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清王朝曾專設皇室琺琅燒製機構“養心殿造辦處琺琅作”——以其製作奢華、顏色豔麗和器型別致,代表了當時皇室的審美眼光以及宮廷琺琅器製作的流行趨勢。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撰文、供圖 /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 銅掐絲琺琅,蓋盒。


從波斯到蒙元中國,從宮廷御用之物到民間作坊生產繼而打入國際市場,從傳統工藝的魅力到中外藝術交融的價值,琺琅器的歷史和工藝發展的每一步,都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時光逝去,但琺琅器爍金繁花間的美,卻不曾磨滅。


一個時代的皇室的審美眼光:

琺琅的名稱和傳入

琺琅工藝源自西方,早在公元12世紀,希臘就已經能夠製作簡單的琺琅器。傳入我國的主要方式有兩條:一是源自波斯的銅胎掐絲琺琅,蒙元時期傳至中國,發展至明代景泰年間達到高峰;二是來自歐洲的畫琺琅,清康熙年間經廣州傳入中國後,先在廣州製造及發展,後大盛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由於製造工藝複雜、釉料配置和燒造技術難度大、生產成本高,因而最初很長時期內,這種珍貴的琺琅製品主要都是供皇室享用,民間很少流傳。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 掐絲琺琅,勾蓮八卦朝冠耳三足燻爐。


清王朝曾專設皇室琺琅燒製機構“養心殿造辦處琺琅作”——以其製作奢華、顏色豔麗和器型別致,代表了當時皇室的審美眼光以及宮廷琺琅器製作的流行趨勢。


清末,因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造成宮廷器物大量外流,宮廷御用之物琺琅器才得以在民間露面。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畫琺琅,黃地花卉三足碗,廣州,民國初。碗內壁粉紅色;外壁黃地畫纏枝花卉。口沿一週如意紋;近底部一圈蓮紋;三足粉藍地繪折枝菊。底白地書“粵省濠畔義和祥制”無框雙行仿宋體八字款。“濠畔”即“濠畔街”,是清代廣州著名的手工業中心。此碗是瞭解當時廣州金屬胎琺琅器生產情況的重要實物資料,彌足珍貴。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 掐絲琺琅,纏枝蓮紋蓋盅。


黃金般的華麗和寶石般的絢麗

琺琅工藝的種類

琺琅又稱佛郎、拂郎、發藍,是用石英、長石、硝石和碳酸鈉等加上鉛和錫的氧化物燒製成像釉子一樣的物質,塗在銅質或銀質器物上,經過燒製,形成不同顏色的釉質表面,因而是一種集金屬製作與琺琅釉料加工處理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製品,含冶金、鑄造、繪畫、窯業、雕、鏨、錘等多種工藝,既具備金屬貴重、堅固的特點,又具備琺琅釉料晶瑩剔透、顏色多彩的特色,有著黃金般的華貴和寶石般的絢麗,歷來是宮廷貴族御用愛賞之物。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長石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石英

依據金屬加工工藝和琺琅釉料具體處理方法的不同,琺琅器一般可分為掐絲琺琅器、畫琺琅器、鏨胎琺琅器、錘胎琺琅器、透明琺琅器等品種,其中以前兩類為主。在我國,琺琅工藝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北京擅長掐絲琺琅,廣東擅長畫琺琅。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 琺琅花卉紋瓶製作工序。此瓶運用了掐絲琺琅和畫琺琅兩種工藝複合而成。左圖為第一步:制花瓶銅胎,以紅銅作瓶胎;右圖為第二步:焊掐絲圖案,把掐成的各種花紋焊上瓶身。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左圖為第三步:填料焙燒,按圖案填入所需琺琅料,入爐焙燒;右圖為第四步:打磨、繪畫、焙燒,打磨表面,如發現填彩不滿,需復填、復燒,再打磨。在開光的白地上繪山水圖案後再焙燒,始成掐絲畫琺琅花瓶。


14世紀時,源自波斯的銅胎掐絲琺琅,傳至時由蒙古族統治的元朝中國。對此淵源,我國古籍中多有相關記載,其中廣為人知的,是現存最早的文物鑑定專著《格古要論》(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曹昭撰)中記載的“大食窯”:“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郎嵌相似,嘗見香爐、花瓶、盒兒、盞子之類,但可婦人閨閣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又謂之鬼國窯。”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 掐絲琺琅,八方蓋盒(左圖)。掐絲琺琅,圓盤(右圖)。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 畫琺琅,繪花卉瓣口小圓碟(左圖)。畫琺琅,繪雙鳳花口碟(右圖)。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 畫琺琅,纏枝花卉香盒(左圖)。畫琺琅,繪花卉蝶糖果盒(右圖)。


及至明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掐絲琺琅工藝發展達到高峰,生產量非常大,晚清古董行遂以其所在朝代年號稱之為“景泰琺琅”、“景泰琅”,再往後,因其所用搪瓷釉料多為藍色,而且漢語中“琅”“藍”發音相近,故改稱“景泰藍”,成為盛名在外的國寶“京”粹,沿用至今。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畫琺琅,繪花卉酒壺,清中葉。撇口盤沿有蓋,細長的頸部中起弦紋,扁圓腹,底足外撇,有彎曲細小的長流和圓形高執柄,流和頸間以雲帶狀飾條連接,既穩定了細長的壺嘴,又增加了裝飾的美,窈窕而靈巧。壺蓋有鈕如搖鈴狀,上繪花瓣;口沿及近底部黃地飾一週回紋。壺身淺粉藍色地,部頸粉紅色弦紋上下繪蕉葉紋。壺腹繪纏枝花卉,開光粉紅地繪雙夔龍;長流、執柄淺黃地點綴碎花;圈足粉紅地飾接圓式二方連續花卉紋。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畫琺琅,繪山水紋鍾,廣州,民國初。外形華麗,色彩豐富,造型上為兩層平臺四柱亭型,部分飾面採用了畫琺琅和掐絲琺琅巧妙搭配,整體穩重大方。


宮廷御用華麗風

清代琺琅

清代琺琅器在繼承明代的工藝和風格傳統上,結合西洋畫琺琅製作工藝,融入金屬工藝、陶瓷裝飾工藝及雕刻鑲嵌工藝中的多種技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形成富麗豪華的藝術風格。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 銅胎琺琅,龍紋筆山。掐絲琺琅,勾蓮墨床,乾隆。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 銅掐絲琺琅,提樑卣。


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琺琅工藝,尤其是廣州畫琺琅工藝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期間,清政府分別在廣州和北京宮廷專門設立了琺琅器製造作坊,借鑑掐絲琺琅器、瓷器和料器(玻璃器)的生產,吸收歐洲畫琺琅工藝製作方法,成功燒製出了在圖案題材、器物造型、琺琅色彩以及使用功能等各方面具有自身風格特點的畫琺琅器,並且一直影響至今。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掐絲琺琅,八方蓋盒,“乾隆己末年造”款。蓋與器身同形對合成八方形扁盒,全器以粉紅色為地,掐絲圖案按需填彩,輪廓線起稜露胎。器蓋為石山花卉圖;正中隱起一圓心露胎;圓心邊飾一圈“卍”形錦紋;蓋的八面口沿飾連續花頭紋。盒身八面有折枝花卉圖案。底為黑地,對稱飾四花頭,中有紅色“乾隆己未年造”單方框篆字款。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掐絲琺琅,藍地雙龍奪珠蓋盅,清。器體扁圓形,帶寶珠鈕蓋,器身與蓋以子母口接合,鼓腹,圈足。整器經典沉穩。器表以寶藍飾如意雲紋為地;蓋頂中心環一圈如意雲紋,蓋身飾有火珠。器身近口沿處有一週如意雲紋,腹飾雙龍奪珠,龍為五爪龍。按需填以白、紅、綠、黃、淺藍等色。


五羊城洋瓷風

廣州琺琅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放海禁,畫琺琅製品由來華的歐洲商人及傳教士帶入廣州。廣州藝人最先接觸到西方盛行的畫琺琅工藝,並就地設廠研製。廣州成了中國最早燒製畫琺琅器的地方。因此,畫琺琅又有“洋瓷”、“廣琺琅”之稱。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 掐絲琺琅,勾蓮海棠式手爐。


康熙以來,廣州畫琺琅工藝經歷了清、民國、新中國三次繁榮與衰落。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廣東琺琅藝人在“養心殿造辦處琺琅作”內始終都是主力,留有名字的工匠不下35位。圓明園落成後,曾以大量廣州鏨胎琺琅裝飾室內,遺憾的是,都毀於1860年英法侵華劫掠點燃的那場大火;20世紀初,廣州琺琅工藝曾出現過短暫興旺,有200多人從業,產品多為薄胎,有瓶、壺、盤、碗、盆等;抗戰爆發後,廣州琺琅業也逐漸式微。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 掐絲琺琅,黑地雙龍奪珠園洗。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 鏨胎琺琅,壽字碗。


1958年9月,從廣州回鄉的花縣(現廣州市花都區)籍老藝人許銳洪、許銳光、張煊尤等,組織炭步特種工藝燒青社,恢復琺琅工藝的生產,產品均出口。後由縣接收,更名為花縣琺琅廠,其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文革”時期受到衝擊,1968年被迫停產,1971年再度恢復生產。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199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需求急劇減少,原花縣琺琅廠已經倒閉。現今全廣州只有個別廠家在繼續生產。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畫琺琅,繪西洋人物風景雙耳瓶,清乾隆。瓶身呈棗紅色,描繪有各色纏枝花卉。其中口沿、肩和近底部均飾有一圈粉紅色如意雲紋,頸肩處繪一週蕉葉紋。背面開光處繪有西洋人物風景,細緻逼真。瓶底印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楷書款。


>> End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精彩版式呈現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本文節選自《文明》2014.04月刊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誌公眾號:WENMINGZAZHI,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


爍金繁花:琺琅器的歷史與工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