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20》第10期唱評 | 鼓樓的風吹開東京的櫻花

《歌手2020》第10期唱評 | 鼓樓的風吹開東京的櫻花

Hey,艾瑞巴迪!

第10期的節目是常規賽的最後一輪,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首發歌手們的疲憊以及他們應對疲憊與淘汰危機時的抗壓能力。

越是在這種時候,能穩得住心態、拿得出狀態的歌手就越了不起。

而累積成熟作品較多和大賽經驗豐富的職業歌手會在這個階段心理更佔優,對錶演也更有底氣。

事實上,資歷深厚的MISIA,選秀出身並且已經參加過一次節目的華晨宇和蕭敬騰的確是本場狀態最好的三位歌手。

現在就逐一來看看大家的表現吧!


| 周深-《自己按門鈴自己聽》

《歌手2020》第10期唱評 | 鼓樓的風吹開東京的櫻花

在本季開播之初就聽聞周深同學有意在節目中首唱一支籌備良久而尚未發表的新曲。

實際上,一直等到常規賽倒數第二期,這首新作依然猶抱琵琶半遮面。

因為決賽中冒險選唱新歌的機率非常小,所以當時還以為作品仍在斟酌,首唱計劃暫擱。

沒想到在常規賽最後一輪,周深終於氣勢如虹交出了作業,算是給喜歡他的歌迷一份“劇透”之喜。

這首歌便是《自己按門鈴自己聽》——由打造了《大魚》以及他首張個人專輯《深的深》的高曉松團隊於早年間創作並遲遲壓於箱底。

總得來說,聽完有些失望。

一首打磨如此之久又顯著風格化的作品,本應該呈現地更精準、細膩以及:自然。

是的,周深在這段演唱中最大問題就是不自然。

不自然主要表現在三點:

1.聲音狀態的不自然。

從聲音表現上來說,周深在這一場是有突破的——隨著喉腔的充分擴張,聲音的厚度有所增加。

如果此前有人質疑他的音色纖細單薄,那麼這一場下來就可以完全打消了。

高音乃至假聲見長的男歌手能做到這份聲音厚度的並不多見。

但同時他損失掉的也更多。

例如高位置。

周深的音色拋開跨越性別印象的獵奇感,從結構上說原本最大的優點就是高位置足夠通透,鼻腔、咽腔、額竇、蝶竇等頭部共鳴充沛而舒展,聲音立體又“空靈”,給人以無負擔的聽覺享受。

但在這一場中或許是為了迎合歌曲的壓抑感,唱出一些“狠勁兒”,傳聲高位置基本集中在口腔,向上的傳聲路徑大量壓迫在鼻腔以下(術語叫“掩蓋”),音色失去了空靈感,變得有些“悶”和“鈍”。

再例如平衡。

平衡是聲樂訓練的第一章節,是歌手保持演唱穩定的必要條件,是聽眾享受聽覺體驗的生理要求,是一般演唱中需要一以貫之的基礎思想。

(強調一般,是因為在一些需要極端表達的唱句中可以適度打破平衡)

從發聲角度看,平衡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不用力、不漏氣”——既是不借助喉嚨的外力,不鬆開合攏的聲帶。

這一點我們在前篇中已經數次提及,就不展開說了。

之所以在這裡提到平衡,是因為周深在這首歌連續演唱的過程中有一些我們稱為“二次發聲”的現象,打破了發聲的平衡。

比如副歌的第一唱句:

“我會自己按門鈴自己聽。”

周深在唱到最高音“鈴”字時有一個清晰的喉結髮力動作,相當於在原本連貫的發聲過程中藉助喉嚨的力量二次壓迫聲帶以規避換聲的過程。

也就是說本來這個音本來要換聲了(對比音高低半音但換過聲了的“聽”字),現在通過外力撐了上去。

這個硬性的處理既不像後句的“猙獰”、“病”等字眼存在表達上的需要,更打破了原本旋律與演唱的流暢感,形成了唐突的聽覺刺激,可以說十分不妥。

“二次發聲”的問題在這首歌的演唱中還有一些,篇幅關係,大家可以自行去聽一聽。

2.咬字狀態的不自然。

相比於前幾場咬字的鬆弛以及相應的靈動口吻,周深在這一場中的咬字存在較嚴重的變形。

想來也是為了追求表達而有意為之,卻同樣是個不妥當且不可忽視的問題。

咬字變形主要體現在牙關的用力和嘴唇的動作上。

首先是牙關用力,既上下牙床的張合狀態緊崩、遲緩,在演唱中體現為語感上的咬牙切齒。

大家有沒有看最近被熱議的正午新劇《我是餘歡水》?沒有的話安利大家去看,感受一下什麼叫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劇中餘歡水和樓上鄰居交涉裝修噪音問題,結果因為牙疼而嘴裡含著花椒,導致說話語氣咬牙切齒,三句話還沒講完差點先捱揍。

《歌手2020》第10期唱評 | 鼓樓的風吹開東京的櫻花

牙關緊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只是在演唱中沒有那麼誇張,但足夠影響口吻的靈動與聽感的舒適,讓演唱語感變得單一、生硬。

和牙關緊繃相呼應的,還有舌頭的緊繃。最明顯的表現的就是把“猙獰”幾乎唱成了“掙靈”。

這是因為“猙”字是翹舌音,在“獰”字是要轉為平舌,但周深沒有把這個平翹舌轉換快速而充分地完成。

這也證明了整個咬字系統在演唱中的都處於不舒展的緊張狀態。

其次是嘴唇上的動作,我們俗稱的“撅嘴”。

例如在唱到“ 你的紙 ” 這一句時,“紙”字的咬字動作中就有下意識的撅嘴現象,在整首歌的翹舌音咬字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同樣問題。

《歌手2020》第10期唱評 | 鼓樓的風吹開東京的櫻花

撅嘴會造成三個問題。

一是語感上的不自然。

不信我們可以試試撅著嘴說話,是不是有點浮誇,有點戲劇,有點......欠揍的樣子?

放在表演中雖然會因為戲劇感的需要而沒那麼突兀,但還是會留下過於刻意的印象。

二是傳聲上的阻滯。

口腔是人聲傳送的主要出口,撅嘴從物理上意味著延長了口腔通道並收窄了口腔開口,這會影響傳聲的通暢,導致聲音清晰度、親切度的結構性損失。

三是口吻上的生硬。

與牙關緊一樣,唇形的大幅度動作會增長口型變化的路徑,降低咬字系統工作效率,尤其是聚攏唇形的動作本身和流行演唱需要的橫向打開背馳而馳。

因此在“撅嘴”的情況下更難以呈現的靈動的口吻。

有意思的是,我記得上一次提到這個問題還是在上季的樂評中,我們的劉歡老師也有同樣的“小毛病”。

3.演唱表達的不自然。

前面提到的無論是聲音狀態還是咬字狀態的變形,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服務表達。

演唱表達包含了這兩項,但比這兩項更全面、更完整,是歌手在舞臺上聲音、律動、情緒、表情、肢體乃至於樂隊配合等等方面的綜合呈現。

這首歌本身與其說是“新”,不如說是“怪”。

這種晦暗迷離的小調色彩和荒誕不經的歌詞內容本就不是國內流行音樂的主流面貌。可雖說怪誕,今天同場還有兩位男歌手拿出了趣味相似的作品。

三人成列,對比就會更直觀。

無論華晨宇還是蕭敬騰,駕馭起這類風格都要從容自如得多。

那種源發於情緒內核而後張揚外溢的表現力不需要外力輔助就可以瀰漫在舞臺的空氣與聲場裡。

而在周深的這首歌中,開場設計的呢喃就定下了演繹外化的沉重基調,使整首歌的表達充斥滿滿的負擔。

老師在這裡還想舉一個更典型的例子,就是王菲。

要說華語流行音樂裡大開唱“怪”歌風氣之先的,王菲可以算代表人物了,並最終唱成了一代天后。

其實我們仔細去聽王菲唱歌,你會發現大部分時候她的演唱表達是在“做減法”。

沒有繾綣的連串氣泡音,沒有悽絕的吶喊和快速滑落的悲鳴,只抓住聲音裡的磁性和空靈感輕輕盈盈、似笑非笑地唱出來。

這種不討好的疏離感反而讓整首歌的表達精怪又靈動,同時也減少了晦暗旋律造成的聽覺負擔,讓大家更能接受這種對精神世界灰色面的側寫與思考。

這就是演唱表達的魅力與難處,它並非絕對地迎合,並非追求刺激的疊加,而是要讓作品整體更融洽、更自然、更張弛有度。

我覺得這一點上需要製作人扮演把關的重要角色。

聽聞周深有意將整體工作都遷移到熟悉的曉松老師的團隊處。我建議還需謹慎考慮。因為這個團隊在製作人的角色上缺少一位有專業歌手經驗或歌唱指導經驗的人物擔當。

就像上一篇提到的“南腔北調”。

北方流派的音樂人往往能創作出質量極佳的作品,但在作品演唱的細膩程度上卻不如南方的音樂人們。

一個典型案例就是我們熟悉那英老師。

她作品產出的黃金階段正是自94年去了臺灣發展開始直到再度迴歸內地。

原本相對粗糲的演唱內核也被精雕上了細緻的表層,於是北方的力量與南方的細膩共同催生出了一位情歌天后。

而周深的聲音條件與演唱氣質更需要配合絲絲入扣的細膩處理,方能錦上添花,把音色優勢變成演唱優勢,讓自己在才人輩出的歌壇真穩定立足。

如同在這首歌裡,團隊抓住了“沒有感情”的核心問題,卻沒有找準妥當的解決方向,把本該“冷“處理的演唱基調設定成了“熱”處理。

這種判斷上的偏差問題恰恰是出在製作人的經驗與意識上。

值得思考,值得警覺。


| 徐佳瑩-《克卜勒》

《歌手2020》第10期唱評 | 鼓樓的風吹開東京的櫻花

首先要說的是開場設計。

Lala把自己心愛的侄女和媽媽間充滿童趣的對話錄音放在了最開始,作為一幕別緻又溫情的開場。

這個設計讓我想到王菲(王菲老師今天第二次出場了)在《童》和《只愛陌生人》中收錄了女兒竇靖童的聲音。

對於歌手而言,把親人的聲音放在作品中是一份特殊的紀念。

對於聽眾而言,孩子的聲音天真純淨,有著在一瞬間擊入人心的力量。這會讓聽歌的人與作品更親近,與歌手更共情。

我們上一期說好的作品能走進聽眾的精神世界,這樣的巧心橋段便是俘獲聽眾的有效助力。

可遺憾的是,這一段錄音播出時的聲音效果以及對應的舞臺燈光卻不甚妥當。

聲音效果延遲過大,迴響清晰,彷彿對話發生在一個空曠而封閉的空間裡,比如廢棄廠房、無人樓道之類,與家中日常對話的場景實在不搭,反倒顯得陰森森。

更陰森森的是舞臺燈光。

《歌手2020》第10期唱評 | 鼓樓的風吹開東京的櫻花

這段溫暖童趣的對話配上的卻是冷色調的藍色與紫色背景光,加上沒有正面光以及鏡頭虛焦處理,整個畫面光色幽幽人影模糊,一點都不溫暖。

在聲色的共同烘托下,這段點睛的開場設計其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彈幕裡有不少留言說感到驚悚。

聲音效果的問題顯然是欠考慮,而燈光設計可以理解為是配合歌曲靜謐星空的氛圍。

這其實不矛盾,也非常好解決,把後面表演中在地上投射出點點星光的激光燈提早打開就可以,畫面會立刻美好起來。

再說到唱。

這首歌可以說無論音樂還是表達都完全在Lala的舒適區內,最終完成情況亦是中規中矩,駕輕就熟。

在淘汰風險並不大的常規賽末輪裡,這樣的選曲是一個合理的策略。

她的口吻、氣感、音色、穩定等等方面的優點前篇已經反覆讚許過,這裡就不復贅言了。

我們來說說在這首歌裡值得關注的三個細節:

1.高頻的過載。

最終的節目音頻聽起來,歌曲第二段開始高頻有些“爆”,這一般是由於頻段內發生過載,過載的原因可能是聲音採樣的失當、聲音樣本的失衡、聲音樣本間的搶頻、後期縮混的欠缺等等。

老師在這裡想先說的是,“臺北分會場”的錄製聲場和聲音效果似乎一直有些問題。

比如聲場較長沙演播廳和日本分會場要窄不少,而寬闊感恰恰是流行歌曲演繹的必要元素。

聲音效果上也常有頻段過載乃至音頻質量有重大缺陷的情況發生。如果後期是統一製作的,那就應該是採樣端的問題。

從競演公平性上說,這是節目組在決賽來臨前亟需調整的問題。

2.閉口音咬字

高頻上的不適,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其實於Lala今天的演唱也有一定關係。

這首歌的歌詞押的是閉口音韻腳。我們之前說過“i”、“e”這樣的閉口元音在演唱中發聲位置很容易向前壓迫到喉結,導致音色變緊、變薄。

大家可以摸著自己的喉結分別發:a(啊)、e(呃)、i(一)、o(哦)、u(嗚),是不是發到“e”、“i”的時候喉結處肌肉會比較緊?

因此以閉口音歸韻的高音往往很難維持,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副歌最高音(“心靈”、“勇氣”等等)只到#G4,但連陳奕迅都要唱破音的原因。

Lala在前幾場的作品中大多演繹的是押開口音韻腳的歌曲,這首歌在唱到一些閉口音尤其是尾音部分時發聲點控制得不夠穩定,會出現點變大,音色變淺發緊的現象。

這樣會在聽感上顯得有些單薄、刺突。

這對原本以音色寬、深、厚度優於同類型女歌手的Lala不得不說是個損失。

3.聲音的厚度

雖然今天在部分閉口音咬字上不甚完美,但總體來說Lala的聲音表現依然在同類型女歌手中鮮有地具備寬厚質感。

那麼,在什麼時候最考驗聲音的厚度呢?

我想是在大段情緒高昂的高音段落完成後。

因為在整段投入地高音演唱中我們的聲音很容易唱到疲憊,音色變得單薄幹澀,但在配樂飽滿的轟鳴聲中分辨不出。

而當配樂回落,人聲接近清唱的時候聲音狀態就會原形畢露,聽得一清二楚。

這種尾段回落的設計在各輪表演中的運用不計其數,Lala在《Last Dance》和《半途而廢》中都有非常驚豔的尾段變現,回落後聲音音色依然明亮、寬厚如初。

在這首《克卜勒》中她也有同樣的穩定表現。

作為對比,我們曾經提過花花在《你要相信這不是最後一天》中副歌收尾的回落句就顯得有些單薄了。

這考量的是歌手演唱消耗的情況,降低消耗,科學演唱,才能唱得穩定而持久,對聲音系統的損傷也能控制到最小。

大家今後聆聽歌手們演唱時可以留心這些有意味的小細節哦。


| 聲入人心男團-《春風十里》

《歌手2020》第10期唱評 | 鼓樓的風吹開東京的櫻花

上一篇提到美聲在“流行化”的過程中要注意“適不適合”的問題——把演唱與流行音樂的音樂語言(律動、色彩)和表達語境(自我宣洩、精神主張)融洽結合,而非僅僅是唱出旋律。

可惜今天我們男團的這段表演,恰恰是從各方面表現出了“不適合”。

總得來說,這是一段即不美聲也不流行的戲劇化表演。

首先是音樂語言的不合適。

男團第一場登臺時,老師曾提過四重唱中沒有人負責低聲部的問題,這讓四重唱的分配顯得擁擠而冗餘。

幸而在第二場,鞠紅川穩定地擔當起人聲bass。

但到了第三場,bass部門再次消失,大家的聲音又重新擠成了一團。

這是聲部分配上的缺失。

而從歌曲本身民謠的屬性上說,在民謠歌曲的演繹中一般被大家廣泛認可的人聲色彩有兩種:

清澈乾淨的,例如陳楚生、李健;

寬厚沙啞的,例如宋冬野、隔壁老樊。

因為這兩種聲音色彩象徵著每個人隨著自然經歷演變的純真與滄桑,搭配歌詞質樸的敘事與抒情,最容易引人遐想,動人心懷。

四人中誰具有這樣的自然色彩?

負責開場和收尾solo的鞠紅川。

可惜中間大段他要麼切換成了和隊友一樣類美聲的聲音集中在口腔的演唱模式,要麼乾脆淹沒在四重唱的聲浪中。

另外,從律動上說,流行音樂的魅力在於自由即興。

哪怕是簡約的面要音樂裡,一樣可以通過一些停頓、延長、切分等等律動變化來豐富演唱,讓演唱有更多動人的細節可以尋味。

然而在滿弓緊弦的大功率聲音模式下,要做到靈活的變化又談何容易。

其次是表達語境的不合適。

這首歌曲本是一首“小我”的歌曲,其中動人的正是少年心事睹物思人的種種細膩情愫。

哪怕要把它延伸成“大愛”,那也該是以小見大,留待演唱結束後聽歌的人自行聯想,而非在演唱中“以小充大”。

換句話說,這是一首很“個性”的歌,講的也是一人相思,需要用自我的口吻去演繹。

但四人的合唱磨滅了這種個性,留下了“不合適”的共性,可以說和歌曲表達本身南轅北轍。

此外還有一些細節也值得男團的大男孩兒們注意:

1.高天鶴的花腔依然是老問題,作為花腔不夠高,作為表達無意義,放在這首歌裡更是顯得為了加花而加花,功能是為了讓合唱不無聊。

既然如此又何必合唱呢?

2.蔡程昱在拿掉美聲唱腔弱唱的時候,漏氣情況明顯,音色一下變得虛弱中空。這和他本身聲帶動作訓練缺乏有關。

也就是說,他的聲帶機能很強,極限狀態下閉合能力出色。可一旦卸掉喉下的壓力,反而不會倚靠聲帶自身去收攏,更沒有發聲點的意識。在這點上反而還不如仝卓。

3.就像上篇提過的,鞠紅川和高天鶴相對兩位隊友要明顯更善於表達,先不論情緒是否精準,至少能做出清晰的情緒狀態。

川子如果能把發聲點塑造得更小更集中,高天鶴如果能擺脫假聲男高的演唱思維,優化聲音結構,兩人一定會更出彩。

記得在上一篇的評論區中,已經有同學舉出不少國外美聲團體成功流行化的案例。

在我們有清晰的思路和成熟的技巧之前,汲取別人的成功經驗,有的放矢的選擇曲目、試驗成果、推進成果,比盲目地嫁接不同流行音樂類型要明智得多。


| MISIA-《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

《歌手2020》第10期唱評 | 鼓樓的風吹開東京的櫻花

其實就MISIA唱的部分而言本身已經沒有太多可說的了,只需講她在演唱的方方面面上都可以當作聲樂學員和現役歌手們的教學範本。

之所以強調方方面面,正是因為她的示範意義是近乎完整覆蓋的。

也就是說,我們把她演唱的任何一段單獨摘出來聽,都具備示範性的技術細節。無論是低音的胸聲,中音的力量,高音的穩定,換聲的連貫亦或其他種種。

我們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聽(看)的她的演唱,無論是唱功、音色、情緒、表演乃至舞美佈景,都一絲不苟地高標準完成。

這是非常難得的。

我們常常說會說一個歌手在某方面堪稱標杆,但在另一方面就成反面案例了。

我們也會說某場演唱的某一段非常驚豔,但其他段落就平平無奇了。

能方方面面字字句句都做到位的,真是鳳毛麟角。難怪她在鄰居霓虹國裡能成為國寶級的歌手。

再說到關於MISIA的網絡評價,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兩極分化。

稱讚者謂之技冠群雄,貶低者謂之老氣橫秋。

於是老師就在思考,為什麼會有人反感MISIA呢?

直到昨天我在電梯裡遇見肯德基外賣小哥,突然地明白了答案。

道理很簡單,就如同:

大家是什麼時候對吃肯德基失去兒時熱情的?

似乎不知不覺中就淡化了對嗎?

再換一個問題。

如果今天的晚餐有一份日料店的刺身拼盤(或者其他你愛吃的大菜)和一份肯德基的炸雞讓你選擇,你會吃哪一樣?

小時候的你又會吃哪一樣?

或許小時候我們還愛吃很多現在倉促果腹時才會選擇的食物,比如火腿腸、方便麵。

愛吃的原因是這些食物散發著美味油脂的直接刺激。

長大以後吃得少了,是因為不好吃了嗎?並不是。

究其原因無非有三個:

1.我們希望吃得健康,吃得心知肚明,所以更願意吃帶著食材本來面貌的食物。

2.我們瞭解了食物的價值,更喜歡吃食材考究、工藝精細的食物。

3.我們不再像童年茁壯發育時對能量那麼渴求,比起高能量的誘惑,我們越來越追求食物的深層品質:新鮮的質感、細膩的口感、宜人的色香、多重的回味等等。

而在欣賞歌聲上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為何會聽快餐音樂?

因為不需要根源性的瞭解,不需要精細化的製作,不需要深層次的品讀,只需要簡單直接的腎上腺刺激和多巴胺愉悅。

在特定的場景,特定的時候,今天的我們依然需要這種簡單粗暴的刺激來挑起氣氛,但它們一定會日漸退出我們的私人歌單。

因為我們開始探索一首歌是誰唱的,唱了什麼故事,有什麼感觸,是否與之共情;

因為我們開始瞭解歌曲背後的價值,知道這樣演唱難度很高,這樣編曲創意新穎,這樣製作效果精良。

更因為我們開始完整地、深入地欣賞一首歌,希望這首歌有始有終、有起有伏、有淺有深、有曲有直,有疾有徐,一首歌就是一幕短劇,一篇敘事,一件藝術品,而非依靠零碎的片段抓人。

我想,這就是有人反感MISIA的原因,或許是時機不對,或許是時候未到。

現實中,總會有人永遠哪怕條件寬裕也始終愛吃快餐,這是個人自由他人自然無權干涉。

但對於有心瞭解更多的小夥伴而言,在拒絕前先試著去欣賞,去感受,去了解,或許會自此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最後說回昨天的演唱。

我覺得除了整體的高水準外,還有兩點值得一體:

1.歌曲的層次。

此前我們提過,時長越長的歌曲,層次感就越重要。大部分人聽一首歌會在3分鐘左右開始聽覺疲勞,需要新的刺激以維持繼續聆聽的興趣。

MISIA本場歌曲長達5分30秒,只稍短於之前的《請別走》。但後者畢竟演唱速率緩慢,並且有大量間奏得以喘息,而後者幾乎是從頭高唱到尾。

因此歌曲的層次鋪排和歌手的演唱疲勞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從最終呈現看,層次上果然在3分30秒的疲勞時間樂曲進行了一次變奏,降低了速度,節奏也變得swing了起來。

但僅有一次轉折是不夠的。歌曲從一開始定調就十分亢奮,持續的亢奮更容易讓聽眾加速疲勞。

連續五分半的高能量轟炸後,聽眾的感官多多少少會變得遲鈍,被歌曲帶動的興奮感也會降低,愉悅程度反而不如中段。

如果沒有更好地剝離層次的方案,其實應該把歌曲適度縮短一些,讓歌曲終止在聽眾最愉悅的時候,留下意猶未盡的感受。

而我們的米老師更是唱得十分辛苦。

在激昂高亢的初始基調下一路快節奏地高歌,持續不斷地輸出能鎮住整編大樂隊的寬厚有力的聲音,最後更是層層加碼,拿出挑逗觀眾情緒三連升,硬橋硬馬地飆到了F6。

換作其他歌手真不知能否支撐下來。

饒是如此,MISIA最後也已經唱得十分疲勞了。

在三連升環節本可以完成地更穩定,但在第一次換聲是音色就有些毛糙了,最後的哨音也因為聲裂擴大造成了一些瑕疵。

2.MISIA的嗓音

MISIA的聲音能力非常了不起。

她的海豚音和Tia、黃霄雲、張靚穎們的海豚音最大的不同,是她可以做到換聲區間的連貫。

也就是,她可以從第一換聲點的中低音一路順暢地唱到第三換聲點後的哨音,中間不會出現明顯的斷層,不會失去聲音的支撐與力量。

但是從聽感上判斷,MISIA的聲帶可能受過一些傷,大概率是疲勞傷。

她的第一換聲點會稍有些遲鈍,並且本季以來還沒有聽到早些年第四換聲點的表現。

這代表著聲帶邊緣在極限失壓與負壓的狀態下沒能維持充分地合攏,或許是因為積勞導致邊緣不夠平整的緣故。

不過這也很好理解。

越是充分商業化的音樂市場,歌手的獨特價值越會被無限放大與利用。

MISIA作為同時代本國女歌手嗓音能力堪稱最強勢的存在,作品與演出不免騎虎難下,要往大往高往力拔山兮的方向呈現。

作為職業選手,哪怕方法再科學,消耗總是不可避免的。就像頂級運動員也逃不脫傷病的困擾一樣。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我們熟悉的另一位高音唱將——信。

好歌手難得,惟願他們的演唱生命能更長久。


| 旅行團-《逝去的歌》

《歌手2020》第10期唱評 | 鼓樓的風吹開東京的櫻花

如果說情節發生在旅途中的電影稱為“公路電影”,那麼旅行團的作品可以稱為“公路音樂”。

這類公路音樂往往有著輕快的旋律和開闊的意境,就像行駛在公路上的車和公路兩旁一望無際的四野。

同時歌手的演唱也往往帶著離別的愁緒和憧憬的愉悅,雖矛盾也淡然,就像坐在汽車裡哼著歌的旅人。

其中不乏流行音樂史上的經典作品,例如這首我個人非常喜歡的發行於1961年的《500 miles》。

這是一首典型的美式鄉村民謠,節奏明快卻旋律悲婉,火車的疾馳與思鄉的悽苦盡在流暢的歌聲與樂曲中。

2013年Justin Timberlake聯手Carey Mulligan、Stark Sands對這首經典之作進行了一次成功的翻唱,並作為電影《醉鄉民謠》的主題曲。

當然還有許多其他大家耳熟能詳的英文經典也可以劃入公路音樂的範疇,例如《Hotel California》、《Sailing》等等。

在華語流行音樂中這一類型的作品也有不少,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如《私奔》、《旅行》、《平凡之路》,包括18年大火的《起風了》等等。

如果旅行團的作品能歌如團名,為我們帶來更多精彩的旅行系公路音樂,在作為旅遊大國的中國倒是美事一樁。

總之,這些歌曲彷彿有著煽動人們說走就走的魔力,特別是在束於眼前生活,有心脫離並重建人生的時候。

回到昨天的作品本身。

如果說周深帶來的是陰鬱、Lala帶來的是靜好、男團帶來的是輝煌、MISIA帶來的是熱火,那麼旅行團帶來的就是明媚。

這種明媚打破了上半場大開大合的疲勞感,三個人熱情而從容的表演卸下了觀眾的欣賞負擔,能夠輕鬆的享受歌曲。

不得不說團隊這三人是相輔相成的,他們在舞臺上的互動自然又親切,每個人洋溢在臉上的愉悅都彷彿在給對方情緒的助推。

就像我們常常會聽到演員們強調對手演員的重要性。

尤其是經驗不足的年輕演員,遇到經驗豐富的對手演員就可以迅速把自己帶入表演情境中,因對方的喜而報以喜,因對方的怒而報以怒。

所以這三人就像共演了一齣劇目的對手演員一樣,互相帶動,互相回應,尤其是鍵盤手韋偉,讓表演氛圍十分有感染力。

因此我也以為他們昨天的排名應該可以更高一些。

最後說說不足吧,其實依舊是上一期聊過的問題。

首先作品面貌比上一期的作品要更現代,編曲電聲化,配樂豐滿又有質感,聲場寬廣讓呈現出的意象也更開闊。

但光鮮外衣下,作品骨架與內核依然有些單薄,無論旋律走向的老套以及過於平緩還是歌詞本身文采與想象力的匱乏,都制約了作品本身的高度。

這是他們在創作上亟需踏破的瓶頸。

其次就是主唱的演唱辨識度了。

節目中韋偉曾提到大意是“我們擁有最優秀的主唱”,但可惜兩場下來暫時還沒有發現主唱有什麼特別優秀的地方。

相反,主唱的表現力反而也成為制約作品高度的原因。

我們在前面提到公路音樂的動人之處正是用行路之歡包裹著離愁別緒,兩種情愫的交織非常考驗歌手的表達能力。

嬉而不鬧,哀而不傷,既不可平白,也不可滿溢,是歌曲的深層內核。

(可以回顧一下上面賈老闆的演唱)

在這方面主唱孔陽的靈性顯然還不足,音色、口吻都過於單一,幾乎沒有處理的意識。

放在live表演中尚可襯托在明快的氛圍裡圖一時爛漫,但要仔細欣賞的時候就缺少了值得玩味的細節。

| 艾熱-《用音樂安慰你》

《歌手2020》第10期唱評 | 鼓樓的風吹開東京的櫻花

很高興能再次看到說唱歌手出現在這個舞臺上。

自從上一次GAI因為不可抗力離開後,說唱這個在國內越來越走向大眾群體的世界流行音樂的重要類型一度在節目中缺席,或只是作為加花穿插在表演中。

(敢與說唱音樂的種種,大家可以關注第二篇文章,聽阿龍老師介紹rapper們的前世今生。)

往季以來,節目不僅遍邀國內的歌唱好手、名家,更是請來了歐、美、俄、日、韓的頂尖唱將與新生力量與我們的歌手同臺競技。

乃至18年總決賽,當我們都猜測節目組不會把冠軍授予一名外國歌手的時候,何老師卻大方地宣佈“謝謝你來!”,並把冠軍獎盃交在了Jessie J手中。

肯定別人,正視對手,方是迎頭超越的開始。

從這些操作中,我們都能感受到節目高水準、高包容的世界格局。在這樣的舞臺上卻缺少一類重要的音樂形態,不得不說是一樁憾事。

2018《中國新說唱》總冠軍艾熱的到來多少填補了這份遺憾,只可惜來得晚了一些,直到最後一輪才登場。

並且,相對rapper們普遍張揚不羈的姿態,艾熱的這次登場從形象上就要溫和而“討巧”得多——收斂鋒芒,完成使命。

或許有無奈,但也明智且有效。

《歌手2020》第10期唱評 | 鼓樓的風吹開東京的櫻花

艾熱今天的裝扮讓我想到了華晨宇在第一期獻唱的“寒鴉少年”——

復古的格子呢馬甲配上闊袖闊腿的襯衫與西褲,再加上微微躬身抱手的站姿與靦腆恭謙的笑容,活脫脫就是一家老牌裁縫店的小學徒模樣。

這個形象設計挺有趣味。讓觀眾快速對一個新興類型歌手的初次登場產生親近感,在不事張揚的前提下又隱隱透著潮範兒。

尤其是接下來,他帶來的不是說唱音樂中常見的憤怒與批判,而是一段帶有復古爵士色彩的慰藉人心的浪漫小品,這就更吻合今天的裝扮了。

聊了情景設定與裝扮設計的討巧,也說說這段表演中其他的亮點與不足:

1.這段表演的音樂性很豐富。

我們可以聽到散發著慵懶搖擺氣息的爵士樂貫穿始終,並且艾熱把這種復古氛圍和自己的說唱融合地很好,不僅不突兀,甚至還互有呼應,就像今天的著裝一樣。

我們也可以聽到中段部分配樂用007系列《James Bond Theme》的經典旋律引子,炫酷地開啟了一段變奏,大大豐富了聽覺趣味。

我們還可以聽到後段即興的部分中,艾熱選擇與和聲歌手來了一段精彩的call&response,這是布魯斯音樂表演的靈魂形式。

等等。

2.舞臺多少限制了艾熱的發揮。

其實說唱歌手錶演就和搖滾樂隊的演出一樣,很需要火熱的現場氛圍來刺激歌手、樂手們的興奮度。

在節目錄制中,面對空無一人的臺下以及氛圍端正的舞臺,其實歌手多少都會感到拘束。

旅行團幸得有成員間的互相帶動,而像吉克雋逸、蕭敬騰、Tia這樣的live型歌手也會通過和樂手們的互動來調動狀態。

而艾熱今天在偌大的舞臺上顯得有些孤獨,一直來回踱著“進三退一”或“退三進一”的標準走位。

不僅在舞臺上活動區域顯得拘束,整個人的興奮程度也始終有所欠缺。

憑做一些表演指導的經驗猜測,艾熱今天應該唱得不太過癮,自己也不甚習慣這樣的表演場景。

3.聲音的低頻。

從聲音能力和聲音技巧上說,這首歌裡能展現的空間並不大,還有待繼續觀察。

話雖如此,但至少已經能聽出一個優點:就是艾熱聲音的空間感保持得不錯。

尤其是口腔的橫向打開和咽腔的深度舒展都做得比較到位,固此音色能有一定的寬度與深度。

這是很多新疆歌手所共同具備的特質,和語言習慣息息相關。

與之相對的,是不少rapper在切換到“唱”的部分聲音會很扁窄,這是把“說”的模式帶到了“唱”裡的原因。

最後說一個缺點,是聲音的低頻不足。

或者說,是胸聲(胸腔共鳴)的缺失。

這個問題不致命,但無論是rap部分還是演唱部分表現力都會遜色不少。如果能填補上低頻的空缺,相信艾熱的表演會更上一個臺階。


| 華晨宇-《強迫症》(《瘋人院》)

《歌手2020》第10期唱評 | 鼓樓的風吹開東京的櫻花

最後登場的兩位歌手著實讓我興奮起來。

彷彿看見了他們在第一場中的出色狀態,堅定自如、氣場強大、光芒四射。

冥冥之中像是完成了一次首尾呼應,為常規賽畫上圓滿的句號。

花花的這首歌很容易讓我聯想到一些活躍在上世紀末的傳奇搖滾樂隊,例如Van Halen、Aerosmith等等。

(彈幕裡就有人說花花這首歌風格很像範海倫的經典《Panama》,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另外這首歌前奏的吉他solo一定會勾起你另一個童年回憶)

同樣行進感強烈的反拍律動,同樣失真躁動的電吉他,同樣玩世不恭的表演姿態。

但在這首歌裡,和前輩們以及自己在類似《鬥牛》中的狂與躁不同,花花更多表現出的是痴與癲。

這點挺有意思,也讓整首歌的戲劇意味更濃。

如同我們之前提過,區別於MISIA、吉克這樣的live型歌手,華晨宇是一個典型的表演型歌手。

也就是說,他在舞臺上更習慣的是“唱角色”的狀態。

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和表演指導中常常發現,有些學員/歌手生性靦腆,平時沉默寡言,不喜聚眾,獨坐一隅思考人生的時間要遠多於和朋友舉箸痛飲吹牛尋樂的時間。

所以當你要他/她們在臺上展示自己的時候,他們一般會束手束腳不知所措。因為他們對於自我精神世界更習慣封閉起來獨賞,而非打開大門任憑瀏覽。

可當你給到他們一個角色設定之後,他們反而能很快地進入到角色裡。

並且這個角色設定與他們的自身性格反差越大,他們會表演得越興奮、越投入。

(就像花花在表演一些荒誕不經的歌曲時要比表演深情款款如《我們》時更自如)

就彷彿是給了他們一個充分的理由裹上角色的外衣去無所顧忌地釋放自己積壓的情緒能量。

不必擔心剖露自己,不必顧慮形象如何。但凡完成角色使命,那便是對的。

回到歌曲本身,有意思的是依照歌曲的原名《瘋人院》,如果今天的情景設定是在瘋人院裡,那麼花花扮演的是個什麼角色呢?

如果大家看過一些瘋人院(精神病院)題材的電影,也許會發現除了被陰謀陷害入院的主角,院裡真正的患者大概會呈現出兩種面貌:

1.情緒失控,暴躁狂怒,常常被摁在地上或綁在床上。

《歌手2020》第10期唱評 | 鼓樓的風吹開東京的櫻花

2.情緒可控,與世無爭,常常自顧自痴笑或神傷。

《歌手2020》第10期唱評 | 鼓樓的風吹開東京的櫻花

(截圖均來自電影《飛越瘋人院》)

那麼第二類人瘋在什麼地方呢?

我想是瘋在不去思考常人每天思考的事,不去完成常人每天完成的事。

大家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他也說不清自己在想什麼,但飯也不吃,覺也不睡,一會哭一會又笑的,總歸是個瘋子了。

今天花花在舞臺上扮演的大概就是這樣一個角色了。

大家知道他在唱什麼嗎?或許角色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他反覆說:

“ I wanna know,I wanna know ”

所以他像個孩子一樣大喊一聲“ MA MA ”,所以他跳到鋼琴上盤腿而坐,用自己最習慣的方式自言自語。

乃至剛開始失真的人聲效果,你可以理解為是他偷偷潛入瘋人院的廣播室拿起話筒向所有人宣言。

儘管我們或許不能清楚地理解他的“瘋言瘋語”,這也符合角色的設定,但我們能從他表演的情緒和歌唱的口吻中清晰地感受到他的痴與癲。

不停地詰問、不停地思索是為痴,時而昂揚、時而低落是為癲。

花花把這個角色表現地很自然,很愜意。

臨末還是說兩點不足:

1.從表演的角度說,其實可以把鋼琴彈唱的部分拿掉,換上貼合瘋人院情景的道具會更合適,例如一排椅子。

不知為何今年大家很默契地都喜歡在表演中加入彈唱。

如果是伴奏需要,那麼節目本身已經請來了一流的整編室內樂團。

如果是才藝展示需要,除非是真的琴藝高超,否則更可能干擾演唱。

從表演任務分配上說,歌手要先盡全力把歌唱好。

2.聲道堵塞的問題還是存在。

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依照花花的聲音條件,如果他音色的深度和厚度還不如以氣假聲見長的周深,這是非常遺憾的。

在很早之前我們曾經專門寫文章聊過男歌手代際的問題。

當時把花花列為了第四代。

既是在第三代男歌手(周杰倫、王力宏)擅長的關閉技術的基礎上,能夠運用閉合技術賦予聲音以寬廣的力量感。

閉合就是喉下氣團的形成和控制,是我們常說的音色“厚度”的來源。

花花現在一味地追求咽腔反射來集中傳聲,忽略了聲門以下的空間,反而是在向第三代退化了。


| 蕭敬騰-《Haunting Me》

《歌手2020》第10期唱評 | 鼓樓的風吹開東京的櫻花

先不提演唱如何,就狀態而言,本場老師最欣賞的是蕭敬騰。

因為他做到了迎逆境而上且愈戰愈勇。

在前幾期裡我們的雨神一直陷入在對選歌的糾結中,並且在表演上也存在拿捏過度的問題。

無論是節目排名還是網絡上對他的表現評價都不容樂觀。

本場節目一開始,當他得知自己處在淘汰的危險區,作為臺灣代表團的種子選手也好,作為聲名赫赫的歌壇“老將”也罷,他的壓力可想而知。

在以前我們做選秀比賽和音樂節目表演指導的時候,常常會當面責難歌手狀態不佳,著急於他們的不興奮。

到了擁有現場最高話語權的執行導演登場更是嘴下毫不留情,有時能罵道歌手當場崩潰。

有些歌手在短暫的調整後能迅速地調動起狀態,而有些歌手就會一蹶不振,等到正式表演時也拿不出狀態。

從這點上說,我對港臺歌手、宜人最好的印象就是他們的抗壓能力,尤其是在早十年間,對比內地歌手會明顯心態更強大,狀態更投入。

從另一個角度說,這也是他們職業化程度更高的象徵。

很可惜的是,可以說到今天我們內地都沒有成熟的歌手職業化訓練體系和生存環境,所以我們明明有那麼多好聲音,卻很少能產出被市場普遍接受的明星歌手。

這就說遠了,以後再展開。

總之,很欣賞蕭敬騰的心理素質和職業狀態,能在重壓下拿出更勝於之前的表演水準。

在他的表演過程中我也彷彿看到了這季以來只在MISIA身上看到過的堅毅的精神力量,這種內斂的強烈信念感很值得歌手們學習。

至於他實際演唱得如何,老師想賣個關子,留給大家看在評論區裡自由發揮。我也會把我認為最好的點評選在下期正文裡。

相信十期下來,大家也一定會用多維度的視角去看待歌手們的表演了。

五月天當時第一次在校園登臺,也是非常的一般。

若不是當年李宗盛老師慧眼識珠,從被淘汰的demo 中發現了這群年輕人的一些不同,就不會有後來影響了80後青春的亞洲天團。

很多職業生涯燦爛無比的藝人、樂隊都有著非常粗糙的開始。

也許還會遇到一些老師這樣的毒舌爛評委,會被罵:“你們要是出得來就有鬼了啦!”

然而評委的話說過就忘了,罵罵咧咧只是他們的日常工作。自己的人生軌跡始終只在自己腳下延伸。

所以啊,別太在意起點,只要奔去的方向是終點。

今天就聊到這裡啦,馬上突圍賽和總決賽即將開打,大家在評論區預測一下誰能突圍,誰能最終奪得年度歌王吧!

照例列一下本期老師心目中的排名:

1.MISIA、蕭敬騰(驚豔)

2.華晨宇、徐佳瑩(高完成度)

3.旅行團、艾熱(高完成度,稍有遺憾)

4.聲入人心男團、周深(有遺憾)


本期你最喜歡哪位歌手的演唱? 單選

0

0%

MISIA

0

0%

蕭敬騰

0

0%

華晨宇

0

0%

旅行團

0

0%

徐佳瑩

0

0%

艾熱

0

0%

聲入人心男團

0

0%

周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