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傳真 | 52年,8任團長接力幫扶,只為做好一件事

軍營傳真 | 52年,8任團長接力幫扶,只為做好一件事
軍營傳真 | 52年,8任團長接力幫扶,只為做好一件事

8任團長接力幫扶一個民族村

——新疆軍區某炮兵團官兵與駐地維吾爾族群眾的扶貧情緣

■王雪振 潘 昭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黃宗興

2020年1月2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批准疏勒縣等12個縣(市)退出貧困縣序列。

在這個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日子,疏勒縣巴仁鄉十六村的維吾爾族大娘阿拉努爾撥通了新疆軍區某炮兵團團長蘇志發的電話,分享這一喜訊。

在一個泛黃的小本子上,阿拉努爾記著這個炮兵團8任團長的聯繫方式。劉明申、任亞新、王鳳林、魏江力、王登良、蒲繼生、奚偉、蘇志發,每一個名字都是老人溫暖的記憶:“我記得下他們的電話,卻記不完他們為我這個家,為我們這個村子做的好事……”

十六村地處沙漠邊緣,常年風沙肆虐,土地沙化嚴重。20世紀80年代,全村400多戶人家、2000餘名維吾爾族鄉親還過著“住的土坯房、走路塵土揚、喝的澇壩水、四季缺口糧”的窮困生活。如今的十六村舊貌換新顏,2018年就整村退出貧困村,還被評為 “全國文明示範村鎮”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明示範村鎮”。

日子越過越紅火的阿拉努爾大娘常唸叨:“解放軍的恩情,就像藤上的葡萄,看得見、數不清。”富裕起來的村民把寫著“發展依靠共產黨、致富感謝解放軍”的牌匾掛在村委會大門口。而8任團長帶領官兵接續幫扶維吾爾族鄉親的故事,在當地早已傳為佳話。

一切,都源於52年前的那一次相識……

軍營傳真 | 52年,8任團長接力幫扶,只為做好一件事

△2010年4月,即將卸任的團長蒲繼生(右)與新任團長奚偉(左)在十六村阿拉努爾大娘家交接幫扶事宜。

8任團長接力走進這扇門,認下一家維吾爾族“親戚”

52年前的一天,在自家院子的破籬笆下,飢餓的孩子們為爭搶一小塊乾硬的饢餅哭了,阿拉努爾怎麼也哄不住,也跟著掉眼淚。

就在這時,來給鄉親們送生產資料的新疆軍區某炮兵團戰士劉明申,敲開了她家的門。誰也不曾想到,這一次不經意間的踏訪,也為阿拉努爾一家打開了一扇希望之門、幸福之門。

看到阿拉努爾家中的貧困情景,劉明申的心裡很不是滋味,主動挑起了照顧阿拉努爾一家的擔子。

從此,春天幫下種、秋天幫收割,病了送藥、寒來送衣……村裡鄉親們羨慕地說,阿拉努爾認了一位跟親兄弟一樣的解放軍兄弟。

為幫助阿拉努爾一家解決溫飽問題,劉明申找來7名戰友,利用業餘時間一起在阿拉努爾家的自留地裡試驗育苗新技術。這一年,阿拉努爾家種的糧食第一次夠吃了。

春去春又來,劉明申從一名戰士成長為炮兵團團長,始終盡力幫助阿拉努爾一家。

在他離任後,該團繼任的7任團長接力走進這扇門“結對子”,認下這門維吾爾族“親戚”。

為了增加阿拉努爾一家的收入,第3任“結對”團長王鳳林把目光投向了科技致富,幫助他們利用地膜覆蓋種棉技術,使棉花產量比過去增加了3倍。第4任“結對”團長魏江力帶領官兵修建了乾渠,解決了農田灌溉的困難,使小麥畝產量大幅增加。第5任“結對”團長王登良出資為阿拉努爾家修建蔬菜大棚,還請來技術人員傳授大棚種植技術,當年阿拉努爾家就增收1萬元。

2009年5月,阿拉努爾家所在的巷道被劃為縣工業園區建設用地,房子面臨拆遷。第6任“結對”團長蒲繼生得知後,立即帶領官兵幫她家蓋起了5間安置平房,解了燃眉之急。此外,官兵們還給她家修起了養雞場,添置了傢俱,安裝了閉路電視。

2011年,第7任“結對”團長奚偉給阿拉努爾家送來了一批火雞,聘請技術人員教授養殖技巧,使她家的養殖規模擴大,收入大增。

幫扶的接力棒如今傳到了現任團長蘇志發的手中。他上任伊始就走進阿拉努爾的家,瞭解她們生活所需,並協調軍醫定期上門提供醫療服務。

方法各有不同,感情同樣深厚。8任團長,有的調到其他部隊工作,有的轉業或是退休回到了地方,但無論相隔多久多遠,他們都一直惦記著阿拉努爾一家。

每每想起這些團長“兄弟”們,阿拉努爾就取下相框,指著那些難忘的瞬間,一遍遍地給兒孫們講:解放軍的恩情,永遠不能忘!每年自家果園裡的杏子、蘋果、葡萄熟了,她都要把第一筐送到部隊,讓炮兵團的官兵們嚐嚐鮮。

軍營傳真 | 52年,8任團長接力幫扶,只為做好一件事

△1998年4月,經過炮兵團官兵奮戰施工,十六村村民終於喝上了自來水。

好日子,是軍民攜手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十六村,曾因窮聞名。“能摘掉窮帽子,炮兵團官兵是功臣。”村黨支部書記努爾艾力說。

劉明申團長幫扶阿拉努爾一家的故事,受到駐地軍民的廣泛讚許。在他的帶動下,炮兵團黨委自1982年起,與十六村黨支部結成幫扶對子,幫扶共建從一家輻射到全村。

這裡處在沙漠邊緣,沙塵暴一起,天昏地暗。為了改善環境,炮兵團官兵同村民一起戰天鬥地,改造村容村貌,完成改良土地、造林防沙等多項基礎工程建設。

1996年,炮兵團官兵經過3年多的努力,修築了一條2公里長的灌溉主幹渠,輻射延伸幾十條支渠,總長達15公里,使村裡的土地灌溉面積從不足200畝增加到4000畝。年年吃返銷糧的十六村群眾,第一次披紅掛綵向國家交售了餘糧。鄉親們把這條水渠親切地稱為“連心渠”。

“地吃水”得到了改善,“人吃水”的問題也亟須解決。十六村過去沒有水井,鄉親們生產生活都靠自蓄的澇壩水,因為衛生條件差,常常引發各種疾病。1998年,炮兵團籌集資金8萬多元,出動400多名官兵,經過3個月奮戰,為十六村建起全套無塔壓力罐設備、供水總控制室,開挖6000多米的供水管道,把自來水通到家家戶戶。

“要想富,先修路”。1993年,炮兵團出動官兵為十六村鋪設了一條寬6米、長15公里的柏油路。5年後,又幫助村裡建成一條通往縣城的柏油路。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歷史一去不返,大夥兒把這條路取名為“愛民路”。

路通了,村民發家致富的腳步走得並沒能像預計之中那樣快——因為貧困,十六村的文化教育長期滯後,村民們“文盲”率高,而且幾乎無法使用漢語交流。

炮兵團黨委與十六村黨支部協商,創辦“掃盲夜校”,派出38名既懂漢語又懂維語的官兵,分別組織了7個掃盲班,利用業餘時間幫助村民學習。幾年下來,全村40歲以下的村民全部脫盲,許多以前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鄉親,如今也能讀書看報了。

通過學文化、學科技,鄉親們摸到了脫貧的新門道,錢袋子也慢慢鼓了起來。

2002年,村民居馬巴拉提買了一臺碾米機,開門做生意。機器損壞了,他因看不懂說明書,陷入困境。炮兵團領導得到消息後,專門安排修理所兩名技術骨幹前去排憂解難。為防止再出故障,修理所還定期派人去他家進行技術指導,並輔導科技知識。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居馬巴拉提成了操作碾米機的熟手,生意也逐漸好了起來。

阿不都是村裡的特困戶,炮兵團官兵為他提供了養牛育肥的信息和技術服務,並籌款幫他買種牛、修牛圈、拉飼料,牽線搭橋、暢通銷路,使他成為遠近聞名的養牛專業戶。阿不都感激地說:“好日子,是軍民攜手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軍營傳真 | 52年,8任團長接力幫扶,只為做好一件事

△2009年5月,炮兵團官兵走進十六村幼兒園,開展助學活動。

攜手逐夢半個世紀,那些感人的故事還在繼續

8任團長,52年的“接力”,村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解放軍真情幫扶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實處,也在感動中傳遞著正能量。

51歲的牙生,在窮日子裡長大。炮兵團官兵幫助他通過養雞發家致富,現在年純收入已達10萬餘元,成為當地有名的養殖大戶。得知村民買熱沙的大兒子買買提因交不起學費面臨輟學,牙生連續4年資助買買提上學。他說:“解放軍連續多年資助村裡的孩子上學,我現在富了,也得儘自己力量幫幫孩子們。”

為了拔掉文化“窮根”,炮兵團官兵在十六村建起了全鄉第一所幼兒園,啟蒙教育率達到了100%。他們還逐家逐戶說服動員,進行“一校十班百生”群眾性助學活動,讓每個適齡孩子走進校園受教育。

軍營傳真 | 52年,8任團長接力幫扶,只為做好一件事

△2011年11月,炮兵團官兵到希望小學為學生們軍訓。

“在炮兵團有一個傳統,團黨委常委各幫一戶、連以上幹部各幫一個貧困生。在十六村,村黨支部委員定點幫扶貧困戶,村民之間互相幫扶蔚然成風。”該團領導說。

逐夢半個世紀,軍民攜手致富一路前行,那些感人的故事還在繼續……

近幾年,炮兵團官兵幫助十六村建立了“農家書屋”,定期增添新圖書;建起了“農民網吧”,讓村民及時瞭解黨的新政策,掌握致富信息;組織放映隊每月為村裡放映一部愛國主義電影;協助開展“五好家庭”“文明村民”“十星級文明戶”爭創活動;幫助村裡建起了地毯廠、服飾廠、樂器廠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

2012年,炮兵團協調縣鄉建起了佔地兩萬多平方米的“雙擁文化廣場”和“文化活動中心”,並組成各類文化活動小組,共同開展活動,共同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勞作一天後來到“雙擁文化廣場”休息娛樂,是村民們最幸福的時候。在“雙擁文化廣場”舉行軍民聯歡,成了全村的文化盛事。

2019年3月,炮兵團官兵協助村民修建了1200平方米的集貿市場,幫助村民發展餐飲、百貨、日用、農副產品等,村辦和個體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52年的持續幫建,結出累累碩果。十六村被表彰為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單位”;炮兵團先後被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擁政愛民先進集體”。

子弟兵對人民一往情深,群眾對部隊真心擁戴。每逢“八一”建軍節等節日,鄉親們紛紛到部隊慰問;老兵退伍返鄉時,村民自發前來送行……

在新時代,魚水情深賡續新篇。“我們一定會攜手炮兵團官兵,帶領村民奔向小康,確保全體村民永不返貧。”村支書努爾艾力說。

軍營傳真 | 52年,8任團長接力幫扶,只為做好一件事

△2014年7月,炮兵團官兵給十六村村民講解電器修理技術。

軍民攜手共畫“同心圓”

■艾乃提·吾買爾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畫上句號。

“脫貧攻堅是我心裡最牽掛的一件大事。”這些年來,習主席對脫貧工作記掛在心,傾注了很多精力,多次主持召開會議,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新疆軍區官兵積極響應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決策指示,認真履行戰鬥隊工作隊生產隊職能,積極為駐地貧困群眾辦實事、解難題、送溫暖,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投身脫貧攻堅戰,與各族人民群眾共畫脫貧致富的“同心圓”。

新疆地域廣袤、地理位置特殊,歷史上發展欠賬較多。解決好貧困問題,幫助各族群眾“一個都不能少”脫貧致富奔小康,既是莊嚴承諾,又是光榮使命。新疆軍區各級站在“為黨分憂、為黨盡責、為黨踐諾”的高度,按照“集中援建與結對幫扶相結合,持續輸血與激發造血相統一”的思路,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因勢而為,從一點一滴抓起,夯基壘石,久久為功,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

脫貧攻堅關鍵要“幫到點上、扶到根上”。在精準扶貧思路指導下,軍區部隊官兵挨家摸排、逐戶分析,通過軍地共同研究,根據家庭特長和個人意向,把貧困群眾所需、所盼、所長理清楚,因人而異,一戶一策,既注重給予產業和資金技術支持,更注重激發群眾脫貧勇氣和信心。結合軍區部隊戍邊守防任務,把精準扶貧、共建扶貧、邊境扶貧和民兵服務隊扶貧有機結合起來,真心真情辦好民生實事,編織一張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走活了脫貧攻堅的大棋局,一大批貧困村、貧困戶脫貧摘帽。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駐地各族群眾嚐到了發家致富的甜頭,有了美好生活的盼頭,在脫貧發展中增強獲得感、自覺感黨恩,軍愛民、民擁軍的魚水關係更加鞏固。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現在,新疆軍區部隊扶貧工作到了收官階段,在鞏固前期成果的基礎上,必須繼續繃緊弦、加把勁,充分認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重要性艱鉅性緊迫性,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紮實有效抓好脫貧攻堅任務落實。越是勝利在望,越要防止鬆勁懈怠、精力轉移。駐疆部隊廣大官兵必將發揚“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不見效不放手,確保幫扶的貧困對象全部實現脫貧,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圖片由新疆軍區某炮兵團供圖)

軍營傳真 | 52年,8任團長接力幫扶,只為做好一件事

刊於4月15日《解放軍報》“軍營觀察”版

來源 | 解放軍報、軍報記者

監 制:王士彬 張曉輝

編 審:尹 航 鄒 菲

責 編:趙曉嫚

軍營傳真 | 52年,8任團長接力幫扶,只為做好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