蟲之類還會大聲嚷嚷,讓孩子保護她……

你想和孩子單純做閨蜜?要知道,這樣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從表面來看,她們母女間的親子關係很是和諧,真的像是兩姐妹一般。我們一起聚餐或者遊玩,也開玩笑說是她家先生領了一大一小兩個孩子而已。

如今孩子7歲了,和媽媽說話時,也聽不出任何的“媽媽的感覺”,總是半命令的口吻,還直呼媽媽的小名。

朋友很是得意,覺得自己有了孩子之後,不但“返老還童”的重新活了一回,還和孩子成為“無話不談”的好閨蜜。

你想和孩子單純做閨蜜?要知道,這樣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直到這次國慶節,他們一家出去燒烤。

她驚奇的發現,女兒總是特別纏著爸爸,有時候看著爸爸和媽媽在一起說話聊天,還會出現很排斥的樣子,總是要插到爸爸媽媽中間。

另外,女兒還有些“嫌棄”自己的樣子,甚至開始用上“訓斥”的口吻,叫著她的名字,嚷嚷她做事情的不利索或者不如意。

比如女兒會說:“曉玲玲,看你穿的羊肉串兒,真的好失敗啊!”

女兒還會對著爸爸嗔怪:“爸爸,你別讓曉玲玲站在你身邊那裡了,燒烤她也不會,串串兒也串不好,真讓人費心啊!”一股說不出的感覺,開始瀰漫在朋友的心中。總覺得似乎有哪些地方不對。

看著和自己穿著一模一樣T恤,揹帶牛仔褲、網球鞋、扎著同樣的馬尾辮的女兒,就連皺眉的樣子,都有幾分和自己神似的感覺,可這並不是自己一直追求的“閨蜜”的感覺啊!

你想和孩子單純做閨蜜?要知道,這樣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其實,這樣過分追求和孩子成為“閨蜜”的親子模式,還真的並非是正確的親子模式。

你想啊,在孩子小的時候,她更需要被呵護、被保護的感覺,認為在爸爸媽媽身邊,才是自己最為安全的地方;爸爸媽媽是自己的守護神、保護傘,是可以讓自己完全依賴的角色。

可是呢,媽媽卻似乎和自己一樣,甚至偶爾還比自己更小、更需要被照顧。

除卻最初的“新鮮感”之外,孩子勢必會油然而生出另一種“不安”的感覺:媽媽並不能保護自己,那麼只有爸爸才是自己最為安全的停靠地。所以,她會不由自主的尋求爸爸的保護和安慰,而開始逐漸脫離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媽媽。

一句話概括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她並不需要所謂的“閨蜜”,而是亦師亦友、有滿滿安全感的親子關係。媽媽就是溫暖、安全的象徵啊!

事實上,和孩子過於親近,動輒就以和孩子一模一樣的朋友相處模式,甚至會委屈自己的審美和愛好,而選擇孩子的意願,反而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令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無法體會真正意義上的親子關係,成為心理上的“孤兒”,惴惴然心難安。

失去家長的角色,反而讓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


專家認為,家長可以儘量瞭解孩子的喜好,但不應當因為要與孩子做朋友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喜好。

要知道,爸爸媽媽更應該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領者、照顧者,而非“閨蜜”。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再返回童年時代的單純,這是不爭的事實。

偶爾為之沒有問題,刻意為之就有些過猶不及了。對比於“閨蜜”,孩子更需要來自爸爸媽媽的愛,爸爸媽媽的照顧、爸爸媽媽的保護。

所以,親子溝通雖然是要父母和孩子成為朋友,但朋友的尺度是需要把握的。在內心深處彼此沒有隔閡,只有信任,才是真正的朋友。

很明顯,在親子關係中,家長的角色和示範作用更為重要。所謂“言傳身教”就是如此,孩子會從父母身上習得種種,所以,父母更應該給孩子可信任和被保護的感覺,是巍峨的山、是穩固的島,是隨時可以感受到的安全。

也就是說家長是掌握孩子心理、生理成長的主舵手。而非刻意為之、故意營造出的“閨蜜”感,或者“被照顧”的感覺。


有些父母可能是為了讓孩子“自主、獨立”,因此開始用自己的“小”和需要被“照顧”來鍛鍊孩子。這些做法無可厚非,但也要注意“度”的把握才好。

總之,家長要在孩子面前擺正自己的位置,保持適度的權威感。

在孩子面前家長本就是一個成年人,需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的角色,本末倒置,勢必會出問題,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