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病因與診斷

隨著電腦和手機的廣泛使用,越來越多的人患有頸椎病,使頸椎病的發病率增高,故與大家一起學習頸椎病的表現與治療。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其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變所致脊髓、神經、血管損害而表現的相應症狀和體徵。

頸椎病的病因與診斷

一、頸椎病病因有:

1.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是頸椎病的發生和發展中最基本的原因。

2.頸椎先天性椎管狹窄,是指在胚胎或發育過程中椎弓根過短,使椎管矢狀徑小於正常(14一16mm)。

3.損傷,急性損傷可使原已退變的頸椎和椎間盤損害加重而誘發頸椎病。

二、頸椎病臨床表現為:

由於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多樣化,故其分型方法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四種基本分型方法。

1.神經根型,臨床最多見,佔頸椎病的多數。主要是由於椎間盤向後外側突出,鉤椎關節或椎間關節增生、肥大、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所致。先有頸肩痛,短期內加重,並向上肢放射,上肢有沉重感,皮膚可有麻木,過敏等感覺異常。

體查可見患側頸部肌痙攣,頸肩部壓痛,上肢牽拉試驗陽性:檢查者一手扶患側頸部,一手握患腕,向相反方向牽拉,刺激已受壓久神經根而出現放射痛。壓頭試驗陽性:患者端坐頭後仰並偏向患側,檢查者用手掌在其頭頂加壓,出現頸痛並向患側手放射。x線正側位片顯示頸椎生理前凸減小或消失,椎間隙變窄,骨質增生,釣椎關節增生;CT可見椎間盤突出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及脊神經受壓情說。

2.脊髓型,佔頸椎病的少數,脊髓受壓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後突的髓核、椎體後緣骨贅、增生肥厚的黃韌帶及鈣化的後縱韌帶等。腦脊液動力學試驗顯示椎管有梗阻徵象,腦脊液蛋白定量稍高於正常值。

3.交感神經型,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表現有頭痛或偏頭痛、頭暈、噁心、視物模糊,心跳加速,心律不齊,血壓升高以及耳嗚、聽力下降等。

4.椎動脈型,頸椎橫突孔增生狹窄、上關節突增生肥大、頸椎失穩等都可直接刺激、牽拉或壓迫椎動脈。表現有眩暈、頭痛、視覺障礙等,當頭部活動時,可誘發或加重。

三、頸椎病治療原則以下幾點

1.頜枕帶牽引,為取坐位或臥位均可進行牽引。

2.頸託或圍領制動,用以限制頸椎過度活動,而患者行動不受影響。

3.推拿按摩,減輕肌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應注意手法輕柔。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不能採用。

頸椎病的病因與診斷

4.頸椎病理療,可改善頸肩部血液循環,有加速炎性水腫消退和松馳肌肉的作用。

5.藥物治療,目前尚無頸椎病的特效藥物,所用藥物皆系對症治療。

⒍診斷明確的頸椎病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反覆發作者,或脊髓型頸椎病症狀進行性加重者適於手術治療。

⒎積極功能鍛鍊是預防該病主要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