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地緣結構與陶謙在徐州的經營

青州的地緣結構與陶謙在徐州的經營

中央之國的形成 [第13回]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青州的地緣結構與陶謙在徐州的經營

第13回 青徐之禍

青州的地緣結構與陶謙在徐州的經營

I青州的地緣特點

當關東諸侯分裂為兩大陣營,公孫瓚、袁紹相爭於幽燕,曹操、袁術競逐於兗、豫時,青州和徐州與上述勢力相鄰的州部顯然是難以置身事外的。表面看公孫瓚為青州安排了個刺史田楷,但實際上公孫瓚的勢力主要涉及到的是青州北部的平原國,也就是劉備做國相的地方,青州地方最有人望的是北海國相孔融。至於管理徐州的,則是在此已深耕數年的陶謙。

青州的地緣結構與陶謙在徐州的經營

先來說說青州的情況。曹操於公元192年冬在兗州所收的“青州兵”並非青州黃巾的全部。那些留在青州境內的黃巾軍,最大的對手便是孔融。通過“孔融讓梨”的故事,這位孔子二十世孫在中國可以算得上是家喻戶曉。原本在洛陽為官的孔融,因為多次駁斥董卓而被刻意安排到了黃巾餘部活動頻繁的青州。

漢之青州全境位於今天的山東省境內,但卻不是山東的全部。如果要對應先秦國家,山東更準確的定義應該是“齊魯故地”。青州對應的是齊國故地,故在史書中常以“齊地”代之。需要說明的是,青州以外的山東地區也不能說都是魯國故地,尤其是以曲阜為中心魯國的核心區,在東漢後期還以“魯國”之名劃入了豫州範疇。

青州的地緣結構與陶謙在徐州的經營

山東省與周邊地區地理上最大的不同有兩點:一是有半島部分向海洋延伸;二是分佈有大片山地。這些被合稱為“山東丘陵”的山地,內部還可細分為魯中南山地丘陵、膠東丘陵、魯東丘陵三部分。

整個山東省就是依託上述三大丘陵,及與之相連的平原建制而成的。其中青州部分在地理上指向的是魯中南山地丘陵的山東地區。劉備所領的平原國與孔融所領的北海國都處在魯中南山地丘陵之北的平原地帶。區別在於劉備的平原國屬於河濟平原的一部分,大體對應現在的山東省德州地區以及濱州地區北部;孔融的北海國主體為膠萊平原,對應現在的濰坊地區和青島地區北部。

青州的地緣結構與陶謙在徐州的經營

青州的這些大平原地區一直是民亂的重災區,比之其它地區的民亂,青州民亂的一大特點是特別喜歡向周邊漫延,青、冀、兗、徐四州都因此深受其擾。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青州除了黃淮海平原所普遍會遭遇的水災、旱災、蝗災以外,漫長的海岸線還時常會使之遭遇海侵的困擾。

僅歷史記載的海侵,在東漢時期就有四次。比起那三個常見災害來說,海侵的危機要更大,土地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到可耕種狀態。看不到希望的農民也因此更有可能成為流民乃至亂民。後來的歷史中,週期性會變成黃泛區的黃淮地區,同樣因此而成為了民亂的高發區。

北海國的國都位於遠離海岸線的劇縣(山東省昌樂縣),這也應該是孔融的駐地。為了從根本解決民亂,孔融並沒有留在劇縣,而是北上駐屯於靠近海岸線的都昌縣。

青州的地緣結構與陶謙在徐州的經營

這種深入虎穴的做法,也給他帶來了更大的危險。公元193年,留在青州未能被曹操收編的黃巾渠帥管亥,率眾包圍了都昌城。危機之下,最先向孔融伸出援手的是一個傳奇人物——東萊人太史慈。

II太史慈與劉備的相助

很多人一開始喜歡看三國演義,都是被裡面陣前單挑的熱血場面所吸引。不過在真實的中國古代戰場中,這種兵對兵、將對將式的戰爭場面卻是很少出現的。少並不代表沒有,呂布與在長安城下邀戰郭汜算是一例,太史茲與孫策從馬上打到馬下決鬥,在正史中描述的更是生動。其臨終之言“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於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至今聽來仍讓人熱血沸騰。

青州的地緣結構與陶謙在徐州的經營

東萊郡位於北海國之北,對應的是膠東丘陵,由於深入海洋這一地理單元又被稱為膠東半島。太史茲原本在老家東萊為吏,當時的刺史與太守之間發生了矛盾,這種情況朝廷也沒有辦法分辯曲直,一般按照先入為主的原則,先接到誰上報的奏章就信誰的。

在州里的信已經先行送出去的情況下,太史茲主動領命前往洛陽,用計謀截毀了州里的奏章,讓東萊太守在這次矛盾中佔了理。得罪了刺史讓太史茲已無法再在青州立足,遂渡海避禍於遼東。

這件事倒是讓太史慈聲名鵲起,素不相識的孔融也覺得他有奇才,在他避禍之時經常派人慰問他的母親。都昌被圍之時,太史慈正好回家探親,為母盡孝三日後便獨身前往都昌城報恩。所幸當時城圍得還不嚴,太史慈乘夜得以入城。如果按照太史慈的想法,是希望幫孔融領兵出城破敵。不過孔融覺得太史慈再勇猛也是雙拳難敵四手,並沒有答應他這樣做,而是交他另一項任務,那就是突出城去找劉備求援。

當時的劉備正駐軍於平原郡高唐縣。在投奔公孫瓚之前,劉備所擔任的最後一個官職正是高唐縣令,丟官的原因也是因為抵禦青州民亂不利。彷彿輪迴一般,藉助公孫瓚的勢力,劉備又一次回到高唐,並且升級坐上了平原相的位置。讓人感慨的是,劉備與孔融並不相識,以至於劉備見到太史慈後大吃一驚道“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這點也從側面證明了,公孫瓚的控制力並沒有向青州腹地延伸。

孔融願意將希望寄託在劉備身上,是因為劉備在平原治理時深得人心,甚至連刺客都不忍心下手。在後來的歷史中,正是憑藉這一“人和”優勢,劉備方能夠脫穎而出,勝過那些背景比他雄厚得多的競爭對手。

然而戰場上終究是講實力的,劉備屬下有一千多由關、張統領的本部兵馬,以及一些在幽州收羅的烏桓雜胡騎兵,此外就只有數千在本地補充的饑民。為救援孔融劉備派出了三千人,不說傾其所有也算是拿出了主力。雖說這一兵力看起來還是有些單薄,但青州軍的主力已經在兗州被曹操收編,留在青州的這部分也有些人心惶惶,在聽聞援兵將至便自行散去。

向劉備的求援不代表孔融是在站隊公孫瓚,更多是出於對劉備個人的肯定。不過自命清流的孔融不喜歡袁紹和曹操卻是肯定的。事實上,當時很多郡國地方官都以保境安民為第一要務,並不願意過多捲入諸侯相爭的漩渦。只是值此亂世,想要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此前兗州刺史劉岱也想兩邊不得罪,最後還是不得不選邊戰。孔融的求援和劉備的救援,在政治上必然會被視為一種政治上的結盟。

III袁紹得青州與陶謙在徐州的經營

袁紹方面負責青州戰事的是他的長子袁譚(由於過繼給袁紹的哥哥,名義上是侄子),其與田楷在平原一帶的拉鋸,客觀上為孔融提供了保護。然而在幽州戰事吃緊,公孫瓚不得不把田楷為首的青州駐軍調回本部後,孔融和他的北海國就只能獨自承壓了。公元196年春,得手平原的袁譚率部向青州腹地推進,孔融的北海國幾乎是唯一進行強烈抵抗的。戰事一直持續到夏季。為了堅定孔融的抵抗決心,劉備向已經遷入許昌的漢獻帝上表,舉薦孔融為青州刺史。

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這是一場毫無勝算的戰爭,孔融所能表現出的是他的淡定以及部下的忠誠。史書記載,在只剩幾百部下並和敵人短兵相接的情況下,孔融依然談笑自若的看書,直至城破之時才撤走(但家眷皆落入袁譚之手)。

本為京官又名滿天下的孔融旋即被召入許都為官,至於青州刺史之事自然已是過眼雲煙。曹操雖然已開始走“奉天子以令不臣”之路,卻顯然不會為此而開罪還是盟友的袁紹,因此袁譚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新的青州刺史。

青州就這樣成為了袁紹的地盤,那麼徐州又是個什麼情況呢?在孔融坐鎮北海之時,徐州正處於陶謙的管理之下。陶謙是在公元188年到任徐州的,當時的職位還是刺史。在此之前,陶謙還曾經擔任過幽州刺史。不過要是因為這些履歷,就認為陶謙是一名文官那就大錯特錯了。

與演義中所描繪的和善老者形象不同的是,陶謙實際是一員剛直武將。陶謙自幼好武,少年時便以性格放浪不羈聞名鄉里。公元185年,皇甫嵩為平息涼州羌亂而選擇武將時,就特別選定了陶謙。

朝廷將陶謙調入徐州,主要是為了鎮剿徐州北部,具體來說是由青州滲透琅邪國一帶的黃巾軍。與北海國相鄰但州屬不同的琅邪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徐州的主體位於現在的江蘇省境內,但位於徐州北部的琅琊現在卻是在山東境內,具體來說對照日照地區和臨沂地區北部。整個區域的核心為魯南、魯東丘陵包夾而成的的“沂沭河谷”。沂水和沭水都屬於泗水支流,從這個流域角度說,與定位泗淮之地的徐州放在一起是合適的,但從緯度和地形來說,又與齊魯故地聯繫緊密。

青州的地緣結構與陶謙在徐州的經營

如果按先秦時的列國來對應,琅玡郡大體對應的是公元前431年為楚國所攻滅的莒國,其政治中心對應的是現在的山東省莒縣。由於位置上處在山東丘陵地帶,這片土地最終還是為齊國所控制。在樂毅伐齊時,莒邑曾經成為唯二沒有被燕軍攻佔的城市(另一個為北海境內的即墨)。

基於這一密切的地理、地緣關係,青州的黃巾之亂很快就影響到了琅邪,並向徐州腹地擴散。也正因為此,這兩地的黃巾在教科書中會被統稱為“青徐黃巾軍”。

陶謙雖為武將,性格也比較豪邁,但相比公孫瓚、袁術來說,陶謙要更懂得用人和延攬人才。到任之後的他,啟用了一支亡命于徐州東海郡的兗州軍隊平亂。這支部隊的首領為臧霸、孫觀等人,由於都是兗州泰山郡人,所以後來被統稱為“泰山諸將”。

值得關注的是泰山諸將的出身,他們最初其實是來自於兗州的盜賊。泰山與琅琊、東海相接,東海之北為琅琊,琅琊之北又為北海。從這一地緣政治格局可以判斷出,徐州當時其實是遭遇了兩股來自外州勢力的入侵:一支是來自青州北海的青州黃巾,入寇的是琅邪郡;一支是來自兗州泰山的泰山賊,侵擾的是東海郡。

青州的地緣結構與陶謙在徐州的經營

儘管泰山賊會被一些研究者籠統歸入黃巾軍,但他們應該不屬於黃巾軍的一部分。不管泰山諸將的前身是不是太平道信仰者,招安他們打青州黃巾的做法,大家絕對不會法感到陌生(就像水滸傳中朝廷讓宋江徵方臘一般)。這種官家慣用的“以寇滅寇”之法最終效果也是極好的,洗白了身份的泰山諸將很快將青州黃巾趕回了青州,而這支泰山軍從此也受命駐紮於琅邪保境安民。

如果說用泰山諸將是為了“保境”,那麼啟用陳登為典農校尉“巡土田之宜,盡鑿溉之利”,讓徐州的農業生產得到恢復發展,為的就是“安民”了。這些保境安民之舉的效果到底有多好呢?曹操父親曹嵩倒是可以證明。

在曹操陳留起兵之時,害怕遇到報復的曹嵩帶著小兒子曹德和整個家族,就跑到了琅邪去避禍。此外還有眾多來自中原地區的士太夫都跑到徐州去避禍,此時的徐州真可以算得上是亂世中的安全島。

在所有避難徐州的中原人士中,除了父憑子貴的曹嵩以外,最為知名的要屬汝南人許劭。許劭很有識人之慧,且喜歡在每月初一公開品評當時的知名人物,這一活動遂被時人稱之為“月旦評”。無論褒貶,被品評的人都能夠迅速擴大知名度。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句能為曹操蓋棺的著名評價,就是許劭做出的。在許劭前往徐州避難時,陶謙慕其才名曾優待之。不過相處之後許劭卻感到不安,認為陶謙只是表面寬厚並不是真正的君子,將來一定會翻臉的(遂逃往江東),後來陶謙果然把不少避難徐州的士大夫抓了起來。

人的性格都是多面的,不能單純以好壞論之。之所以特別說一下這件事,是因為演義中的描述跟歷史上的真實情況差距有點大。不管怎麼說,陶謙的能力還是很強的,也把徐州治理的很好。

公元193年,陶謙向被李傕郭汜所挾持的獻帝進表效忠,由徐州刺史變身為徐州牧。考慮到劉表在前一年也因同樣的舉動升級為荊州牧,這一變化標誌著在董卓死後,關東諸侯與涼州軍閥之間的對抗局面結束。此刻大多數人關注的都是自己的地盤和既得利益。

在袁紹公孫瓚將關東諸侯分割為兩大陣營時,偏安一隅的徐州同樣不想站隊。只是天下已亂,沒有哪片土地能夠享有真正的安寧,一起意外將他推入了公孫瓚的陣營。剛才說了,曹嵩此時正避禍於琅邪,現在兒子當了兗州牧又在前線大勝袁術,肯定是想著去前往投奔的。

IIII曹嵩之死

從琅邪所在的“沂沭河谷”前往兗州,需要穿越魯中南山地丘陵。這片山地弧形排列著泰山、魯山、沂山、蒙山、尼山等山。最寬闊的通道位於東南端的蒙山與尼山之間,我們可以稱之為“尼蒙谷地”。

青州的地緣結構與陶謙在徐州的經營

論語中有一篇被列入高中課本的著名對話——《季氏將伐顓臾》。這篇對話討論的是當時的魯國權臣季孫氏準備戰爭的事。季孫氏的封地“費國”就是在尼蒙谷地之中。當時的季孫氏正是憑藉“尼蒙谷地”的開闊地勢,成為了魯國封臣中的最強者,並且向莒地擴張。進入漢代之後,費國的演變為了隸屬泰山郡的“費縣”,之後東北部後來又分割出了華縣。這個華縣也因此成為了由琅邪進入兗州的第一站。

為了迎接父親和族人,曹操根據屬地原則派出了泰山太守應劭前往華縣迎候,只是在應劭抵達華縣之前,悲劇便已發生。事情至此,出現了三種說法。一種是陶謙派了數千騎兵,在應劭趕到之前追殺曹嵩滿門於華縣;第二種說法是陶謙為了示好曹操,派部將張闓帶了二百護衛相隨。張闓由於貪圖曹嵩所帶的財物,而於華、費之間劫殺;第三種說法是陶謙屬下一個駐軍於陰平城(隸屬東海郡)的部將,見財起意做了這等下作之事。

後兩種說法其實算是一種說法,也就是說張闓就是那位陰平城的部將。從邏輯上來說,陶謙主動派人追殺的可能性並不大,畢竟曹嵩在徐州已經呆了幾年,如果要動手的話沒有必要等到這個時候。更何況陶謙好歹也是州牧,就算有與曹操相爭之心,也大可不必讓自己揹負一個這樣的惡名。事實上在三國曆史當中,大家會看到很多善待對手家屬的案例。

可以肯定的是,曹嵩的確是死在了徐州兵將的手上,從這點來說陶謙的責任是跑不掉的。真要追溯起來,也許在陶謙當初想到“以寇制寇”之法保境之時,隱患就已經埋下(張闓很可能也是被招安者)。

所謂“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對於一個事業處在上升期的諸侯來說,這不僅僅是個私仇問題。如果不有所動作的話,必定會影響自己的威信。同時從地緣政治角度看,曹操如果繼續越過淮河追擊袁術,戰線有點拉得太長了。藉此機遇將擴張目標轉換為與兗州相接的徐州,會更符合步步為營的原則。

不管怎麼說,徐州的禍事來了。圍繞著這片泗淮之地,一場三國時代最複雜的諸侯爭鬥大戲,即將拉開序幕。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