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 20年資深班主任的教育心得,老師家長都該看看!

大家還記得柳宗元筆下那個郭橐(tuó)駝嗎?他不是學者,形象不帥,還有些駝背,甚至連個像樣的名字都沒有,唯一的特長是會種樹。

這個故事看似跟教育風馬牛不相及,但這位老師認為,如果老郭做了教師,他教出的學生一定很優秀。為什麼呢?因為“樹木、樹人是相通的”,一起來聽聽她怎麼說。

老郭是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裡的人物,因為背駝得像駱駝,所以被人叫“橐駝”,老郭絲毫不生氣,反而就讓別人叫他這個綽號了。老郭是個善良大氣的人啊。很醜很溫柔,一心只想著種好自己的樹,別的不去多想啦。

老郭的樹種得好,長得粗壯,結果子很多。老郭總結原因時說:“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讓它的樹根舒展,培土要平勻,它根下的土用原來培育樹苗的土,築土要結實。)

老郭要是做老師,採用這些方法,教出來的學生一定很優秀。樹木、樹人,相通的。

推薦 | 20年資深班主任的教育心得,老師家長都該看看!

  讓樹根舒展,讓孩子們在大空間裡生長

一棵樹的樹根能夠伸展,就能汲取更多的養分,枝幹就能粗壯。一個人的生存空間自由自如、豐富多樣,人就有舒適感、幸福感並且充滿創意。

現在很多學校規模很大,動輒上百畝,操場、藝體館、實驗室一應俱全,卻鮮少看到學生每日的活動。我記得從前小學初中一下課校園裡就像炸開了鍋,跳橡皮筋、踢毽子、擲沙包、提腳嬤嬤(單腿鬥雞)……成績差的學生在課間找回了自己的尊嚴與榮耀。

現在的校園有點太安靜了,學生的運動技能在漸漸消失,“宅”學生越來越多。課間縮在教室座位上發呆,節假日縮在家裡玩手機遊戲。雙差生(成績差、運動能力差)的學生增多了。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以及他的“生生農場”,是極好的範例,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有什麼能比自由舒適更好的呢?學校,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提供豐富的學習和實踐場所。

拘著它、束著它,你就會感受到無窮無盡的反抗力。若是學時學、玩時玩,課堂上全神貫注、課後生龍活虎,那才是最好的動靜相宜、張弛有度。

  培土要平勻,不能過緊或太鬆

給樹培土相當於給人立規矩,應當鬆緊適宜。若是太鬆,根基不穩,容易長得歪斜,也經不起風雨;若是太緊,壓得透不過氣來,就會對生長不利同時引發牴觸與反抗。

教育學生也要注意這個問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太多,手足無措。

原則性問題要堅持,其他問題可以有彈性。表揚和批評,獎勵和懲罰,缺一不可。停止爭論到底是要挫折教育還是要快樂教育,這樣的關於常識性的爭論對於一線的教師而言是一種折磨。人生本來就是快樂和挫折齊頭並進的路程,該有的都要有。

推薦 | 20年資深班主任的教育心得,老師家長都該看看!

  重點是要用“舊土”

最初看老郭種樹,感覺重點當然落在教師培養學生要像老郭種樹一樣順應自然規律,警惕自己不要打著愛學生的名義而擾學生甚至傷學生。後來才發現,“其土欲故”是一直被我們所忽略的事情。

忽然想起遊子離開家鄉時會帶走一包家鄉的泥土,那些遠行的人若是在異國他鄉水土不服,把家鄉的土在水裡沖泡了服下,就好了。

什麼是我們的學生根下原來的土呢?

是家,是家人,是家風,是親情。是日日桌上一餐熱騰騰的飯,是夜夜身下一張柔軟軟的床。是靠在老人身邊聽他們嘮叨,是挽著父母的手走在熱鬧的大街上。

有多少孩子在幼年時代或是少年時代,去了寄宿制學校?父母愛孩子,想要孩子接受最高質量的教育,想要孩子從小培養獨立自理的能力。

是啊,我們看過太多勵志雞湯了。

“當小鷹長大一些的時候,老鷹會把小鷹的翅膀折斷,老鷹把它們帶到一片懸崖上,還未等小鷹在站穩便一下子把它們推下去。小鷹為了生存,只好拼命地扇動翅膀,可是小鷹總是飛出不遠,就跌到山澗裡,老鷹便把它們抓上來,重新進行練習,就這樣,小鷹在吃盡苦頭後,終於學會了自由自在地飛翔。做父母要像老鷹,就該把小鷹推下懸崖,放手也是愛。”

有多少人誤解了這些文字,這些文字裡是在寫老鷹把小鷹推下懸崖,逼迫小鷹自己飛翔,但是絕對不是老鷹把小鷹推下懸崖讓別人教小鷹飛翔,老鷹一直是陪伴在小鷹的身邊的,直到它獨立飛翔,這是放手的愛,可也是全程陪伴的愛,有多少家長只看到了放手,卻沒有看到陪伴?

你若百度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一定會看到這樣的句子:“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開始得越早越好,學齡前和小學階段始終是最為關鍵的時期……”家長們沒有看完全文,已經做出了快速的概括性解讀:送孩子去寄宿制學校,這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好方法。

於是我教到過一個幼兒園就寄宿在貴族學校的學生,到了初中時,已經成為一個“裝在套子裡的人”,只有這樣,他才覺得自己有了安全感。

家長的陪伴無關距離

培養孩子的自理獨立和家長的溫暖陪伴從來不是矛盾的。

傅雷的兒子傅聰20歲出國深造,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的信成為著名的《傅雷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裡這樣說:“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就算傅聰身在異國他鄉,他紮根的土依然是家,是父母,是親情。

與之相反的是現在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後,就讓孩子徹底長在了新的土壤上。經歷了最初一兩個月的不適應之後,孩子似乎能習慣宿舍生活了,於是父母鬆一口氣,放心地把孩子交給了學校,交給了老師。

週末孩子放學回家,父母問問“學習怎麼樣啊?考了幾分呀?吃得怎麼樣?睡得怎麼樣?同學關係怎麼樣?”時間長了以後,父母發現孩子似乎和自己話越來越少,和同學關係越來越親時,父母從小小的失落變成了大大的欣慰,嗯,不錯,獨立能力終於培養起來了。

草長鶯飛的春天裡,天空沒有父母和孩子放飛風箏的歡聲笑語;楓葉荻花的秋風裡,水邊山間沒有父母和孩子走進大自然的愜意;炎熱的夏天,寒冷的冬天,窩在空調房裡,一人一個手機。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就在你面前,而你卻在玩手機。

每年搞感恩父母活動時,孩子和父母一起蒙上眼睛,聽演講者聲情並茂講述父母恩情時,我發現哭泣的父母很多,哭泣的孩子很多,但是真正採訪孩子的時候,得到的回答卻是很冷靜的一句話:“演講者把我講哭了。”“大家都在哭,我受感染了。”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恩情是要藉助於別人的煽情才能潸然淚下,而不是自己由內而外感悟到的,那真是令人感慨了。

作文中,孩子寫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已經只剩下下雨送傘、生病送醫院了。而父親的形象,只存在於教自行車,或者教教游泳。

我在孩子們的眼睛裡、文字裡、言語裡,努力地尋找著父親母親們的身影,尋找著家的存在。那是孩子們的根生長的地方,是給予孩子們終生安全感的土壤,是人這一輩子未來發展的基礎。

推薦 | 20年資深班主任的教育心得,老師家長都該看看!

築土結實,樹的根基才穩,人也一樣

人的根基一定要穩。什麼是人的根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在培養學生的時候,不能僅僅立足於學科教學傳授學科知識。三觀的樹立,很重要的一個途徑是通過文學。莫言說:文學和科學相比,的確沒什麼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

教育也如此,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的本質。

最能喚醒靈魂的是什麼?我想,是文學。

我們用什麼築土使其結實?我想是閱讀充滿正能量的作品以及教師本人三觀正確的言傳身教。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四個“欲”字,是樹木的本性,也是種樹的要領。老郭說:其他人給樹根換生土;培土不是過緊就是太鬆。關愛太深,擔憂過多,早晨去看,晚上又去摸,甚至抓破它的樹皮來檢驗它是死是活,搖動它的樹根看土是松是緊,表面看是喜愛它,實際上是害了它。

於教育而言,老郭是在提醒我們給孩子們一片寧靜自然的生長環境,給學校一個寧靜自然的教育環境,少干擾,少浮躁,少喧囂。

於教師而言,我們要像老郭一樣做個善良的人,工作的時候全身心地投入,順乎學生天性。

於家長而言,我們要明白,家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根基。尤其是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對一個人的未來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根深才能葉茂,立德才能樹人。順乎自然才能一切而然。

這是老郭種樹告訴我們的道理。

來源:人民教育 作者:於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