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美的融合:傳統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稱集合

文化與美的融合:傳統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稱集合

一月、二月、三月……十一月、十二月,現在我們是這樣稱呼一年的十二個月份,這樣的稱謂直觀而又簡約,但是幾千年來,我們的傳統文化對十二月的稱謂絕非如此單調。

優美的中國文化給十二月賦予了更多優美的雅稱,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正月

古人把十二個月分別對應一種各月的應季植物,並以之命名,正月為柳月。

文化與美的融合:傳統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稱集合

正月在大部分地區還處於寒冬季節,但是柳樹即將發芽,所以人們有折柳枝插在瓶子裡看柳芽和柳花的習俗。

古代的十二律也對應十二個月,正月對應太簇,所以正月也可以稱為太簇。

我們現在除了對一年中第一個月稱為正月外,還常用元月。

除此之外,正月還有孟春、寅月、嘉月、首陽、獻歲、早春、端月、華月、夏正、冠月、新正,這些稱謂。

孟是孟仲叔季的孟,指農曆一季的第一個月,後來也被引申為兄弟姐妹排行的次序最大的那一個。

正月為什麼還叫夏正呢?似乎正月跟夏天怎麼都扯不到一起。

夏正的夏是夏朝的夏,夏正即“夏朝正月”的意思。夏朝的正月跟我們現在說的正月是同一個時間,因為後來商和周都改過正月的時間,所以現在的農曆正月也叫夏正。

端月的端是頂端的意思,即最早的一個月。

二月

二月對應的是杏花,所以二月又叫杏月。

文化與美的融合:傳統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稱集合

二月對應十二律的夾鍾。

除此之外二月還有建卯、麗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竹秋、大壯、中春、婚月、媒月的叫法。

花朝這個名字來自農曆二月的花朝節,花朝節也叫花神節,民間俗稱為百花生日。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曾經流行過,一般於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舉行。後來因為改朝換代國都北移,花朝節的日期改來改去,再後來這個節日在很多地區被逐漸淡忘。

花朝節經過多年的演變,一度成為女兒們的節日,這個日子裡,女子可以不受拘束地遊園賞花,所以也是她們認識青年才俊的機會,因此二月就有了婚月和媒月的別稱。

另外值得說一下的是二月“竹秋”這個別稱。

古代人認為秋季是各種糧食果蔬結果豐收的季節,但是作為竹子的“果實”竹筍卻是在二月出土,所以二月就被看作是竹子的秋季。

宋·贊寧《筍譜》:“凡百穀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若筍……及乎外苞內實,冒土而生,當二三月為秋。”

三月

三月對應的花是桃花,所以農曆三月又叫桃月。

文化與美的融合:傳統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稱集合

三月對應十二律的姑冼。

除此之外三月還稱為季春、辰月、鶯時、末春、蠶月、桐月、秒春、桃浪。

姑先即姑洗,姑洗是十二律中的一個,姑是“故”的意思,洗是“鮮”的意思,意思是萬物舊貌已經過去,換作新鮮的樣貌。

班固《白虎通·五行》:“三月謂之姑洗何?姑者故也,洗者鮮也,言萬物皆去故就其新,莫不鮮明也。”

四月

四月對應的花是槐花,所以農曆四月又叫槐月。

文化與美的融合:傳統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稱集合

四月對應十二律的仲呂。

除此之外四月還稱為槐序、槐夏、孟夏、麥春、乾月、除月、麥候、建巳、朱明、正陽。

朱明是古代傳說中的火神祝融 。

《淮南子·天文訓》:“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 。” 高誘注:“舊說雲祝融 。”

五月

五月對應的花是石榴花,所以農曆五月又叫榴月。

文化與美的融合:傳統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稱集合

五月對應十二律的蕤賓。

除此之外五月還稱為建午、炎月、端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鬱蒸、小刑、鳴蜩。

《詩經》上記載“五月鳴蜩”,蜩即是蟬。意思是在五月知了們紛紛破土上樹,開始了夏天的第一聲清音歌鳴,因此五月別稱“鳴蜩”。

六月

六月對應的花是荷花,所以農曆六月又叫荷月。

文化與美的融合:傳統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稱集合

六月對應十二律的林鐘。

除此之外六月還稱為季夏、徵暑、遁月、精陽、伏月、焦月、署月、溽暑、季暑、且月、玉繩、天貺(kuàng)、建未。

天貺是指天貺節,古代在六月初六那一天有一個節日就是天貺節。天貺節傳說起源於唐代,玄奘取經過海時,經文被海水浸溼,於六月初六將經文取出曬乾。後來家家戶戶都在六月初六這一天在大門前曝曬衣服。

且月意思來自次且,次且即趑趄,形容行走困難之狀。意思是六月陰陽交接之際,陰逐漸要壓過陽,但是陽卻不肯被壓下去。

《爾雅義疏》:“且者,次且,行不進也。六月陰漸起,欲遂上,畏陽,猶次且也。”

七月

七月對應的花是蘭花,所以農曆七月又叫蘭月。

文化與美的融合:傳統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稱集合

七月對應十二律的夷則。

除此之外,七月還稱為早秋、蘭秋、上秋、相月、巧月、瓜月、肇秋、新秋、首秋、孟秋、初秋。

巧月比較容易理解,七月初七乞巧節在農曆七月,這在傳統節日中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爾雅》稱七月為“相月”。這個“相”是因七月對應五行中的陽金,金凝為相。這個“相”是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的“相”,萬物各自相向為貌,是順秋氣,收斂的結果。

《爾雅·釋天》:“七月為相,八月為壯。”

肇秋指農曆七月來自曹植的《離思賦》。

曹植 《離思賦》:“在肇秋之嘉月,將曜師而西旗。”

八月

八月對應的花是桂花,所以農曆八月又叫桂月。

文化與美的融合:傳統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稱集合

八月對應十二律的南呂。

除此之外,八月還稱為仲商、中秋、壯月、仲秋、竹春。

八月別稱竹春對應了二月的竹秋之意。

爾雅稱八月為壯月。說到這個壯月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濟南謝氏重撰《金石錄》時看到“壯月”二字不明其意,思來想去認為古人寫的是“牡丹”,是因為後世流傳過程中發生了謬誤,於是就把“壯月”改為“牡丹”。

李清照《金石錄·後序》:“紹興二年、玄黓歲壯月朔甲寅,易安室題。”

九月

九月對應的花是菊花,所以農曆九月又叫菊月。

文化與美的融合:傳統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稱集合

九月對應十二律的無射。

除此之外,九月還稱為朽月、霜序、暮秋、詠月、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九月稱為朽月見於古代文人詩詞,但是來源無從考證。大概是因為九月到來的時候草木開始凋零,百花都開始凋謝。

青女是中國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九月掌管霜雪的青女降臨大地,所以九月又稱青女月。

《淮南子·天文訓》:“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高誘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

杜審言《重九日宴江陰》詩:“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十月

十月沒有什麼應季的花好對應,但是木芙蓉在十月還能綻放最後一波,所以有“十月芙蓉顯小陽”的說法,十月又稱陽月、小陽春。

文化與美的融合:傳統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稱集合

十月對應十二律的應鐘。

除此之外,十月還稱為良月、吉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陰月、露月、亥月、小春月、正陰月、子春、初冬、開冬、孟冬、上冬、霜華。

古代,十月既被稱為陰月又被稱為陽月,所以這個月很奇怪。

十月稱為良月、吉月是因為古人以盈數為吉,所以認為十和十的倍數都是吉利的。

《左傳·莊公十六年》:“ 公父定叔出奔衛,三年而復之……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數焉。’”

十一月

十一月對應的植物是葭,所以農曆十一月又叫葭月。

文化與美的融合:傳統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稱集合

十一月對應十二律的黃鐘。

葭是指初生的蘆葦,《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沒有長穗的蘆葦。農曆十一月,一些地區蘆葦冒出頭來,所以稱為葭月。

除此之外,十一月還稱為冬月、暢月、復月、寒月、幸月、暢月、子月、辜月、復月、龍潛月、仲冬、寒豔、長至、一之日。

一之日是指“減去十剩餘”之日,所以十一月就是一之日,十二月就是二之日。

暢月是因為十一月被認為是充實之月,萬物充實卻不發芽,等著春天爆發。

《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暢月。”鄭玄注:“暢,猶充也。”

十二月

十二月對應的花是梅花,所以農曆十二月又叫梅月。

文化與美的融合:傳統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稱集合

十二月對應十二律的大呂。

除此之外,十二月還稱為臘月、蜡月、嚴月、嘉平、殘月、冰月、涂月、除月、丑月、臨月、季冬、暮冬、杪冬、寒冬、嚴冬、殘冬、末冬、木少冬、窮節、星迴節、清祀、歲杪、歲木少、殘霜天、二之日、嘉平月。

古代有十二月臘祭的習俗,所以十二月一直與祭祀相關,因此有清祀的別稱。另外嘉平也是臘祭的別稱之一,也用來指代十二月。

星迴節原本是雲南白族等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十二月底,這個節日是為紀念南詔酋長曼阿娜之妻阿南夫人投火而死而創立,歷史上一度流傳多地。

《玉溪編事·震旦》:“南詔以十二月十六日謂之星迴節,日遊於避風臺,命清平官賦詩。”

如此眾多的十二月雅稱,讓每一個季節都充滿了優美的意味,不禁讓人感嘆前人在豐富漢語詞彙中的智慧高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