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聲 | 許哲「我做交易,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是對的」

生聲 | 許哲「我做交易,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是對的」



文 字 | 沈 越

攝 影 | 姜 濤



淅淅瀝瀝的雨下著。我看見他打著傘,穿著黑色的西裝向我走來。

那個在別人面前是大型集團的基金經理、是有上萬粉絲的知乎專欄大神、是一年有超200%的盈利交易狂人、是名聲大噪而得到很多投資者追捧的人。

在我面前,他既是那些冗長抬頭的許老師,更是我從小信任依賴的表哥。

我記得還是小學的時候,表哥就買了天文望遠鏡,然後大熱天和我在陽臺折騰怎麼看大熊星座的朦朧星群。結果大雄星座沒看到,全身上下都是蚊子塊。後來他又愛上了計算機編程,我記得他第一個編程好的插件可以隨意輸入一個數字,然後計算機可以告訴我這個是偶數、還是奇數。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計算機可以代替人腦。

大學那會兒,我去了日本學油畫,他考進了交大學計算機。即便相隔兩個國家,也無法阻止我們倒騰的勁兒。

許哲大學還沒有畢業,就從阿里巴巴那裡獲得了一百萬的天使資金,開了他的第一個公司。我在人人網上看了高興地拉著日本同學看我哥的照片。

工作和生活都很繁忙的我們如今很少有機會會像今天那樣聊一下午。當我的團隊採訪他的時候,我忽然有一種感慨,又有一種喜悅。

許哲,見過他的人對他的評價一定都是兩個字:“專業”。

他的話語中,有許多專業的術語,從“夏普率”“策略原理”“結構化投資”“宏觀經濟學原理”“信用違約互換”再到“蒙代爾不可能三角”。這些不是金融學出身,很難一句接一句地聽明白。但是無論他講得多麼的深奧,只要你說你沒有聽懂,他立刻會停下用最直白和簡單的解釋告訴你這個術語的意義。

專業,但不傲氣。

在今天的訪談中,我們準備了很多專業性很強的問題。他不但一一回答,還給了很多交易的建議。從交易的思想,到交易的實踐,甚至從外匯的期權、遠期、掉期、信用違約互換,這些立刻得以實踐的交易套利方式直言不諱的給了很好的建議。

最後當我問他:你為什麼選擇一直做交易?

他引用了索羅斯的一句話:我做交易,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是對的。


生聲 | 許哲「我做交易,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是對的」



{不可知的未來怎麼應對}

您知乎上有一篇文章中提到了K線的作用,說它的地位沒有之前人們認為那麼重要?

我認為它不是地位不好,而是本來就沒有作用。你要理解,K線只是記錄自主價格形態的一種方式而已,本身過去的價格就不意味著是對未來價格的一種指導。如果未來的價格取決於過去的價格的話,它就是一個決定論了。你想,A狀態取決於A-1時候的狀態,A-1時候的狀態取決於A-2時候的狀態,那整個世界就是拉布拉斯妖[1]的那種世界了,是機械決定論的那種世界了。

我們知道一個資產的價格變化取決於諸多因素。比如說某公司的股價可能是因為一個偶然的技術突破就會造成公司基本面的變化,還有它股價的變化。這個信息其實並不包含在過去的價格信息裡,它可能是實驗室的一個偶然發現。就是說機械決定論的未來世界明顯是不存在的,這種思想在十八世紀以前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時大家普遍相信牛頓力學。

在那個世界觀的下面,T狀態完全就是T-1時候的狀態決定的,只要我們知道所有的規則,未來的演繹可以從宇宙的起始到宇宙的終結。用過去的K線去預測未來的價格,無非也是這種決定論。而且它包含了兩個假設,一個是我們知道過去的狀態一定能推測未來,這是不對的;第二個是他認為價格包含了所有的信息,這也是不對的。這兩個結論都是不對的,所以想用過去K線的形態去推測未來價格肯定是不可靠的事情。它的任何一點假設從邏輯上都沒有站得住腳的理由,更遑論用這個東西做交易,這是不現實的。

是不是說我們對未來要有自己的一個預判?

其實策略分兩種。一種是未來預測式的策略,就是說我們要去猜測未來;還有一種策略是對未來不預測的策略。當然還有很多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策略越好,事實上它對未來預測的成分越少,我們策略是用來應對我們不確定性的。所謂的策略不是巫術水晶球用來預測未來的,而恰恰是用來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的,這才叫策略。

不可知的未來你怎麼應對,這個才叫策略。未來不可預知實際上在學術界已經得到了普遍的承認,所有的金融學院已經把未來不可預知作為一個基本的假設條件使用。那麼策略的α[2]從哪裡來,它從很多地方來,我說的完全不可預測的策略也是存在的。有一些強套利策略就是完全不預測未來的,那個只是盈利策略的一小部分,還有一些策略是有一定對未來的猜測在的,但它基於對信息的掌控比別人多,信息優勢是它的盈利點。如果你沒有優勢信息,只是從過去公開的價格想要獲得對別人的交易優勢,那是不可能的。

在未來K線這種東西會被取代嗎?

不會,因為知道這種事情的人很少,大部分人只能依據K線做交易,所以K分析過去很熱,現在很熱,未來還是會很熱。熱不熱和它有沒有用是沒關係的。只要有人願意相信它,它就會熱。所以繼續寫K線分析的書還是能賺錢,繼續去談K線分析還是能吸引觀眾,依然有很多人依據各種各樣的K線分析去交易,這並不會過時,但它過去無效,現在無效,未來依然會無效。

您認為現在的交易在未來有沒有可能完全智能化?比如會出現一個設備,它裡面包含了由人設計的很多策略,只要買這個設備就能實現交易?

首先人工智能現在還很淺。AlphaGo[3] 那種其實只是種概率發生器而已,Deeplearnning[4]其實並沒有人想象的那麼智能。人工智能還遠遠沒有到那個程度。現在的工具箱也是不可能出售的。因為,金融市場賺兩類錢,一種是經濟本身發展的錢,比如說一家公司有黑科技,或者有非常好的商業模式,那我們購買它的資產,然後隨著時間跟經濟的發展我們能賺到錢,這個是賺經濟本身的錢。

另外一種是賺其他對手的錢,看的就是你的保證金。這樣的話我們形成的是競爭關係,也就是說你的保證金是我的獵物,我的保證金也是你的獵物,我怎麼可能把武器賣給你。武器能賣多少錢?你出得起多少買武器?肯定不會超過保證金。因為你買完武器後,肯定還要花本金去賺錢。但如果我不賣給你,我能把你所有的保證金都賺回來。那我為什麼要賣?所以好的工具是絕對不可能賣的。不要說不可能對外出售,我們業內互相之間都是絕對免談的。只有越來越白熱化的競爭,絕對是不可能出售的。而且這種東西時效性是很強的,過幾年它就沒用了。

價值投資就是您剛剛講的靠經濟本身賺錢,那盯著別人保證金的這種呢?

盯著別人保證金那種又是另外一種遊戲了。它們有一些信息優勢,能夠知道大家大概的倉位比在哪裡。我看過一些後臺數據,有一段時間白銀的多頭倉位比高得離譜,最後發生了白銀的暴跌。白銀的基本面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全球的貨幣依然在寬鬆,那為什麼暴跌?其實就是看中大家的保證金而已,它用足夠多的錢,在短時間內是可以操縱價格的,一旦你的保證金擊穿了,你就沒有資格回到戰場,那你的保證金就是別人的獵物了。

包括原油的倉位比,當石油價格跌得很低時,基金的石油空頭倉位一個比一個高。這個時候建石油多頭倉位是比較可惜的。因為石油未來有沒有用並不重要,已經累積了足夠的保證金,你可以計算下你花多少錢能吃掉那些保證金,假如我花200億能夠吃掉1000億的保證金,我就可以去冒這個險。並且我配合一些衍生品,其實並不用冒太大的險。這種策略就是吃別人保證金的策略。這不是在K線上反映出來的,是從隱含波動率上可以看出大家對未來的期望。

而且他們總說期權市場的隱含波動率是精明的投資者對未來的期望,實則不然。在我看來,期權市場的隱含波動率只是一個跟蹤者,它只是一個市商對現在的定價。從它的隱含波動率中能夠看出比價格更多的信息。外匯市場也是這個樣子。每次比較大的外匯波動比如說2015年年初的瑞郎還有“811匯改”的人民幣,在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候,銀行間市場在拼命的short Vega[5] ,一種做空波動率的策略。市場上所有的人都認為瑞士央行能夠控制住瑞郎的匯率波動保持在1.2的波動比率。所以做空波動率很賺錢。

所有市場上的人都相信中國人民銀行能夠完全控制住人民幣的匯率,那非常賺錢的交易就是做空波動率。因為如果你不波動的話,做多和做空都沒有辦法盈利,那資金去哪裡,一定會去期權市場,靠做空波動率賺錢。一旦市場集中做空波動率,市場一定是錯的,大波動就一定會來。去年的白銀、石油、匯率市場都是這樣。這是看中別人保證金的一種方式。

這種當時是否也適用於黃金呢?

黃金的操縱更嚴重。現在中資行已經開始參與倫敦金的定價盤。其實黃金的定價權更多的是在向國內靠攏。事實上,人類的貨幣體制離金本位[6]越來越遠,很多人認為黃金避險,其實並避不了險。黃金更多地是操縱,操縱更看重的就是保證金。很多人把黃金作為抗通脹的工具去考慮。但我們從2012、2013年後再去對照各大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的規模和黃金價格走勢的話,這個看法已經失效了。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依然在不停膨脹,而各國央行在比賽,但是黃金的價格離峰值的1800、1900再也回不去了,現在波動在1100、1200左右。所以通脹論的說法是非常可笑的。因為錢並不是均勻的流向各個資產的。憑什麼認為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擴大會造成不可再生資源的價格上漲呢。

既然這樣,為什麼大家還是比較相信黃金呢?

大家這麼關注黃金,是因為能交易的選擇太少。在國內,很多人期貨戶不會開,只會開股票戶。現在有外匯交易平臺了,可匯率太複雜。那還剩下什麼東西呢?這個時候跟他說黃金,黃金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有很重要的地位。自然他也就容易相信這樣的說法。

可不可以說黃金、白銀和原油在未來幾年已經不具備投資價值了?

未來他們會漲會跌我不知道,未來是不可預測的。當所有人看跌的時候它還可能會漲。短期內是這樣。但長期來講,黃金已經退出人類生活很重要的交易媒介的地位,石油的話則要看科技的發展,比如頁岩油等其它替代能源的發展。現在石油價格明顯跟頁岩氣價格有關,但這個價格的突破點,是和實驗室的科技進步有關,而和過去的價格波動無關。


生聲 | 許哲「我做交易,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是對的」


{暴利、穩定還是長久?}

對於剛做交易的人來講,金融市場的暴利、穩定和長久三點應該怎麼權衡?

那要看你交易的目的是什麼。你的策略是追求暴利、是穩定收益還是自己做個結構化。你要追求暴利,就會存在很大風險。你要追求穩定,就必須清楚你策略的原理。另外一旦你有了還算穩定的策略,不要輕易放槓桿,因為你策略的基礎並不清晰,如果只是看幾個月的表現,你很容易產生經驗主義錯誤,認為永遠有效,於是放槓桿。長期資本管理就是這樣。如果你覺得有一樣東西它完全沒有風險,說明一件事情,你還沒有看到他的風險在哪裡,沒有看到風險在哪裡比知道風險在哪裡危險一萬倍。

如果選擇長久呢?

那麼槓桿不要放得太高,因為這個世界上畢竟是有風險的,包括合約的執行都是有風險的。套利類策略經常用在OTC交易[7]場外,對手盤風險也要考慮。暴利和穩定永遠是相對的,像馬丁格爾似的策略[8],就是不斷的刷,來回反覆地相信它不會走太遠,那個就是平時掙錢,出黑天鵝事件的時候會爆倉。另外一種策略是平時總是相信大趨勢來了,一旦被證偽它會馬上自己止損,會等一次大的黑天鵝,它會賺。

當然如果後一種策略止損夠好,並且沒有全賭上放槓桿,平時可以用前一種策略所產生的收益去覆蓋掉後一種所產生的損耗。

據我們瞭解,現在國內有很多外匯平臺獲得了國外的監管牌照,您覺得以後在國內投外匯會不會像現在投股票一樣常見,大家的接受度怎麼樣,以及國內外匯交易市場該怎麼開放?

這兩個問題是連著的,如果外匯交易沒有獲得合法性支持的話,它永遠不會像股票這麼普遍,它現在還是半地下的。為什麼半地下呢?我們國家選擇了貨幣政策要自主,中國人民銀行要對人民幣的寬鬆程度有把控,又希望匯率穩定的話,它只能犧牲資本的自由流動,資本一旦不能自由流動,外匯交易就是開玩笑的事情。如果人民幣在這一次在匯率調整中,在人民幣貨幣發行基礎中能夠找到新的卯,它在三元悖論[9]中選擇了把資本向下開放的話,意味著放棄對匯率穩定的干預,那外匯市場是有可能向普通公眾開放的。

您之前就說過不要投資中國的房地產,在未來的5到10年,您還是看空中國的房地產嗎?

中國的房地產是一個巨大的財務遊戲,我只能說以人民幣支架的話,房地產的名義價格不會下跌,但它的實質價值會變得非常劇烈。兩種模式,一種就是走向日本那種模式,房地產崩盤,它能保住本幣的信譽。另一種,為了使得大量的銀行債務技術性不違約,它必須犧牲掉本幣的信譽。這兩條路怎麼走是一個問題。

什麼叫技術性違約?比如現在一套房子800萬人民幣,如果它像日本一樣走向血崩,價格掉到300萬,那銀行會產生大量的技術性違約,因為大量的抵押資產是房地產,如果房地產遭到血崩的話,就像股災時股權質押會爆倉一樣,會帶來備選的通縮螺旋。那如何保證這個事情不發生?

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繼續拼命地通脹。但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通脹影響政權的穩定性。另一種就是讓它實際貶值,但要讓人民幣的貶值程度超過它。比如如果房子的價值以美元計跌了50%,但人民幣跌了60%的話,我們以人民幣計價這套房產還漲了10%,那銀行在技術上就沒有違約。要讓房子繼續以人民幣的價格漲的話,只有犧牲人民幣匯率。這就是再做一個選擇,是保住國內資產價格還是保住人民幣匯率。

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為什麼難?因為中國人民銀行負債資產表打開的話80%以上的資產仍然是外匯儲備,而外匯儲備在下降,所以必須要在兩者之間做出一個選擇。如果他能讓自己在資產端繼續有新的信譽注入,而擺脫以外匯儲備作為發行基礎的話,這個問題才會得到解決。

看您的文章有很多國學的東西,您會不會覺得國學可以影響一個交易者?

交易者信佛崇道的特別多,主要是在這些不確定的事情中找到一點安慰。交易和佛學其實並沒有那麼相干,因為佛教的目的是非常單純而直接的,它是追求是涅槃法,它不是追求要透徹地瞭解世間萬物的規律,這並不是佛陀所倡導和希望的。所以很多人試圖尋找規律,這是緣木求魚,方向是反的。

您做到您現在的工作位置是為了財富還是為了財富以外的東西?

都有。首先是財富,因為要養家。另外就是索羅斯說的市場是我哲學的檢驗所,差不多我也是這麼想的。你對於你的世界觀,對於你的理論,對於近期市場的理解,是需要在交易中認證的,不能你說是兩邊對等的就OK了。

生聲 | 許哲「我做交易,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是對的」


文中註解

[1]拉布拉斯妖

由法國數學家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於1814年提出的一種科學假設。此“惡魔”知道宇宙中每個原子確切的位置和動量,能夠使用牛頓定律來展現宇宙事件的整個過程,過去以及未來。

[2]阿爾法策略

投資者在市場交易中面臨著系統性風險(即貝塔或Beta、β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即阿爾法或Alpha、α風險),通過對系統性風險進行度量並將其分離,從而獲取超額絕對收益(即阿爾法收益)的策略組合,即為阿爾法策略。

[3] AlphaGo

是一款圍棋人工智能程序,由位於英國倫敦的谷歌(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的戴維·西爾弗、艾佳·黃和戴密斯·哈薩比斯與他們的團隊開發,這個程序利用“價值網絡”去計算局面,用“策略網絡”去選擇下子。2015年10月阿爾法圍棋以5:0完勝歐洲圍棋冠軍、職業二段選手樊麾;2016年3月對戰世界圍棋冠軍、職業九段選手李世石,並以4:1的總比分獲勝。

[4] Deeplearnning

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研究中的一個新的領域,其動機在於建立、模擬人腦進行分析學習的神經網絡,它模仿人腦的機制來解釋數據,例如圖像,聲音和文本。

[5] Vega值

認股證對引伸波幅變動的敏感度,它反映當引伸波幅變化一個單位時,認股證價格理論上的變化,Vega值永遠都是正數,值越大,投資者面對引申波幅變化的風險便越大。

[6] 金本位

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干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金本位制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歷史上,曾有過三種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狹義來說,金本位制即指該種貨幣制度。

[7] OTC市場

英文全稱Over-the-Counter Market,中文翻譯為櫃檯市場。OTC市場這一叫法起源於100多年以前,那時的美國證券市場就已經有許多不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和其他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有價證券,投資者可以通過證券公司或是銀行購買這些股票。由於當時的投資者只能夠到證券公司和銀行開的門市部的櫃檯上買賣股票,櫃檯市場和櫃檯交易也因此而得名。

[8] 馬丁格爾法

馬丁格爾法可能是賭場遊戲系統中最著名的策略。你以一單位賭注開始,在每次賠錢後,將賭注加倍,而在任何一次贏錢後,下一次又迴歸到一單位賭注。馬丁格爾法的優點和誘惑力是在每一次賠錢後加碼雙倍,因此下一次贏錢時,你總能贏回之前所有的損失,外加一單位賭注(可以在紙上演算)。然而在一連串的損失發生時,賭注規模會增加得非常快速,你可能在賭贏之前,就破產了。為了避免資金雄厚的賭徒成功地運用此一策略,所有賭場都對最大賭注設限。

[9] 三元悖論

也稱三難選擇,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生聲 | 許哲「我做交易,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是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