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村:垃圾分類收出“億元村”

懷遠縣常墳鎮徐梅村,這個與淮南市潘集區泥河鎮搭界、隔黑河相望的村莊,曾經因收購廢紙走上致富道路,被稱作“破爛村”。18年前,本報“蚌埠周邊行”採訪組到徐梅村蹲點採訪,刊發了《訪“破爛村”》一文,吸引了讀者關注。18年後,記者再次踏進這片曾經的“破爛村”,發現這裡的垃圾產業已經成為村裡的支柱型產業,通過垃圾分類,旺旺集團等大型企業在全國近半的黃板紙由該村收購,每年村民收購廢紙的純利潤達1億元左右,三層高的小洋樓已成了“破爛村”村民的“標配”。“破爛村”已然成了“億元村”。

垃圾產業遍佈全國

全村一年淨賺上億

7月10日下午,從懷遠縣常墳鎮政府出發向西行駛,在046縣道與235鄉道交會處左轉南行,十多分鐘就到達徐梅村村委會。從踏進徐梅村的那一刻起,一路上,三層高的小洋樓和價值數十萬元的小轎車滿眼都是,無不彰顯著這座村莊的富裕。

徐梅村的富,已經持續了20多年,村委會所在的徐梅小學就是最好的證明。與大部分村委會獨門獨棟不同,徐梅村村委會坐落在徐梅小學內。據村黨支部書記喬帥介紹,這座三層高的小學是二十多年前由徐梅村村民自發捐建而成。那個年代,作為懷遠縣的偏遠鄉村,村民能主動掏出6萬元“鉅款”為村裡建學校,曾引發社會熱議。

徐梅村位於懷遠縣西南角,全村只有3900多畝地,土地少、位置偏,何以能富裕20多年?原因竟是最不起眼的“垃圾”。

“我們做廢紙30多年了,前兩年效益最好的時候,全村垃圾產業一年的純利潤能達到2億元以上。” 在村委會,記者見到了當年接受過本報採訪的徐梅村原黨支部書記常先春。今年年初才卸任的他,參與和見證了鄉村二十多年來的發展變化。一提到徐梅村的垃圾產業,常先春滿是驕傲。

據他介紹,徐梅村總人口約2900人,目前80%左右的村民都從事和垃圾有關的產業。從上世紀80年代起,徐梅村就有村民陸續到外地收購廢紙,再運往造紙廠售賣。如今,村裡已成立了十多個再生資源回收公司,在全國十多個省市建有300多個打包站,產業覆蓋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福建、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河南、山西、山東等地,平均每年收售垃圾的純利潤達1億元左右。

從“小打小鬧”到聲勢浩大

垃圾分類成為逆轉局面關鍵

這些年,常先春除了村黨支部書記,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徐梅村的“破爛王”。因為收售黃板紙,他已經在全國十多個城市建設廠房,成立了兩家再生資源回收公司,廠房面積2萬多平方米。

回憶起徐梅村的垃圾產業發展歷程,常先春滔滔不絕。他告訴記者,徐梅村走上收售“垃圾”的道路與村裡造紙的傳統有關。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造紙需要原材料,村民們紛紛從外地收購廢紙盒、書本回村,送到村裡的造紙作坊加工。一段時間後,有些村民蹚出了路子,正巧遇上改革開放,就做起了廢紙收售的行當。1984年,4位村民從滁州收購廢紙後賣到蚌埠造紙廠,通過這一路徑,很快蓋起了新房。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收售以各類廢紙為主的廢品,終於在1995年,徐梅村迎來了大規模外出收售廢品的高潮。

“那時候村裡一半以上的家庭都出去幹這個了,主要集中在南京和周邊的一些城市,都是‘小打小鬧’。”常先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徐梅村的村民都是騎著三輪車到處上門收購廢紙,雖然不能大賺,但也衣食無憂。徐梅村也因此被稱為“破爛村”。

從“破爛村”到“億元村”的轉變來自2007年前後。那時候,受“外廢”影響,廢紙收購困難。由於徐梅村收售的廢紙種類繁多、良莠不齊,且三輪車每次只能拉較少的廢紙,數量少、成本高,在市場的驟然變化下,村裡外出收廢紙的農戶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定影響,甚至有部分經營戶血本無歸。

以常先春為代表的徐梅村農戶開始嘗試把收購的垃圾分類,把“小打小鬧”變成了大張旗鼓。2007年,常先春率先根據市場的需求,專門收購黃板紙,並在南京建立了打包站,邁出了轉型發展的第一步。

讓常先春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一嘗試獲得了巨大成功——由於進行了垃圾分類,一些對原材料質量和環保要求較高的大型造紙企業把目光投向了他;由於建立了打包站,原來一次只能拉五六噸的垃圾,在打包後能拉三十多噸,不僅降低了運輸成本,更滿足了大企業需求。

“原來廢紙進不了大型企業,現在與我們合作的基本上都是一些上市公司。”常先春說,目前,自己在全國十多個城市建立了打包站,和榮成紙業、永豐餘造紙兩家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旺旺集團在全國一半企業的黃板紙由自己收購。

同常先春一樣,徐梅村的村民這些年紛紛組建起了“黃板紙打包站”或創辦“再生資源回收公司”。如今,村裡外出收廢紙的經商戶,有一大半都擁有自己的打包站,全村一天收售的廢紙量約2萬噸。

村民紛紛走上富裕之路

主動探尋鄉村振興路徑

垃圾分類成了扭轉敗局的關鍵,這啟發了不少外出收購廢品的村民。近兩年,徐梅村外出經商人員,除了收廢紙,還有一部分人專門收購廢鐵、塑料等其他廢品,均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圍繞垃圾收售,徐梅村內部還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近年來,在徐梅村,從收購垃圾到與商場、超市、企業建立聯繫,再到運輸、售賣、加工,整個產業鏈條均有從業人員,僅大型運輸貨車,徐梅村就有上百輛。村民間互幫互助、消息互通,即使是沒有能力獨自經營的,在打包站幫忙每年也是包吃包住十萬起步。

在徐梅村走一走,能夠看到這裡沃野廣闊、土地平整、田埂極少。這是由於村民基本上都外出從事“垃圾”產業,村裡的地就空了出來,早早地完成了“一戶一塊田”改革,少量在村的農民均通過流轉成了大戶。村組織委員王年勇就是在村耕種的一員,他在村裡流轉了70畝田地,主要從事糯稻種植,由於土地面積大,全部採用機械耕種,僅靠自己和妻子就能完成每年的耕種任務。

除了平整的田地,隨處可見的三層甚至四層小洋樓也是徐梅村的一道風景。喬帥說,這幾年,村裡不僅實現了水泥路全覆蓋,安裝了路燈,還在村內各個角落安裝了監控,完成了境內所有生產路、渠的改造工程,清理了大觀楊等雜樹,並栽植了白蠟、紅櫸、女貞等優質樹苗2萬餘棵,建成了森林村莊。原來外出從事垃圾經營的農戶只有過年才回村,現在即使是一般的節假日,也有村民回來度假休閒,帶著子女回家享受田園風光。 在村莊建設的過程中,更有不少村民出錢出力,主動幫忙。

今年初,徐梅村還成立了鄉村振興理事會,專門聯繫和組織外出經營者關心支持家鄉建設,常先春就是這一理事會的會長。“下一步我們村要著力發展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把更多精力往這上面投入。” 常先春說,自己還特別關注農村養老問題,希望通過理事會建設村賢館和開展居家養老服務,讓外出經營的村民全部參與其中,爭取把“破爛村”打造成鄉村振興的典範。(記者 顧楷)


徐梅村:垃圾分類收出“億元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