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詩的功能與藝術的格局,兼析自作七律詩三首

文:高天晨

《論語 泰伯》中,孔子曰: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在古代,“詩、禮、樂”內涵上並非三種東西,只是同種理念的三種表現形式,而古人更側重強調它的一體性,把三者看做功能不同的三個接口而已。

詩是最有精煉性的語言形式,禮是內在原則的外化形式,而音樂則是與二者融通的更具有傳播性。詩樂在最早都是為了表達禮,進而表達德,表達道。後來的發展中,詩既要表達情感,也要表達內在理性思考。

我們不妨從現代角度來看看詩的功能和藝術的格局問題,筆者也顯出拙作七律三首,並分享詩的創作心路歷程。

略談詩的功能與藝術的格局,兼析自作七律詩三首

詩是一種主觀的藝術表達

詩詞是一種表達立體全息感知的最佳途徑,詩最忌淺白,故而詩必然要有詞句的凝練性和間接性;詩最忌散亂,故而有格律之約束,方能體現煉字之功夫。是故中國詩是人的一種自我覺察和整理,而不僅僅是在抒發一種散亂的情志。

詩詞具有主觀性,首先詩人得有感,故而有情有感是詩的入口和開端的可能。同時,詩也因此成為了最具有社會教化意義的載體,故而說“興於詩”。

好的詩句,是可以讓人有共感共情,亦能將心中所感用一種間接的表徵性的方式表達出來。筆者曾經在一個野外露營活動中負責守夜,直到天亮。萬籟俱靜,看黑夜月光,又看松柏樹枝。閒來操拳起舞,星光下卻無人呼應;欲想潑墨書寫,卻又無所可得。

天漸發亮,只看白雲朵朵連成一線,而眾人仍在夢中未起。回想起傍晚夜黑前映著夕陽吹奏洞簫的情景,雖然是一天的兩端,卻景緻很像。於是便在這萬籟俱靜中靜靜閉目坐著,感受大自然甦醒的一切充滿生機的動靜。“內照形軀”是《參同契》中的句子,而呼吸稱之為“風”。總結這些主觀的感受和景物,便有了下面這首詩。表達了自然中的主觀自我覺察。

略談詩的功能與藝術的格局,兼析自作七律詩三首

七律 守夜


孤夜玄天伴月光,虯枝松柏立蒼茫。

林中舞步清輝映,紙上箋花墨韻長。

一線白雲穿古夢,半聲簫曲亂斜陽。

形軀內照觀風起,吟罷千山萬卷黃。


略談詩的功能與藝術的格局,兼析自作七律詩三首

詩是一種客觀理性的藝術外顯

奧修說: “你可以在各處找到主觀的藝術,如繪畫、詩、音樂等,它由情緒而出,自頭腦而生; 但是客觀的藝術則是來自於心的空性,你成為一把笛子;一枝中空的竹子,於是,宇宙透過你歌唱。”

藝術不能僅僅表達自己而是把自己的表達的管道,去表達後面的某種客觀屬性及其理念,古人所說“詩言志”就是此意。這裡說的客觀屬性,不是直接闡述客觀,而是用詩的角度的手法。即以藝載道,對詩人則要求要通感通識。

與表達主觀的藝術相比,高級的藝術都是反“藝術形式唯一論”的,因為藝術只是表達工具,甚至“我”也我只是表達工具的駕馭者。表達什麼,要看視野、格局和道心。

略談詩的功能與藝術的格局,兼析自作七律詩三首

孔子的學生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何止“我”不是全部,藝術也不過是端口,根本不是全部和目的。此即《樂記》所說,“音”與“樂”的根本不同。也如同東漢趙壹的書法理論《非草書》反對恣意個人表達的草書。有著理性表達,具有倫理投射功能的詩,稱之為“立於禮”。

詩、書法等藝術,不過是高級之規律或意識態向下形以個人方式流變而已(“下流”的本意),故而古人以向術為恥,而以向 道為榮。應該把藝術看做載體,而用他的藝術性去更好的表達一種客觀屬性。

今年爆發的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它迅速蔓延的可怖,也讓我們同情受難同胞和奮戰的醫護人員。每天看著疫情增長,看著“逆行者”的勇敢,不禁感慨。今年正月十五,筆者就寫了下面這首七律,是用詩來記錄那一刻的狀態以及內心的感受。詩不是筆記,雖然可以表達客觀,卻不是為了客觀記錄,詩是二者交織的。

略談詩的功能與藝術的格局,兼析自作七律詩三首

七律 十五• 祈月(中華通韻)


江城渺漫春難覓,瘴疫南襲志欲摧。

寫罷無言吟夜雨,長歌浩嘆望崔嵬。

難聞病骨成新鬼,忍看賢傑入溯洄。

默禱晨夕祈九曜,高天對月吼春雷。 ​​​​


略談詩的功能與藝術的格局,兼析自作七律詩三首

詩是一種內外交織的意象呈現

一種藝術所表達的內在寓意,我們也稱之為語言,我們說“語言”是多面的,表達這種語言,形式很多。這個語境下的“語言”其實是內在的語言,即“意”。這種“語言”表現力最窄的是文字,而力量最弱的是外在。而二者卻又是最外化實用的“跡、相、表”。

孔子所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立象以盡意”。所以,中國的傳統藝術,就是樹立不同的“象”。而象是意的載體。這種象的立體表達,是一種意識律動的呈象,即所有藝術都表達某種音樂性。它是立體的,多面的,全息的。故而把這種稱之為意象,這是中國藝術的核心表達。即詩的“成於樂”。

今人對古人最大的誤解,即把“象”誤解為“相”進而當做了“意”本身,把一個內在立體全息的系統理解為一個扁平單一的外在痕跡。最典型的就是書法。很多人會說,“書法有什麼好說的,不就是寫字嗎?”而其實對書法來說,文字不過是表相字跡,書法藝術要表達的“語言”是線條的律動而產生的幅度頻率,這個振幅頻率表現在筆墨上,是書法之象,而其中之意,則大有文章。

略談詩的功能與藝術的格局,兼析自作七律詩三首

同理,音樂,武術都是如此,而人們只能看到他們能看到的部分。故而,什麼是真正的學習?是拓寬視野,改變視角,提升維度。增強一種對意象的理解。

明代畫家李華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話,道出了箇中道理:

大都古人不可及處,全在靈明灑脫,不掛一絲,而義理融通,備有萬妙,斷非塵襟俗韻所能摹肖而得者。以此知吾輩學問,當一意以充拓心胸為主。

筆者的朋友古箏演奏家常靜,曾即興演奏一曲《蒹葭》是採用《詩經 蒹葭》的意象,用古箏彈奏出。筆者聽其曲,感受到古箏的聲音營造了一種水紋波瀾,漸漸遠去的形象。聽這個音樂,馬上浮現的是《莊子》“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故而詩末句用的就是這個,而蒹葭即荻蘆,鬢絲即伊人。莊子說“人能虛己以遊世”,故而化用之。

我這個詩的畫面,是一個葉子在水中的旅行經歷,古箏的那個節奏感覺,像是不斷衍生的波紋在推動這個葉子的遊歷:它孤獨的游泳,看到霧滿攔江,看到九里城郭,看到樹木連雲,見到霜霽漫天。也曾有成龍而吟的想,亦有為鶴沖天的夢。卻忽又看到佳人水旁,故人遠去,見到人們無由而自起煩惱的可笑。


七律 蒹葭


一水輕吹落葉遊,白波遮霧見萍浮。

春山九里連雲樹,古木千年渭水秋。

遊世龍吟霜霽岸,夢天鶴唳荻蘆洲。

鬢絲相看扁舟去,卻觸虛船古渡頭。


略談詩的功能與藝術的格局,兼析自作七律詩三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