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今年年初,李現、陳立農的新片《赤狐書生》官宣定檔了,8月上映,雙男主。

消息出來後,兩家粉絲和諧得像一家人,微博上一片歲月靜好。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營銷號們暗戳戳想出來挑撥一下,結果被兩家粉絲直接摁著頭懟。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一度讓我懷疑是不是走錯了片場,以及感嘆兩家藝人及粉絲的素質之難得。

事情是這樣的,去年3月,陳立農和李現確認出演這部電影。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這個“安樂電影”就是這部電影的出品方,《春江花月夜》是電影的原名。當時的陳立農在前一年剛以《偶像練習生》第二名的身份出道,《親愛的,熱愛的》還沒播出,李現還是一個低調不作妖的實力派演員。

從一開始,片方的宣傳就是“雙男主”。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等到8月電影殺青,《親愛的,熱愛的》已經在7月底播出,李現大火,一躍成為一線小生,自帶流量。

片方的宣傳仍然是“雙男主”。

翻遍電影官微,發現自始至終的宣傳口徑只有一個就是:“雙男主”。

不禁讓人感慨人間自有真情在。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為什麼呢?

因為國內影視圈的“番位之爭”一直以來都很令人迷惑。

一部劇還沒播,甚至還沒開機,番位就撕起來了。不光是男一男二、女一女二,就連男女主角之間也要爭出個誰是一番來。不光一番要爭,四五六番也不能放過。

粉絲撕得腥風血雨,吃瓜群眾忙著看熱鬧,觀眾看得一頭霧水,他們到底在爭啥?

在上世紀的內地影視圈,大家根本就沒有“番位”的概念,演員的排位老老實實地按照劇中角色的重要程度決定,人們對演員名字的排序也根本不敏感。

1993年拍攝《霸王別姬》時,鞏俐已經是各種獎項加身的國際影后,在這部男性視角電影中自然地排到了二番,甚至在某些海報上是三番,排在張豐毅之後。這不僅是番位先後的問題了,還涉及到番位變動不統一,像這種情況,放在今天要被粉絲撕上天了吧。

德國版電影海報中,張豐毅的名字排在鞏俐前面。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另一張海報中,鞏俐的名字排在張豐毅前面。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開始,港臺影視資本逐漸北上進入內地,“番位”的概念也隨之而來。

那時的港臺資本圈發現內地從業者對於“番位”一說完全不在意,就打起了小算盤。他們利用大量合拍劇的契機,用內地的咖位高的明星給港臺藝人作配,在番位上壓番搶番內地藝人,給港臺藝人抬轎。

很出名的一個例子是08年的《赤壁》。當時趙薇演孫尚香,小喬給了導演吳宇森力薦的新人林志玲。當時關於二人番位的討論滿天飛,雖然電影出來後趙薇的名字在前,但林志玲也憑藉這場番位之爭成功打進內地市場。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他們努力把港臺二三線藝人的名字塞到內地已經有很高知名度的演員前面,就是想用番位壓制的方式給投資方一種錯覺:內地當紅的藝人,也只能給他們的藝人做配角,以此一舉提升港臺演員的分量。

關於這個,豆瓣上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帖子,據說來自灣灣知名,金馬獎組委成員朱導的發言。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後來被罵得實在太慘了,朱導扛不住了出來澄清闢謠。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可惜後來因為這句話又被黨媒直接點名批評,只能說是自作孽了。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言論的真假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了,但這種現象就是當時的現實。

一方面吃了太多虧,一方面伴隨著流量經濟崛起,很多內地明星團隊開始重視“番位”這回事,甚至把與番位有關的約定寫進合約。

去年就發生了一起藝人方親自上場的關於番位爭奪的事件。

彭昱暢在與《小小的願望》片方簽署的合同中明確約定了:“以主演:彭昱暢之署名出現於該片片頭/片尾及相關宣傳品和宣傳物上,署名順序為所有演員排位第一位。”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但在首映禮當天,海報上的一番變成了王大陸,彭昱暢則是二番。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還有網友發現,在某電影售票平臺上,該片的官方號中的劇情簡介中,彭昱暢直接不配有姓名,以“他們的死黨”的描述出現。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辛辛苦苦以一番身份賣力宣傳了一年,到上映前突然發現被擠下去了,與片方反覆溝通之後得到的是“拒絕更正”的答覆。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之後片方在回應中還強調了與雙方籤的都是男一,偷換概念,顧左右而言他,違約違得理直氣壯。

這種宣傳的時候要用你,用完就扔的騷操作,把老實人當傻子欺負。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事情到這裡已經不是什麼誰名字要在誰前面的問題了,而是一場從一開始就預謀好的踩著墊腳石上位的計劃,也難怪彭彭要憤然解約了。

大家品一品下圖的人間慘劇。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爭番都是合理維權,更多粉絲、藝人間的撕番行為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

比如早期《畫皮2》中趙薇和周迅著名的撕番事件。

儘管片方已經事先聲明是七大主演,粉絲們還是為了自家正主的番位撕得不可開交。導致片方不得不採用二人名字“左下右上”,海報上一個頭大一點另一個頭髮長一點來平衡,完全能體會到片方當時心裡有多難。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再比如《老炮兒》中李易峰、吳亦凡粉的“四番之爭”,《親愛的翻譯官》裡男女主海報中的站位問題,還有迪麗熱巴和黃景瑜的新劇宣傳,男女主先是炒cp後,來又撕番位的操作,等等等等。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看得人是滿腦袋問號。

影視劇的最終受眾是觀眾,可在這種撕番大戲中,觀眾方恰恰是對於番位問題最無感的一方。

海報上誰的名字在誰前面,誰的臉面積比誰大,普通觀眾根本不會注意,也不會因為誰的戲份多而認可這個演員的實力。相反如果一個演員德不配位,還愛給自己加戲,反而會招來觀眾的反感。

撕番大戰看似是粉絲行為,最終還是藝人買單。


藝人方如果真的很反感這件事,可以有一萬種方式勸止粉絲,給粉絲以正向引導,比如李現這種。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那麼,藝人為什麼不出面制止、這種看上去很蠢又不會有結果的事情?

因為撕番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誰不知道一群粉絲在微博上發發帖、對罵、打打嘴炮,不僅沒結果,還敗壞路人觀感,但熱度不就這麼炒起來了。

惡臭流量也是流量,黑紅也算紅。

撕番這件事說白了就是粉絲、藝人、製片方之間的狂歡,粉絲是主力,藝人是幕後指揮,製片方坐收漁利。

國內影視圈一直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什麼都沒弄明白,先把別人的東西照搬過來。

番位一說同樣如此。在日劇日影中,番位代表的不僅僅是名譽,更多的是責任。他們之所以對於番位有著嚴格的規定,是因為一番是要對收視負責的。

日劇開局收視率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主角號召力,一部劇成功了是一番的大功,收視撲街了,不論究竟是哪方的原因,一番都要背下這口鍋。

演員作為一番出演的劇的收視率,切實地影響著這位演員之後的資源和發展,這就是日劇番位制度的嚴酷性。

所以才有國內市場對於石原里美因收視不佳而落淚的爭相報道,因為這件事放在國內是件新鮮事,我們不理解這在日本影視界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往下拉評論一水的心疼十元。

可是人家真的不用我們心疼啊。

因為在國內我們沒有收視率由主角背鍋這個意識,我們的主演都是隻享受好處,不承擔責任的,天底下還真有這樣的好事。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最後想跟大家聊一聊,番位這個概念單純在藝術創作中的意義。

番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角色在一部戲中戲份的多少,但絕對不代表角色的重要性和出彩程度。

《甄嬛傳》裡的華妃,《偽裝者》裡的於曼麗,《我不是藥神》裡章宇飾演的的黃毛等等。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我們無法單純以戲份判斷一個角色的重要性,角色身上的性格設計、人物情感聯結、戲劇矛盾、人物變化曲線等,都比戲份的多少重要太多了。

此外,長期以來的觀劇習慣使我們默認一部劇中必定要有男女主角,必定要有一個主角視角,必須要有一條愛情主線。

就像在《偽裝者》中觀眾為著於曼麗和程錦雲誰是女主爭得不可開交,但其實真正的女一號是大姐明鏡。

我們的世界是去中心的,每個人都是自己視角里的主角。越多的主角越考驗作者的功力和思考,越好的作家越會寫多主角的戲,比如《權力的遊戲》《三國演義》等等。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當然在影視化的過程中去中心的呈現對於編劇來說難度較大,觀劇門檻也會大大提升,給定一個主角的視角更方便觀眾代入。但一味強調中心化本身也是不符合生活邏輯的。

歸根到底,爭番位這件事,映射的是影視圈在資本、流量控制下的浮躁功利之氣。

不講邏輯不講道理,一切以利益為導向。

演員不用磨練演技,編劇不用潛心創作劇本,製片方不用費心選角,反正都由資本控制,資本也不用動什麼腦子,選有流量的大概率沒錯,總歸有粉絲買單。

演員都想爭一番的位子,反正是粉絲下場,爭一爭賣賣慘,爭不到好歹也炒出點熱度來。就算搞砸了也不用擔心,有人氣和資本撐腰,下次照樣當女一。

所以,現在的流量明星們大多數只能稱作“偶像”,還不夠格叫“演員”。

什麼時候我們的從業者能在恰飯之餘稍稍保留一點情懷和夢想,能真的讓“電影迴歸電影”,“演員迴歸演員”,少點這種無謂的無聊的爭鬥,影視圈也不會這麼烏煙瘴氣了。

為什麼演員要爭番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