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預冷是大勢所趨,與電商和房租沒關係,是消費者的需求所致

從改革開放初期到2019年,我國的零售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國有到私有,從第一家外企零售商進駐中國,到今天各大外企零售商紛紛離開中國,國內零售業的變化是巨大的。

零售業也從無完成了到有的變化,但隨著電商、網購的出現,實體店遭遇了從所謂有的危機。有些人認為實體店遇冷的罪魁禍首有兩個,一個是房租,一個是電商,但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擊敗實體零售業的罪魁禍首是消費者,是市場需求。

實體店預冷是大勢所趨,與電商和房租沒關係,是消費者的需求所致

自從土地貨幣化政策開始,實體店門面的租金幾乎是垂直增長,早些年實體店房租佔利潤15%~25%所有,但如今大多數實體店所賺取的利潤,最少有50%左右付了房租。基於此,有很多人說實體店不景氣的原因就是因為房租。

另一方面,因為馬雲把網購帶入中國,促使國內誕生大量以互聯網為平臺的電商。基於實體店的經營成本的增加,電商平臺成本的降低,線下零售商大量湧入電商平臺,最終導致實體店競爭不過電商平臺,生意越來越難做。所有,有人說實體店是被電商打敗的。

實體店預冷是大勢所趨,與電商和房租沒關係,是消費者的需求所致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麼?瞭解網購發展史的朋友肯定知道,截至至2018年,我國的網購增長已經在放緩了,也就是說網購的市場幾乎已經達到了飽和的程度,畢竟消費者的數量是有限的,雖然從線下轉到了線上,但並不代表總銷量會急劇增長。要不然阿里、京東也不會聯合線下門店去搞什麼新零售。

實體店預冷是大勢所趨,與電商和房租沒關係,是消費者的需求所致

如果從顧客需求的角度上講,網購的出現打破了實體店壟斷的局面,可以說把實體店的任何一個環節都變得透明化了,加上房租的上漲,利潤的透明,實體店的利潤變少了、顧客被分流了,這也是導致實體店經營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但是,假設實體店的售價與網購電商的售價變成一樣的話,那麼 實體店會不會起死回生呢?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如下:

1、 運維成本,如果把實體店的價格與電商持平,那麼就意味著實體店的利潤會更低,因為電商是沒有實體店面的,雖然需要運維人員,但總體來看,還是比實體店省去很多費用

2、 售後服務,雖然實體店的售後比較方便、效率,但說實話與依託於網購平臺的電商相比,我更加喜歡網購的售後,因為有第三方參與,作為中間人,一旦發生糾紛是可以立馬得到結局的,但實體店卻做不到這點,搞不好還要吵一架、罵一架。

3、 價格,其實在哪購物並不是老百姓在意的,買一斤菜根本不會選擇在網上下單;同樣買一件大衣也不會非要在線下買,網上有更多的選擇權,而且質量也不差,為何不去選一選呢?在質量相差不多,價格卻相差很大的情況下,只要不是傻子都會選擇線上。


實體店預冷是大勢所趨,與電商和房租沒關係,是消費者的需求所致

再來說說實體店遇冷的主要原因,如果把全國的消費者比作100,%,那麼在網購沒有出現之前,實體店輝煌那會兒,大多數消費者沒有其他消費渠道和途徑的情況下,有99%的消費者智能被迫無奈的選擇線下實體店消費。在網購沒有出現之前的那10年,是實體店最輝煌的10年。

但隨著網購的出現,實體店消費者佔有率從100%開始逐漸下降,並且慢慢的趕超了實體店,從這點上看,的確是基於互聯網發展起來的網購更勝一籌,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麼?我不這麼認為。

要知道一個新鮮事物的出現,想要得到普及,除了國家機器的推動之外,必然要具備以下幾個屬性:

1、 滿足剛需,而網購恰恰的契合這點,相較於實體店而言,網購的形式更加符合消費者的購物需求;

2、 售後保障,雖然起初的網購售後不是很好,質量也存在問題,但隨著網購、第三方平臺的介入,規則、方式的改變,慢慢的人們越來越喜歡網購,反觀實體店,它的模式太過單一,售後也不是很方便;

3、 價格差異,說實話,這是實體店失敗的主因,對於消費者來說,同樣的商品花最少的錢必然毀優先選擇哪裡。

實體店預冷是大勢所趨,與電商和房租沒關係,是消費者的需求所致

綜上,我認為打敗實體店的不是房租,更不是網購,而是消費者的剛需以及消費習慣,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習慣了互聯網的存在,大多是年輕人都習慣使用了互聯網,而依託互聯網建立的網購平臺,必然會被年輕人所接受,而按照目前平臺的大數據分析來看,80、90、00後已經成為網購消費的主力軍,所以打敗實體店的是消費者的需求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