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行原油寶衝擊 投資者開始擔心“紙黃金”安全性

受中行原油寶衝擊 投資者開始擔心“紙黃金”安全性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馮櫻子 北京報道

中行“原油寶”事件給銀行賬戶商品交易業務的風險敲響警鐘,多家銀行陸續暫停相關交易。

4月27日,工商銀行、浦發銀行相繼發佈公告稱,自北京時間2020年4月28日起,暫停賬戶原油、賬戶天然氣、賬戶銅和賬戶大豆等產品的開倉交易。

目前,銀行紙黃金產品尚未被列入暫停行列。但受“原油寶”事件影響,投資人開始擔心“紙黃金”的安全性。

某分析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紙產品確實大幅降低了投資商品期貨的門檻,吸引了大量散戶入場交易。但期貨的風險並未因此降低。現代金融體系錯綜複雜,一旦事件發生,風險會傳導到很多方面,產生連鎖反應,導致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

“紙黃金”前景引擔憂?

中行原油寶事件爆發後,中行、建行、交行等都宣佈暫停原油產品新開倉交易。

4月27日,工商銀行官網發佈《關於賬戶原油等業務近期交易安排的通告》稱,自北京時間2020年4月28日上午9:00起,該行暫停賬戶原油、賬戶天然氣、賬戶銅和賬戶大豆全部產品的開倉交易,持倉客戶的平倉交易和已經預設的轉期,以及連續產品份額調整均不受影響。

對此,工行亦解釋稱,是“鑑於近期美國原油期貨出現了負價現象,大宗商品市場波動較大,可能造成您的投資本金或保證金全額損失,為保護您的權益。”

同時,《華夏時報》記者從銀行客服了解到,銀行紙黃金產品尚未被列入暫停行列。

4月28日是4月COMEX黃金期貨合約的交割日,黃金期貨和現貨價格的走勢受到關注,投資人開始擔心“紙黃金”的安全性。

同紙原油模式類似,紙黃金也是一種個人憑證式黃金,投資者按銀行報價在賬面上買賣虛擬黃金,個人通過把握國際金價走勢低吸高拋,賺取黃金價格的波動差價。

此前,3月24日,各大黃金點差突然暴增,甚至直接停盤無法交易。一時間現貨逼倉的說法甚囂塵上。此時,COMEX黃金期貨與倫敦黃金現貨的差價一度達到近80美元,創下40年高位。

在目前環境下,有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的黃金市場依舊醞釀著促使黃金價差擴大的因素。

實際上,倫敦市場黃金現貨交易市場及紐約黃金期貨市場幾乎都是以記賬方式進行,最後交割也幾乎是現金交割,鮮有實物交割發生。而目前,紙黃金與實物已經脫節。

有媒體提供數據顯示,市場上交易的黃金總量只有6萬噸左右,但僅倫敦場外市場一年的交易量就高達160萬噸,且幾乎所有交易都是通過未分配賬戶,沒有實物清算,只是記賬。

近日,債王岡拉克已經指出,問題在於沒有足夠的實物黃金用於交割,而且市場波動性上升。岡拉克稱,美聯儲可以印美元,但沒法印黃金來滿足所有期貨合約的交割需求,因此大多數期貨合約不得不在到期前平倉了結頭寸。

他補充道,近期大家見證了原油市場史無前例的空逼多行情,類似的一幕完全可能在黃金市場上出現,只不過行情可能是相反方向的“多逼空”,因此持有實物黃金遠比持有黃金期貨合約來得可靠。

某分析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紙產品確實大幅降低了投資商品期貨的門檻,吸引了大量散戶入場交易。但期貨的風險並未因此降低。期貨是一把雙刃劍,可以為金融機構帶來豐厚的收益,但如果沒有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就可能釀成大禍。20世紀90年代的株冶鋅事件、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和2005年的國儲銅事件都提醒機構和投資人期貨交易中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但現在的金融體系錯綜複雜,一旦事件發生,風險會傳導到很多方面,產生連鎖反應,導致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分業監管模式下 銀行期貨業務陷真空?

由於國內分業監管模式,商業銀行期貨交易業務的監管問題似乎一直沒有明確的劃分。商業銀行作為銀保監會的監管單位,而期貨交易所是屬於證監會的下屬單位,如果商業銀行進入期貨交易所進行交易,勢必要受到證監會的監管,而銀保監會又該如何監管?

2008年1月9日,經中國證監會批准,黃金期貨合約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交易。當年3月24日,此時的銀監會發布了《關於商業銀行從事境內黃金期貨交易有關問題的通知》,獲准了商業銀行從事黃金期貨交易。

有銀行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說,這給商業銀行進入期貨業市場打開了大門,也是中國銀行業首次從事境內期貨業務,此時,銀行為國內首個進入期貨市場的金融機構投資者。之後,多家商業銀行成為上海期貨交易所會員。

而在此之前,商業銀行從事期貨交易是被禁止的。但隨著商業銀行黃金業務的迅速擴大,還是有銀行迫不及待得拓展新領域。記者發現,早在2007年,就有銀行推出過黃金期貨類理財產品。

此後,2013年,工商銀行最早推出紙原油,主要掛鉤國際原油價格。但《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此時並沒有監管部門對該類產品進行批覆。當時國內商業銀行只參與了黃金、白銀期貨交易,還不能開展國內其他大宗商品的期貨交易。

2016年,有證監會監管層曾提出:“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將研究推動商業銀行和其他有關金融機構有序進入商品期貨市場。”但此後並沒有下發任何監管批文。

由於監管不夠明確,國內商業銀行佈局大宗商品期貨業務時,也採取了多種措施。

有些銀行通過間接控股期貨子公司或在境外設立大宗商品業務中心,實現業務佈局。上述銀行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此類方法的成本和風險都相對較高。

早在2008年1月,中國銀行集團就通過旗下投資銀行平臺中銀國際證券設立中銀國際期貨,成為國內第一家間接進入期貨行業的銀行。此後,中國銀行還在新加坡、倫敦、紐約等地成立大宗商品業務中心,中銀國際證券成為首家獲准包括CME、LME、ICE註冊會員。

此後,2014年,建設銀行控股的建信信託控股良貿期貨(現更名為:建信期貨);同年,興業銀行控股的興業國際信託成為杉立期貨(現更名為:興業期貨)的第二大股東。

而工商銀行則通過收購具有商業期貨交易業務的海外公司來進行業務佈局。2014年2月,工商銀行收購了標準銀行公共有限公司(下稱:標銀公眾)60%的股份。收購完成後,標銀公眾成為一家專注於全球交易業務的銀行,為全球客戶提供商品、外匯等服務。工商銀行也藉機進入了倫敦大宗商品交易市場。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提醒個人投資者,在投資期貨時,投資者基本的前提是要對期貨市場、交易規則、風險敞口等有所瞭解。投資者不僅要熟悉期貨合約的特點,交易規模,掌握期貨交易規則,熟悉影響期貨價格的因素,還要對商品的政策屬性、投機屬性等方面有較多的認識和理解。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