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寫下“超長假期”成長紀實

大學生寫下“超長假期”成長紀實

王點在疫情監測點值守進出人員登記。

文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楊璐整理

圖 由中山區提供

我叫王點,是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的大四學生,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度過了一個不平凡的超長假期,但它卻是我人生中最有意義、最難忘的一段閱歷。

我的父親是一名區直機關幹部,我的母親是一名社區工作人員,他們都是黨員,全國啟動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後,他們第一時間衝上了前線。從春節開始,他們就紮根社區,幾乎沒有一個休息日。春節,他們忙得只能給姥姥姥爺打一通電話,我就自告奮勇到金州陪著姥姥、姥爺過年。每當看到電視上報道防疫一線的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警察,他們不計生死得失的感人事蹟,我的心中就充滿了欽佩,我也驕傲,因為我的父母就是其中的一員。我總是在想:“國家遇到困難,我也得做點什麼”。

2月10日,“中山區疫情防控社區志願者招募令”在朋友圈刷了屏,我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大力支持我的決定。從那一天開始,我成為了中山區葵英街道華昌社區的一名疫情防控志願者,也以另一種方式陪在父母身邊,與他們並肩作戰。

我被安排在社區防疫監測2號崗,這是一個位於兩棟樓中間的風口位置,風大,只有下午才能見到一點陽光。早班崗從七點到十點,經常是凍得打顫,要是遇到颳風天,冷風刺骨。我每天的工作是負責檢查過往車輛、人員的出入證,指導居民下載、申請健康碼。一站三個小時,我也摸索出了經驗,不能喝水,越冷越想去廁所。

我的父親是一名紀檢幹部,從小到大,他給我的印象就是公正、嚴肅、正直,說實話我還真有點怕他。可是自從我也當上了志願者,我發現他變得“嘮叨”“親民”了。疫情以來,我們一家三口想聚在一起都成了奢侈,每次好不容易和父親碰在一起,他總是不忘囑咐“站崗時和居民說話一定要尊重,該認真時必須認真,咱得給居民守住了”,父親也是這樣做的。

雖然我的母親是一名社區工作人員,但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近距離地接觸他們的工作。這兩個月,我看到基層的幹部和社區工作人員加班加點,餓了吃口泡麵、啃口乾麵包,困了靠上椅子就能睡著,排查消毒每天要走兩萬多步、爬七八十層樓梯……有的社區工作人員的姥爺去世都沒見上最後一面,有的扭傷了仍然堅持工作,有位志願者直到手術前還在站崗,還有我的父母……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我也在這其中慢慢地成長,體會著可以為別人為社會做些什麼的快樂。在站崗值守時,我時常看到一位老奶奶總是戴著一個嚴重脫線的紗布口罩,那時防疫物資不足,我猜她一定是沒有替換的口罩,便將自己站崗領取的口罩節省下來悄悄送給她。小區封閉管理,外賣送餐不能進入,只能將快餐放在站崗處的登記桌上,有的居民很久才來取,飯菜已經涼了。我就從家裡搬來電暖氣放到崗亭裡,將飯菜放在上面,居民就能吃到熱乎的飯菜。

3月5日那一天,我過生日,晚上我們一家三口難得地湊在一起,我許了一個願望,我希望疫情快快過去,我感恩我的父母,也感謝身邊的每一個人,是他們讓我學會了成長,是他們共同努力才構築起平安健康的社區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