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歌唱中的氣息控制——聽陳敏中音版歌曲有感之六

淺談歌唱中的氣息控制——聽陳敏中音版歌曲有感之六

陳敏中音

這個題目相當專業,本該由業內人士來寫,但半年以來不斷有聽眾在觀看陳敏中音的演唱視頻後發出感嘆:“就沒看到她換氣。”“這首歌能唱出沒有換氣聲厲害。”“真好聽沒有換氣聲,目前國內沒幾個能唱出沒有換氣聲。”我雖非音樂專業,也沒有與陳敏中音談論過這個問題,但對她的歌曲有所瞭解,並一直注意著她演唱中的氣息控制,故願意從非專業角度簡單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通俗地說,氣息控制就是歌唱中的呼吸,是完美表現歌曲的前提,歌唱時需要有足夠的、連貫的氣息支撐,氣息控制得好,可以使聲帶的物理特性得到比較好的發揮,並影響共鳴的效果。古今中外都有在歌唱藝術中呼吸的重要性及其科學道理的論述。中國民族聲樂及戲曲傳統中有“唱一輩子戲,練一輩子氣”的說法。隋朝段安節《樂府雜錄》中記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中國古代聲樂理論中還有:“氣動則聲發”“氣者,音之師也”等記載。西方歌唱法理論中也有“歌唱的藝術,就是呼吸的藝術”“誰懂得了呼吸,誰就懂得了歌唱”的論述。

理論上的氣息控制應用到歌唱實踐中,每個歌唱者表現出的效果大不一樣。效果好者如陳敏中音,能夠做到讓聽眾因為很少聽到、看到她在歌唱中的呼吸、換氣,更看不到她因吸氣而帶來的形體表現,故而發出讚歎;效果差者如一些享有盛名的歌星,歌唱時呼吸聲粗重,同時伴隨抬肩、擴胸等形體動作。這些差別是因個人悟性不同、對氣息控制的重視程度不同和所下功夫不同所致。有些歌唱者可能認為只要嗓子好、讓聽眾覺得歌好聽就行了,其他的無所謂,呼吸聲重無傷大雅,因而不重視、不下功夫訓練氣息控制。殊不知,歌唱這種藝術形式的最高目的是使聽眾得到從歌聲到形體動作的整體的美的享受,過大的呼吸聲不加控制,會干擾聽眾對歌唱的欣賞,使聽眾對歌唱者的印象減分。小不雅則傷大雅,氣息控制不好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藝術不夠精益求精,另一方面也是對聽眾不夠尊重,從這個意義上說,歌唱者對歌唱中氣息控制如何是關係到歌唱效果和自己在聽眾心目中的形象的大事。

陳敏中音早年接受的是美聲唱法的訓練,這種唱法又稱“柔聲唱法”,即只用半分力量來演唱,這裡忍不住說句題外話,陳敏中音最新發布的視頻《老情歌》極為典型地體現了柔聲唱法的柔美和“半分力”。美聲唱法最講究呼吸控制,採用最科學的胸腹式呼吸法,集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之長,運用胸腔、橫膈膜和腹肌共同控制氣息,優點是吸氣多、換氣快、氣息大小和變化自如,達到以氣息托住聲音、在氣息支持下歌唱的效果。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陳敏中音在歌唱中自然也是必須呼吸、換氣的,觀眾之所以很少聽到或看到她換氣,是因為她的基本功極為紮實,對氣息的控制非常精準。據我在無數次聽歌、看視頻時的觀察,她歌唱時換氣有以下特點:1.吸氣極輕,幾乎聽不見、看不到;2.吸氣淺吸輒止;3.快吸慢呼;4.吸氣隱蔽;5.善於合理、節省地用氣;6.換氣節點巧妙。以上特點綜合運用的實際效果就是:在歌唱中很少能觀察到她換氣、無聲無形;換一次氣能夠支撐很長時間,在《假如愛有天意》中,有兩處從容地唱滿了12拍,感覺她仍有餘地,探不到其極限。總之,從控制氣息技巧之高超可以窺見陳敏中音作為歌唱家的整體藝術水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