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非暴力溝通,創造愛的世界?

非暴力溝通?暴力?打架?家暴?戰爭?殺人?

當我拿起這本《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時候,腦中蹦出了這幾個詞兒。

從現實情況來看,這種暴力行為好像離我們很遠,跟我們也扯不上任何關係。

那我們不就是每天都在使用正常的溝通方式麼?這不就是非暴力溝通麼?

其實並不是這樣,試想一下這幾個熟悉的場景:

工作中:

老闆怒斥下屬員工:這麼簡單的事情交給你都不辦不好,你怎麼這麼笨?

員工在背後嘀咕:這老闆有強迫症吧,也太自私了。

生活中:

夫妻之間:我們家是狗窩麼?你不知道收拾的麼?

家長對孩子說:你看看隔壁你們班的小王,這次又考了全班第一,你跟他怎麼差這麼遠呢?

看看這些話,是不是似曾相識。沒錯,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或多或少都會聽到這樣的言語,你去用心體會這種談話方式給我們帶來的感受,肯定是不好的,這些話確實很傷人!

如何做到非暴力溝通,創造愛的世界?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隨口說出的評價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所以說,我們其實一直生存在這樣一個痛苦的暴力世界中。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敵視。

值得慶幸的是終於有一個人敏銳覺察到了這樣的世界給人們帶來的傷害,便開始在全世界傳播他的非暴力溝通方式,為營造一個愛的世界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他就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他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博士,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 羅傑斯,1984年,他創立了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指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依照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去用心談話和聆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衝突。

所以非暴力溝通也可以理解為愛的語言,讓愛融入生活,只有愛能使心靈的創傷痊癒,只有在有愛的世界裡,我們離暴力就會越來越遠。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每個章節從理論,小結和溝通實例這三個方面為我們介紹了什麼是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模式的四個要素,傾聽的力量,如何愛自己,如何表達憤怒和感激,通過作者講述在非暴力溝通研討班的一個個生動故事,讓我們很容易瞭解到正確使用非暴力溝通方式的精髓,靈活運用於生活中,肯定會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如何做到非暴力溝通,創造愛的世界?

1.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就像我開頭描述的場景一樣,很多人可能都遇到過,但是那個時候我們根本意識不到我們的語言是暴力的,會引發他人的痛苦。

後來作者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我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我們稱之為“非暴力溝通”。

就如同被關押在德國集中營裡面的艾提海勒申那樣的人,雖然周邊環境惡劣,周圍的人也惡語傷人,但是她總能保持清醒,對生活對他人依舊一片柔情。

她在日記裡面寫道:“我不會輕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們也是人,我必須用心理解他們的行為。今天早上,那個性情粗暴的年輕蓋世太保衝我吼叫,我沒有生氣,而是關心他。我想問,你的童年很不開心嗎?女朋友拋棄你了嗎?他看起來愁眉苦臉,躁動不安,陰沉而又虛弱。我當時就想幫助他。”

從日記裡面可以感受到艾提海勒申在面對他人的語言暴力時,沒有做出條件反射性的反應和回擊,而是非常冷靜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探知他的需求,然後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幫助他。

所以其實運用非暴力溝通聆聽彼此心靈深處的需要,我們將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際關係,也會在這個全是人的世界中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不是被困擾在滿是語言暴力的世界裡。

2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2.1 觀察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就是觀察。這意味著觀察他人及其行為,並客觀正確的陳述出觀察的結果。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很容易在陳述觀察結果的時候加上自己的評判和分析,這就是常說的評論。

比如說在公司,老闆批評一個員工的時候說:你這個人工作能力也太差了吧,這就屬於評論,帶主觀色彩的,從觀察的角度來說應該是這樣的:你上個月從1號到30號就只簽約了兩單。這是在闡述事實,並不帶個人的感情色彩。

所以這樣看來一般人更容易接受觀察結果的陳述,而不是帶有主觀色彩的批評,如果混淆觀察和評論,別人首先聽到的就是批評,很容易引起逆反心理,不利於接下來的溝通。

如何做到非暴力溝通,創造愛的世界?

2.2 感受

心理學家羅洛 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很難聽到這些微妙的起伏,所以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要很清晰地表達我們的感受,儘量用具體的語言。

比如《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就給出了表達感受的具體詞彙表:

興奮,喜悅,開心,快樂,欣慰,感動,害怕,擔心,焦慮,緊張,煩惱,困惑,茫然。

在表達感受的時候我們還需要區分想法。在說“我覺得”的時候是在表達想法,例如說我覺得我畫畫不好,這是想法,而說看我自己的畫的畫,我感到失落,這就是表達感受。

日常生活中多表達自己的感受也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示弱和讚揚的方式都很有效。

例如:“你幫我的忙,我很開心”,“第一次做公開演講,還是有點緊張”

2.3 需要

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的需要。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所以需要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

在日常生活中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可以有4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說生活中甲對乙說:你昨晚沒來令我很失望。其實甲把自己不好的情緒歸咎到乙的身上了。而乙說:昨晚你沒來,我很失望,因為我想和你說一些煩心事。乙這樣說其實就表示因為自己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才會失望。

同一件事情,換一種說法換一個角度也許就能理解了,多瞭解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有沒有得到滿足,把需要說的越清楚越容易讓對方有積極的回應。

如何做到非暴力溝通,創造愛的世界?

2.4 請求

請求是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在觀察,感受,需要之後就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儘量用具體的描述。

除此之外,提出請求的時候還要明確目的,說這個請求只是需要別人的傾聽來了解我們的處境呢,還是期望別人採取具體的行動。

如果請求提出來之後無法確定對方能理解的話,我們還需要跟對方確認一下“我的意思你明白了麼?”

最重要的一點別忘了,請求並不是命令,因為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3. 非暴力溝通的運用場合

非暴力溝通適合各個層面的交流和各種環境:例如親密關係,家庭,學校,職場,心理輔導,政治衝突等等。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運用的最多的就是家庭,職場和親密關係了。在溝通中多傾聽,多觀察,多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心存愛意地去交往和相處。

比如說在日常生活中我需要說服panda多做運動,以前我都是跟他直接說,你一定要多運動呀!運動有助於健康!現在看看這句話,毫無分量,所以他也一動不動。

依照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我就可以這樣跟panda說:我看你這個月的體重又增加了2斤(觀察),我很擔心你(感受),因為我想要你有一個更健康的身體(需要),所以能跟我每天一起keep15分鐘麼(請求)?果真很奏效,現在每天都跟我一起鍛鍊。

總的來說,非暴力溝通不僅可以用於人與人之間溝通,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最核心的一點是一旦意識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會發現彼此相同的人性。這樣,在發生矛盾和衝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就能專注於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從而促進傾聽,理解和由衷的互助。

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