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布衣的劉邦為什麼能一步步建立大漢王朝(一)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高祖之真

對於劉邦,歷史最大的玩笑在於,明明感覺整個《史記》,他都可以算是最真的幾個人之一,現在的主流卻說他詭計多端、心狠手辣等等,真是太大的誤解。

一介布衣的劉邦為什麼能一步步建立大漢王朝(一)

但凡多去了解一點歷史,我們就會看到,那些開國皇帝,都很真實。李世民、劉邦、曹操等等都是一樣直愣愣的人,只是能力實在太強,坦坦蕩蕩打趴了所有對手。這種“真氣”是我覺得大英雄身上首先應該具備的氣質,頂級的謀略並不是“陰謀”,而是“陽謀”。舉個例子,秦朝能統一天下靠的是商鞅變法,六國難道不知道秦國在變法嗎,不知道變法之後秦國變強了嗎?但是這件事情,你沒那個魄力和胸懷,就只能看著別人做,還真的就只有秦孝公和商鞅的組合能做成,這就是最頂級的謀略。我所理解的高祖,首先就是這份“真氣”。下面是一些印象比較深刻的小事

1.遊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高祖年輕時候是當過遊俠的,觀高祖一生所言所行,總有幾分俠氣。高祖年輕時候,魏國的張耳、陳餘兩人是當時最有名的俠客、名士,《張耳陳餘列傳》記載“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遊,客數月”。我也不知道怎麼評價,感覺只有有情懷的人,或者有“意氣”的人,才會去當遊俠吧。

2.俠氣,自信:這種感覺體現在高祖娶呂后這件事中。當時呂后家來沛縣避難,高祖為沛縣泗水亭亭長,呂后的老爹呂公和縣令關係好,沛縣的豪傑聽說縣令來了貴客都去拜賀。可能客人比較多,規定:禮錢不滿一千的,只能坐在堂下。高祖也來了,聽到這種規定,不是很爽,為人又豁達大度,氣概非常。於是揚言“賀錢一萬” ,其實“不持一錢”。這種感覺就是高祖一生的寫照,路見不平敢發聲,有俠氣,有點像是20幾年前阻止別人偷井蓋的杭州市民“馬先生”。還有就是超級自信,身無分文,但是在高祖那漂泊不拘的心裡,錢算什麼,這些達官顯貴又算什麼,還不是看著不爽,就吹個牛嚇嚇你們,呂公被這種天馬行空的的舉止震住了,求著將女兒嫁給了高祖。

一介布衣的劉邦為什麼能一步步建立大漢王朝(一)

再後來讀《毛選》,這種非凡的氣概更為明顯,《毛選》第一卷“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析”中,寫作的時間是1925年,那時還一事無成的湖南人這樣分析小資產階級:

小資產階級。如自耕農,手工業主,小知識階層——學生界、中小學教員、小員司、小事務員、小律師,小商人等都屬於這一類。這一個階級…這種人發財觀念極重,對趙公元帥禮拜最勤,雖不妄想發大財,卻總想爬上中產階級地位。

文中這句“對趙公元帥禮拜最勤”,太祖在這裡既不說“趙公明”,也不說“財神”,而是神來之筆的“趙公元帥”,因為神話傳說中,財神趙公明是道教齋壇的四大元帥之一。這種調侃的語氣,嬉笑怒罵的感覺,再基於當時太祖的處境,真的被驚到了,“趙公元帥”與 “賀錢一萬”,兩者之間隔著兩千多年,卻異曲同工

一介布衣的劉邦為什麼能一步步建立大漢王朝(一)

3.痞氣:很多人都聽過劉邦不尊重儒生,甚至取下儒生的帽子往裡面撒尿,這些記載主要在《酈生陸賈列傳》中:

大謀士酈食其讓使者通報,劉邦問是什麼人,使者說打扮像是儒生,接下來這句我覺得經典到極致,劉邦誠懇的說“去幫我跟他道個歉,說我現在正以天下為事,沒時間跟他這種人瞎逼逼”。讀到這裡真是笑得不能自抑,那情景如在眼前。

這段話還給我一種很深的感覺,真的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或者說領導者會給自己的團隊注入自己的性格和靈魂,看看酈食其再讓使者通報時的情狀——“嗔目按劍叱”(睜大眼睛按著寶劍罵),並且說自己“非儒人,乃高陽酒徒”,因為這樣才能引起劉邦的注意,這個團隊核心理念是“以天下為事”,其他的不要逼逼。

一介布衣的劉邦為什麼能一步步建立大漢王朝(一)

不僅酈食其,感覺和高祖合作過的人,都會沾上這種痞氣和奇氣混搭的氣質,當年在垓下,幫助劉邦一起搞翻項羽的黥布,後面因為韓信、彭越相繼被誅殺,公關前196年也造反了。這時離劉邦去世僅僅一年,黥布為當時天下名將,朝廷裡在軍事上能抗衡他的也只剩下老皇帝,劉邦出征了,陣地上見到了黥布。《黥布列傳》記載“(劉邦)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為帝耳。’上怒罵之,遂大戰。”這大概是黥布一生講的最牛逼的話,充滿了痞氣和淡淡的絕望,面對的也正是劉邦。

4.不許英雄見白頭:最是人間留不住,不許英雄見白頭,晚年的高祖,還是讓人噓噓,感謝太史公絕妙的文筆,這裡列幾個小點,從中可以感受高祖的為人。

一介布衣的劉邦為什麼能一步步建立大漢王朝(一)

第一,誅殺韓信。聽到呂后誅殺韓信,高祖的反應“且喜且憐之”,這個“憐”字實在太多意味。讀完《史記》,感覺韓信和劉邦在心氣上太接近,兩人是真正的知己,劉邦見到韓信不久,憑蕭何的幾句話,立刻封韓信為大將軍,可能也是因為和韓信聊天中,劉邦感受到了自己和韓信之間的這種類似吧,只是兩人配套的才能不一樣,韓信是軍事,劉邦是政治。

來瞻仰一下韓信這風騷的氣質,《淮陰侯列傳》記載,掃平天下後,韓信先是被封為楚王,之後說韓信涉嫌謀反,被降為侯爵,也就是“淮陰侯”。有一次韓信去拜訪同樣是侯爵的樊噲:

兩人爵位相同,沒有高低之分,但是樊噲居然“跪拜送迎”,激動到不敢相信的說“大王居然肯來看看我”,韓信的表現呢?笑笑說“我居然和樊噲等人為伍了”。

一介布衣的劉邦為什麼能一步步建立大漢王朝(一)

這種天縱的灑脫和飄逸,是不是和劉邦在呂公酒宴上的表現有幾分神似,而能駕馭住這種絕世天才的劉邦,當得起太祖“封建統治者中,劉邦最厲害”的評價。當我們這樣來看這對君臣,而不是從造反、威脅等方面去考慮時,這個“憐”字就太神了。劉邦手下,文臣武將爛若星河,但是這種氣韻不輸老皇帝的大概只有張良和韓信,韓信死了,皇帝心裡也許意識到,屬於他們的時代漸漸遠去了。

第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公元前195年10月,離高祖去世不到半年,征討完黥布之後,劉邦回長安的途中路過老家沛縣:

高祖48歲起兵,也就是48歲之前,基本都生活在沛縣,一旦享受天下,化家為國,再不能回去,但是這份家鄉的感情又怎能割捨。作為一個大英雄,“富貴不歸鄉,如衣錦而夜行”固然貽笑大方,但是落葉歸根、桑梓之情不管在戰時怎麼抑制,將死之前卻也不禁“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一介布衣的劉邦為什麼能一步步建立大漢王朝(一)

而《大風歌》,更是包含了老皇帝對自己身後帝國的擔憂,五年前,皇帝出兵討伐匈奴,卻被匈奴30萬鐵騎困在平城差點成為俘虜。皇帝一生戎馬天下,若是自己能“向天再借五百年”,估計是不會正眼看匈奴的,但是身後的繼承人呢?像韓信那樣的無雙國士是否能再世?皇帝明顯帶著幾分壯志未酬的擔憂。

第三:美人和太子,英雄遲暮。張良的傳記《留侯世家》中,司馬遷仔細記述了晚年劉邦準備換太子的事,當時劉邦最寵愛戚夫人,這個美人後來被呂后做成了人彘。戚夫人希望劉邦立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廢掉呂后的兒子劉盈: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張良)善畫計筴,上信用之。”

一介布衣的劉邦為什麼能一步步建立大漢王朝(一)

張良本不想參預,但是耐不住呂后苦苦哀求,於是獻計說有四個德高望重的隱士,劉邦表面很輕侮他們,但是心裡非常敬重,又放不下面子去請他們。讓呂后卑辭厚禮去請四人出山,輔佐劉盈,故意讓劉邦看到,必然能深深震撼劉邦。呂后果真這樣做了,四人陪同劉盈給劉邦敬酒上壽:

四人上壽之後,劉邦明白了,呂后的政治手腕和對權力的慾望,是戚夫人遠遠比不上的,太子劉盈也已經有了自己的政治勢力,劉邦太喜歡戚夫人和劉如意,但是有國有家者怎能再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變更繼承人。此時高祖已經年老力衰,恐怕也經不住這樣激烈的政治動盪了。而且劉盈為保住太子位做的這些事,不正恰好證明他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嗎?劉邦這一刻失態了,根據對呂后的瞭解,他預見到了戚夫人和愛子劉如意的下場,於是讓戚夫人“為我楚舞,吾為若(你)楚歌。”(劉邦江蘇人,屬於楚地),唱出了英雄遲暮之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柰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感嘆鴻鵠(太子)羽翼已成,自己雖有矰繳(弓箭),也無如之何了,這是劉邦訣別愛姬和愛子的一幕,明明已經意料到兩個人也將性命不保,但是面對的都是自己的親人,皇帝縱有天大的能耐,也只能慨然悲歌!

在《史記》不同的篇章中,總是能看到劉邦這種動情的時刻,其言其行,躍然紙上,大概沒有比他更真實的皇帝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