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讀莊子:中國“諡法”與“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莊子的《人間世》有一個重點,由《逍遙遊》講如何解脫,由解脫成為超人以後,修到形而上道萬物齊一而能平等,然後才能夠懂得如何做一個人,如何養生,如何使自己這個生命有價值地活著,然後才可以入世。從歷史上我們曉得,孔子的一生與衛國及衛靈公的大臣關係非常好,非常深,而孔子的大半生都是在衛國度過的。

  中國歷史很妙、特殊的地方,叫“諡法”,是我們歷史特有的精神。不管皇帝大臣名人,一生所做的事對與不對,死後都有一個封號,叫做“諡法”。古人對這個封號,非常重視,不過諡法現在不保留了。像有些皇帝,比如漢哀帝,很悲哀的。漢朝最後被曹操所控制,結束的是漢獻帝。獻帝,當然不是這樣解釋,但是也可以說,把國家獻給人家了。又如漢文帝、漢宣帝、周文王,歷代能夠諡得上一個“宣”字,一個“文”字的,很不容易。大臣中像清朝曾國藩,死後的封號“曾文正”,那都是最難得的。又如明朝的王陽明,諡封為“王文成”,還沒有辦法稱文正。中國過去的讀書人,就怕死後所諡的這個名稱,那是永遠沒有辦法改變的。

南懷瑾讀莊子:中國“諡法”與“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再如漢朝的漢靈帝,戰國時候衛國的衛靈公,有一個靈字就不太靈了,有一點神經兮兮的。宋朝有一個皇帝叫宋神宗,就是有點神裡神氣的。所以中國的帝王大臣等的為人,尤其做事,要有對歷史負責的精神,誰都沒有辦法逃過歷史的公評,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

  現在我們瞭解了衛靈公,這位歷史上的諸侯,用後世的話勉強說,這位衛國的皇帝很不錯,並不太壞,只是有點吊兒郎當的這麼一個人。可是他用的幹部大臣都是一流的,像最有名的蘧伯玉,他是衛靈公的宰相,孔子都非常佩服他。所以孔子一生顛沛流離,可是在衛國反而住得很久,因為有蘧伯玉這一些人照應他。

  又譬如晏子(晏嬰),他是歷史上有名的矮子,是齊國的賢相,跟孔子也是很好的朋友。但是孔子沒有辦法住在齊國,晏子也不希望他住在齊國,想辦法要他走,這是歷史上一個秘密。因為晏子是為了保全孔子,怕他在齊國住久了要出問題,有人會謀殺他。晏子雖是一國宰相也保護不了,所以孔子只好在衛國的時間多。但是衛國呢?皇帝已經是衛靈公的後人,也是很難弄的,顏回有沒有向孔子要求到衛國去?歷史上查不查得到?不知道。不過《莊子》書裡現在出現了這個故事。

  孔子告訴顏回,再三地講中國文化的傳統,“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先能夠自己站得起來,再來輔助別人站起來。可是我們年輕時候總有一個毛病,自己還不會爬,就喜歡輔助人家站起來,覺得自己是非常高明也有很多主意。我幾十年來跟年輕的同學們常在一起,因為我很怕自己老了不懂事,會落伍的。但跟著年輕人學習幾十年的經驗下來,覺得年輕人永遠跟不上我們。問題是什麼?因為等到我們把他們的學到了,他卻沒把我們的經驗學走。所以年輕人能夠存諸己而站起來的,非常少,如果有的話也是非常特殊的人,一定是智慧能力都非常強的人。學道的也是這樣。你看莊子說的話,“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儒家說己立而後立人;佛家講先求自度而後度人,都是一樣。所以古今中外聖賢的哲學,都是同一個路線,沒有兩樣。

  宋真宗與寇準

  宋真宗時,最有名的一個宰相叫寇準。那時,宋朝也等於南北朝,跟金國正在戰爭的外交狀態,結果寇準主張皇帝御駕親征。那麼誰來保駕呢?寇準說我去。老實講,宋真宗是很不願意去親征。宋朝自趙匡胤開始,一直到他的子孫,北方並沒有統一,而且實在也怕統一,不想統一,這是宋代史上最妙的事。

  一個領袖如果是絕對的軍人出身,好辦!要嘛絕對的文人也好辦;由軍人而變成文人,像趙匡胤兩兄弟啊!就難辦了。所以宋朝,嚴格地講不成其為一個朝代,因為宋朝三百年始終是南北對峙。北方的國家是遼、金、元,西北還有一個夏,南方勉強維持稱為宋朝。自從宋太祖黃袍加身當了皇帝以後,因為自己身為軍人,深知戰爭的痛苦,戰爭的殘酷和戰爭的冒險,因此把燕雲十六州,在地圖上一畫就不管了。所以遼金始終雄霸於北方,同時宋朝的土地非常小,所謂雲南大理是另外一個政權。等於南邊也沒有,北邊也沒有,這樣維持了三百年。不過宋朝在文化的發展上,反而是滿光輝的。

南懷瑾讀莊子:中國“諡法”與“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宋真宗,歷史後來封他這個“真”字的諡號,是很妙的。因為他不想打仗了,但是全國知識分子總想統一國家,所以宋真宗拼命提倡宗教,又信道教,自己認為是天命要他好好修道,不要再打了。當時的宰相王旦,不同意皇帝的想法,宋真宗就請宰相吃飯。皇帝很不容易當,古代皇帝很民主喔!吃完了以後,皇帝說,我看你這個宰相府上也很清廉,沒有什麼家用的東西,這裡有一點小小禮物送你帶回去。皇帝請宰相吃了飯,還給宰相禮物,在宰相的立場,皇上所賜,“情”字的道理只有接受。結果回來打開一看,好幾罐,大概是我們江西最好的瓷器,裝的都是黃金。皇帝送紅包就是叫他不要反對啦!所以王旦考慮了一夜,實在睡不著,怎麼辦呢?他只好不說話,後來他就宣佈,我老了應該退休了。

  後來寇準要真宗御駕親征,到了前方,隔著黃河,看到金國精銳的部隊也是擺兩邊,宋真宗心裡還是在害怕。他在最前線,叫人打聽宰相寇準在幹什麼!寇準這個人很有趣的,派去的太監發現宰相在行轅打麻將,而且一邊打麻將,還一邊喝酒,紅中自板,叫啊叫的,玩得很高興。真宗一聽比較心安一點了,寇準還在玩啊!大概不危險;如果說寇準還在辦公,或是正拿電話在聽消息報告,那真宗的心臟病恐怕要發了。寇準也曉得這個皇帝的心理,所以故意裝得很輕鬆。

  寇準是宋朝的大忠臣,是為國家為天下盡力的大臣。但是寇準這個做法,“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這種事情搞錯了,那不止一個人槍斃,是滅九族的!全家要殺光的;事情成功了呢!“必有陰陽之患”。我們看宋朝的歷史,寇準後來很有功勞,封萊國公,澶淵之盟時,他軍事外交一手包辦了,有很光榮的外交勝利。可是勝利是勝利,雙方訂的還是和平條約。結果回到南方後,寇準始終遭到朝廷大臣的妒嫉,這就是陰陽之患。

  歷史上還有一件有名的故事,宋朝一位了不起的文人名臣,是四川省的張詠,他是地方首長,官位也很高。寇準後來事情成功後就要下臺了,有一次正好在陝西碰到張詠到中央來述職,寇準當時的聲望很高,曉得張詠學問很好,就問他:“你看看我啊,有什麼預兆?”張詠就說:“相公啊!你太謙虛了,樣樣好,何必問我呢?不過啊,有一篇書還是要念一下,就是《漢書》的《霍光傳》。”寇準想,奇怪,《漢書》我又不是沒有讀過,他怎麼講這個話?可能讀得不仔細,馬上回去讀《霍光傳》。

  霍光在漢朝功勞很大,劉家的天下是他一手救過來的,傳記上把他一生的功勞都說了。寫漢書的是班固父子父女,三人共同完成的,最後對於霍光下了一句評語,說他樣樣都好,就是書讀少了,四個字結論“不學無術”。寇準最後讀到不學無術,哈哈一笑,知道張詠是在罵他,說他不學無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