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之端午

正值端午佳節,在中華民俗裡向來有“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這句俗語。那麼五毒具體指的是什麼呢?為什麼農村地區會有避五毒的習俗呢?

在古代民間,傳說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分別是毒蛇、蜈蚣、蠍子、壁虎和蟾蜍。

古代把五月初五定為驅趕瘟疫毒蟲的日子,漢族民俗認為每年夏曆五月端午日午時,五毒開始孽生。於是人們通常在正午前在屋角及各陰暗處灑石灰、噴雄黃酒、燃藥煙,以滅五毒,驅穢氣。

那麼,為什麼端午節要“驅五毒”呢?

那是因為,以前每年到了農曆五月,瘴癘之氣驟增,瘟疫開始流行,所以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毒月”,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中載︰“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及《太平御覽卷二二》引漢朝董勳《問禮俗》曰︰“五月俗稱惡月。俗多六齋放生。”並且,古代人也認為,五月不僅是毒月,五日又被認為是惡月之最。傳說五月五日這天邪祟當道,五毒並出,禁忌也多,除了忌“曝床薦席、蓋房子”外,甚至有“不舉五月子”的諺語,就是不養育五月所生的孩子。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農曆的五月,天氣炎熱,蚊蟲增多,再加上不注意衛生,導致滋生各種致病的細菌,容易導致生病,所以認為五月不吉利。

五毒

蜈蚣、毒蛇、蠍子、蟾蜍、壁虎,這五種動物具有十分猛烈的毒性,故而把它們合稱為五毒。

所謂“五毒醒”,並不是說這五種動物在端午節才醒來,而是在傳統二十四節氣上來說,穀雨之後,氣溫升高,病蟲害就進入了繁衍期,古時人們在穀雨之後,還要貼穀雨貼,以祈禱家庭不被兇物作祟。從穀雨到端午,毒蟲從繁衍進入了成熟期,就出現在人們視線中了,所以叫做“五毒醒。”

把蜈蚣、毒蛇、蠍子、蟾蜍、壁虎作為五毒,這其中也有一些不科學的地方,是古人對世間萬物認識的侷限性所致。

蜈蚣:被評為五毒之首,因為蜈蚣常見、而且繁殖能力超強,人被咬了之後疼痛難忍,倒不是說它毒性有多強。但在中醫理論中,蜈蚣具有十分大的藥用價值,被評為五毒之首,也是因為跟其他四毒比起來,蜈蚣的藥用價值最大。

毒蛇:古人評選中的蛇,並不只是毒蛇,而是所有蛇類。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蛇咬人的事情屢見不鮮,所以很多人怕蛇,但是蛇也分有毒和五毒,只不過在人們心中,只要是蛇就會咬人,非常討厭。

蠍子:蠍子是一種具有毒性的動物,和蛇不一樣,任何種類的蠍子都有毒,但是蠍子毒性不大,足以殺死跟它差不多大小的小動物,卻對人沒有致命危險,被蟄了通常只是引起灼燒般的劇痛。但蠍子體積小,繁殖能力強,又常見,人類對其防不勝防,所以也列入五毒。也有說法是蠍子為五毒之首,因為其他四毒見到蠍子都會逃走。

蟾蜍:蟾蜍就具有比較強烈的毒性了,嚴重者會致命,而且相比起其他四毒,蟾蜍的繁殖能力是最強的,所以人們對這種動物深惡痛絕。

壁虎:壁虎並沒有毒性,以蚊蟲為食,用現在的話來說壁虎是一種益蟲。但古人認為,壁虎會鑽進人耳朵裡,並把尾巴斷在耳中,導致耳聾,故而也是五毒之一。

另外端午節也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為了紀念屈原,同時也形成了吃粽子、划龍舟、掛艾草、放風箏等風富的民俗。

民俗文化之端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