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夢想與渴望愛情:讀張愛玲的《談音樂》,看電影《指揮家》

4月北京的春天,柳絮紛飛。早就聽朋友介紹,有部根據歷史上第一名女性指揮家安東尼婭·布里科(Antonia Louisa Brico,1902年—1989年)的傳記改編的電影《指揮家》。影片由荷蘭名導瑪利亞彼得斯執導,細膩的描述了這位被譽為“史上最偉大女指揮家”的成長,2018年10月25日公演,勇奪荷蘭電影節金電影獎。

追逐夢想與渴望愛情:讀張愛玲的《談音樂》,看電影《指揮家》

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女權運動風起雲湧,走出廚房邁向社會的婦女在各種崗位上嶄露頭角。電影《指揮家》的主人公安東尼婭·布里科就是一個傑出代表,這位荷蘭裔美國人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指揮世界頂級交響樂團的女性。

電影裡有這樣幾個線索,女主角在音樂上的成長之路;她和男主角的愛情之路;她和男配角的情誼;她和養父母之間的糾葛。每一個線索都脈絡清晰,有始有終,讓137分鐘的時長轉瞬即逝。

整部電影可以說是安東尼婭竭盡一生精力去追逐夢想的勵志歷程。追逐夢想——讓我們所有人都敬佩。

追逐夢想與渴望愛情:讀張愛玲的《談音樂》,看電影《指揮家》

看完電影,覺得應該寫點感想。單純的影評又不是我的擅長,讓我想起中國的女性作家張愛玲(1920年—1995年),她一定有音樂的文學作品。

記得前不久看得一本舊書——《張愛玲文集》第四卷,其中一篇《談音樂》,首發在1944年11月《苦竹》月刊第1期。外行人談音樂雖然不一定深中肯綮,卻往往能道出箇中滋味,何況作者以舊式文人獨有的筆觸,女性特有的敏感來談音樂,不能令每個人信服,卻個性鮮明,見解獨特。

相同的背景時代,塑造了那個時代女性共同的價值和理想。我們可以從張愛玲的《談音樂》文章和記錄安東尼婭成長的電影《指揮家》中,看到這兩位女性對音樂和愛情的隔空交流。

追逐夢想與渴望愛情:讀張愛玲的《談音樂》,看電影《指揮家》

老子的《道德經》:“牝恆以靜勝牡、柔弱勝剛強”。雌柔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它居於柔下的緣故。

柔軟的力量才是無限的。地球上的事物平靜柔軟者莫如水,水錶面看起來柔弱無力,但當它顯示真正的力量,則具有無與倫比的排山倒海之勢。

安東尼婭的熱烈和張愛玲的安靜,猶如水的雙重性,將女性的美展示給大眾。

追逐夢想與渴望愛情:讀張愛玲的《談音樂》,看電影《指揮家》

張愛玲的《談音樂》:我最喜歡的古典音樂家不是浪漫派的貝多芬或肖邦,卻是較早的巴赫,巴赫的曲子並沒有宮樣的纖巧,沒有廟堂氣也沒有英雄氣,那裡面的世界是笨重的,卻又得心應手;小木屋裡,牆上的掛鐘滴搭搖擺;從木碗裡喝羊奶;女人牽著裙子請安;綠草原上有思想著的牛羊與沒有思想的自雲彩;沉甸甸的喜悅大聲敲動像金色的結婚的鐘。如同勃朗寧的詩裡所說的:上帝在他的天庭裡,世間一切都好了。

追逐夢想與渴望愛情:讀張愛玲的《談音樂》,看電影《指揮家》

安東尼婭和指揮家卡爾·穆克

那麼,安東尼婭與巴赫有什麼聯繫。影片中當德國著名指揮家卡爾·穆克拒絕了安東尼婭的收徒請求後,她踩著垃圾箱,登上卡爾·穆克家的窗臺,和他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安東尼婭:“史懷哲是你的朋友嗎?”

卡爾·穆克:“我們是有些相似之處。”  

安東尼婭:“一次大戰他在法國被抓,他什麼也沒做,只因為他是德國人。你現在譴責我,不是因為我做錯了什麼,只因為我是美國人、或荷蘭人、或女人或年輕人、或不吸菸。這叫短視。”

卡爾·穆克:“那就短視羅。”

安東尼婭:“在他寫的關於巴赫的書說,那些音樂家為了他們最重要的日子來到,竭盡一生精力。我就是那樣。”

卡爾·穆克:“你在損我嗎?”

安東尼婭:“還沒有。史懷哲放棄了音樂,選擇了其它。而為了音樂,我寧可放棄熱愛的生命。就算你不幫我,先生,我就是要成為指揮家。”

安東尼婭的執著終於感動了卡爾·穆克。他最後問了一句:“所以,你準備竭盡一生精力了嗎?”他無疑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追逐夢想與渴望愛情:讀張愛玲的《談音樂》,看電影《指揮家》

阿爾伯特·史懷哲和《論巴赫》

假如不是阿爾伯特·史懷哲,世界上第一位女指揮家的名字,也許就不是安東尼婭·布里科了。

阿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德國著名哲學家、音樂家、神學家、醫學家、人道主義者,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精神之父。

阿爾伯特·史懷哲,在音樂界以一部《論巴赫》而廣為人知。《論巴赫》,不是簡單的人物傳記,而是一部蘊含著很多音樂專業知識的犖犖大著,譯成中文厚達800多頁,可見,該書作者的音樂素養多麼深厚!

那麼,阿爾伯特·史懷哲與那位醫學家、人道主義者有什麼關係?是同一個人。

完成了《論巴赫》後,史懷哲先生覺得做一個醫生也許對社會貢獻更大,就毅然放下精進音樂之路,改而學醫,學成之後去非洲做醫學援助,直至病逝。

史懷哲為什麼放棄音樂?就像安東尼婭對卡爾·穆克先生所說的那樣,是他找到了能讓他竭盡一生的事業。

“我為了音樂可以放棄火熱的生活”,安東尼婭的這句話,還有他們共同敬仰的阿爾伯特·史懷哲,幫助安東尼婭贏得了一窗之隔的卡爾·穆克先生。

卡爾·穆克先生嚴厲教學,安東尼婭刻苦學習,終於在歐洲和北美的音樂舞臺絢麗綻放了。

追逐夢想與渴望愛情:讀張愛玲的《談音樂》,看電影《指揮家》

安東尼婭和弗蘭克

對愛情的理解,音樂就是愛情,你選擇了音樂,就放棄了現實中的愛情。

愛是割不斷的。她渴望愛情,從安東尼婭和弗蘭克手牽手的那些甜蜜時光,可以看出,她是希望得到愛情的,沒有愛也是不完整的一生。

愛情和夢想有時候就是在做迷藏,為了一生的追求她不得不做出選擇,選擇了後者。但是當她就要完成夢想的時候,沒有任何人比她更需要弗蘭克的愛了,她寫了無數的信,希望再等等她,直到後來的崩潰,幾乎毀了自己夢想和追求。

安東尼婭對音樂的熱愛,來源於她的遺傳天賦,更是因為只有音樂才能使她在這個黑暗的世界上看到光明,得到快樂和希望。獲得精神的慰藉。

當法蘭克問她:“你會仰望天空的星星嗎?”她回答:“不會,我只欣賞腳旁的花朵。”

所有人都渴望愛,但是現實生活中,愛情和夢想有時是矛盾的。“成為妻子之前也是個歌者”這句話,讓安東尼婭堅定了自己的信念,選擇了人生的正確順序。但她依然愛著他。

當安東尼婭邀請法蘭克來音樂會現場時:“你來嗎?”,“不去了,我要照顧威廉”。他逃避現實,心裡卻深愛著她。

追逐夢想與渴望愛情:讀張愛玲的《談音樂》,看電影《指揮家》

張愛玲《談音樂》談了很多音樂,可給人留下印象的,是張愛玲這個人,給人感觸的,是張愛玲那種人生的態度。每一個音樂,都是張愛玲自己的感受。

張愛玲《談音樂》談到音樂的魅力,幾乎就是對愛情的描寫。

音樂,也許對張愛玲來講,不過是她談到愛情、談到人生的一個閒話的切手吧。

“音樂永遠是離開了它自己到別處去的,到哪裡,似乎誰都不能確定,而且才到就已經過去了,跟著又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我最怕的是凡啞林,水一般地流著,將人生緊緊把握貼戀著的一切東西都流了去了。”

這,就是音樂,太像愛情啦,讓張愛玲產生了魔幻。

每一個音樂的喜歡不喜歡,都像愛情。張愛玲這個女人,真是個很有藝術天分的天才,對藝術的感覺很深刻,描述音樂的感覺也是很深刻的,深刻地像是給人生畫了畫。

她在談的,永遠是人,是她對人生那種悲哀的冷眼又悲憫的態度吧。真的是歷經了滄海桑田的變遷,人才能對感情有所認識吧,天才作家的張愛玲把音樂變成了如此像愛情的東西。

追逐夢想與渴望愛情:讀張愛玲的《談音樂》,看電影《指揮家》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張愛玲的散文《愛》。

《愛》這篇散文也是寫於1944年,時年張愛玲正處於熱戀之中。她在此以波瀾不驚的語氣和輕描淡寫的筆調,道出了兩性情愛的秘密。

追逐夢想與渴望愛情:讀張愛玲的《談音樂》,看電影《指揮家》

電影《指揮者》的片尾:弗蘭克勇敢地去音樂會,搬著小椅子致敬了自己的真正愛人,他和她的影子重疊在一起。在人生的過道上分離,在音樂的過道上重逢。

我沒有查看史實,但留給我們的是一個美好的願景。

我們追逐夢想,渴望愛情,希望得到童話故事一樣的美好結局。

愛始終是割不斷的,夢想的實現是為了更好的去愛,愛情又何嘗不是一種夢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