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讓農田既“休息”又增收

株洲:讓農田既“休息”又增收

李明德教授(右2)在指導“景天”的生產管理。 王軍 鄧立平 攝

株洲日報記者 王軍

株洲日報訊 4月16日,在醴陵市左權鎮花橋村試驗基地,一種叫做景天的多肉植物長得綠油油的。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員李明德告訴記者,今年基地研究的種植模式有景天——紫雲英、油菜——油葵和花生——紫雲英等26種,將從中選出5種適合南方稻田的種植模式,進行大面積推廣。

2018年,在省農業農村廳的支持下,醴陵市政府與中國農科院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湖南農業大學等26家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合作關係,在花橋村建立600畝科研基地,專題研究治理式休耕技術模式。當年,對公開徵集的32種模式進行了研究,淘汰11種效果較差的模式。去年,新徵集了HSJ-SI富集植物+專性微生物聯合萃取修復提質技術等一批新的治理模式。

“殘存的廢舊薄膜,要仔細清除出田。每穴播2至3粒,穴距要均勻些。”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張亮,正在指導農戶播種花生“包衣”種子。他介紹,花生平均畝產幹籽130公斤,畝產值約2000元。而且,它是用養結合的作物,和紫雲英連作,能有效提升耕地有機質含量、減輕土壤汙染,提升農產品安全品質。

“今天有花生、玉米等3種春季作物正在播種。”試驗基地負責人表示,清明節過後,各技術模式的春耕春種已全面鋪開。

【來源:株洲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